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新年賀詞介紹:它的起源和意義。

新年賀詞介紹:它的起源和意義。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壹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壹,父母帶領晚輩出門拜會親朋好友和長輩,用吉祥的話語互祝新年。下等人要磕頭致敬,叫“拜年”。主人家用點心、糖果和紅包(壓歲錢)熱情地招待他們。傳統的拜年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後。這個時候新年才真正開始互相祝賀,屬於零點之前的拜年。這個時候,在正月初壹之前拜年,似乎有點敷衍。如果晚於正月初十,則屬於老年。此時過年的喜慶氣氛已經褪去,無論是早年還是晚年,都屬於救急或者補救以免後悔的性質。民間有句諺語:“為時未晚

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在宋代,朋友和親戚會互相問候,這就是早期的賀年卡。到了明代,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善和精美。郵件上不僅印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還寫有“新年快樂”和“好運”的信息。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在古代,上流社會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問候的習俗。宋代詩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宋元佑年間,拜年常令仆役持名刺人。”當時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廣,要到處拜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因此,壹些關系不密切的朋友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壹張用梅花信紙剪成的卡片,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賀的話。在明朝,人們拜訪而不是拜年。明代傑出的畫家、詩人文徵明在《過年》詩中描述:“不求相見,但求通順,名篇滿蓋;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討厭太簡單,也不要太空洞。”這裏所說的“名刺”和“名蔔”就是今天賀年卡的由來。賀年卡是用來聯系感情、互致問候的,方便實用,至今仍流行。[3]

大約從清朝開始,新年祝福中加入了“團拜”的形式。在《邊帽玉檀》中,清主說:“年初京師必作定期團拜,以凝聚新春之誼,以表鄉情”,“每年以書訂客,吃宴,樂日”。

自秦漢以來,成千上萬的風第壹次敬禮。明清以來,拜年的順序是:先拜天地之神,後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唐長老,最後全家人依次相互拜年。禮物要給長輩,獎勵要給孩子,話語要給同齡人。祭拜親友的順序是:第壹天祭拜家人;第二天,第三天,我拜訪了我媽媽的叔叔,舅舅,嶽父等等。直到16號。現代多線團拜,年底郵寄賀年卡和新年信。

  • 上一篇:中國各種巡航導彈的技術發展水平如何?
  • 下一篇:顧彥大神作品文筆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