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廣西名劇及相關資料

廣西名劇及相關資料

桂劇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壹,也是廣西漢族地方劇種之壹。俗稱桂劇或桂板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壹種戲曲。很精致,很貼切,很活潑。它借助面部表情和體態來傳達感情,註重用細膩逼真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就算是武俠劇,也多是文藝的。流行於廣西漢族講北方方言(普通話)的地區,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寧,以及梧州北部講普通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喜愛。桂劇在清代嘉慶年間傳入桂林,經過壹段時間的語言變化,逐漸演變為桂劇。它的歷史大約有200年。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改編並新編了《梁紅玉》、《金枝斷橋》,成為中國十大戲劇之壹。

雍戲

廣西漢族地方劇種之壹。雍戲屬於皮黃腔系,起源於湖南。以前叫粵劇、老戲、地方戲、地方戲、五柳戲等。它之所以被稱為邕戲,是因為它的活動中心在古邕州地區,用南寧的官方方言演唱。它是廣西四大地方戲之壹。曾流傳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越南、柬埔寨等地。

廣西石公戲

廣西石公戲:壯劇的壹種。也被稱為石壯戲劇。分布在廣西貴港北部及來賓、武宣、鶴山、新城、象州、金秀等縣(市)。在老師(巫師)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來,主人在祭祀活動中戴上各種神靈面具(又稱戲臉)來舞蹈娛樂神靈,唱賞神靈的故事;清朝同治年間,發展成民間故事,分角色演唱,稱為師生戲。施公不僅是壹個做事的巫師,還是壹個表演施公戲曲的藝人。都是男性,女性角色被男性顛倒。早期,各地的師範院校和班級逐漸成為教授教師戲曲的場所和組織。到1948,有150多個教師劇團。1950年後,石公戲班脫離巫祭活動,由熱愛文藝的青年男女組成的業余石公戲班有280個,石公戲班的劇種豐富,多為壯族民間故事和歌頌壯族民間英雄的題材,也有壹部分是本土化的漢族故事,或由其他劇種自小改編移植而來。唱腔形式原本是壹站唱腔,配以蜂鼓、鑼、鈸,後面有白字,配以管弦樂器。經過整理和改進,已發展成為壹種有特色的地方戲。

有色戲劇

彩調劇,俗稱調、彩調、彩光、嗬嗬嗨等。,屬於輕戲體系,起源於廣西桂林的鄉村歌舞和說唱。約有500種色碼戲,分別是獨角戲、對手戲、大調戲、三小戲、領銜戲、對手戲。彩戲原為桂北漢族劇種之壹,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

牛娘戲

牛娘戲,又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是以岑溪民間歌舞《春牛》為基礎的漢劇。解放後命名為牛娘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會說話,會唱歌,會演奏,娛樂性很強,深受當地農民的喜愛。

桂南采茶戲

廣西漢劇之壹。桂南采茶戲於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由贛南傳入博白,從唱竹馬發展到歌舞采茶。根據襯字的特點,又叫“嘟嘟丫”。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鄰近的欽州市部分地區。傳入博白後,在清代形成其獨特風格,民國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壹個獨特劇種。

廣西壯劇

廣西壯劇是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壯劇。廣西壯劇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開始演出,流行於廣西西部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壹帶。

廣西侗戲

侗戲,侗族的壹種劇種。它最早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壹帶,後傳播到侗族聚居的廣西三江、湖南通道等地。侗戲作為起源於清代的少數民族劇種之壹,具有濃郁的侗族特色,是民族民間戲劇的藝術瑰寶之壹。

  • 上一篇:【胡蘿蔔能做什麽零食】胡蘿蔔零食的做法大全
  • 下一篇:油條用膨松劑後需要加酵母粉嗎?油條怎麽做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