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的看法是,布袋戲“起於漢代,盛於唐代”。漢代(前206-前220年)有《左奎雷》(後漢五行誌)的記載。三國時(公元220-265年)馬俊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戲劇的模仿。北齊時期(公元550-577年)以高超的技藝制作出水動的“風琴木頭人”,尤其是“木偶兒子”扮演“郭兔”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時代。可惜文字記載很少。在以後的朝代裏,木偶戲中多有“郭兔”故事的記載,陜西合陽線戲中至今仍有“賴包子”(包子)的角色,也有“郭兔”的影子。據史料記載,“最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期,中國正式形成了木偶戲,由人們直接操縱,木偶裝扮特定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隋代(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有“水飾”,“風琴人物”多表演三國神話傳說故事,對木偶戲的制作和表演產生了直接影響。唐朝(618-896)見證了壹個非凡的文化繁榮。音樂劇和軍旅劇相互競爭,官方人物可以喝酒唱歌吹笙。表演和制作達到了完美的統壹。根據敦煌莫高窟第31窟收藏的唐代壁畫、詩詞歌賦,推斷此時有提線、棍頭、布袋、“敲鐘木偶”等木偶類型。
村長們邊看邊玩布偶,把故事又搬了壹遍。唱歌跳舞;贏得笑聲和晚霞。
《東京夢中華錄》中已經有了“杖頭木偶、吊絲木偶、藥發木偶”等名稱。《夢梁璐》:“凡戲偶,如煙粉、鬼、鬥士、公案、史書,或講故事,或講歷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比如吊木偶,它是從陳平的六大奇觀關的故事開始的。今天,還有金線醫生陸和陳等。,這使得它壹如既往的真實,尤其是那些兼收並蓄的人。更有杖頭木偶,尤其是劉曉的弓箭手郭琦,以及他的水上木偶,包括姚玉仙、賽寶哥、王姬、金世豪等。,鬧壹百個喪。水中百戲,此起彼伏之勢,鱗舞而去,魚龍化為真,藝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