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叠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不斷的戰亂,這壹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尤其受到影響。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盛以及波斯和希臘文化的傳入。從魏到隋的360多年間,在30多個朝代的更替中,由於上述許多新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滲透,儒學的發展以及孔子在這壹時期的形象和歷史地位變得復雜起來。同時也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時期。
文化殖民主義就是強行摧毀弱勢文化,確立主導文化的主導地位,為前者謀取利益。也可以說是壹個國家以文化的方式侵蝕另壹個國家,從根本上消除另壹個國家的文化自主性,淡化民族意識。比如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被侵略國進行侵略,設立日本學校,用日語授課。現在也有像日本壹樣說日語的日本家庭。
文化入侵,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來征服另壹個國家或另壹個民族。
然而,文化侵略是壹個有爭議的概念。因為文化涵蓋的範圍很廣,有充分歷史證據的既定文化侵略,其範圍僅限於“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領域,並不都是文化入侵。
“文化侵略”實際上是反對西方文化在中國滲透的民族主義提法。雖然再往前追溯,晚清有識之士也曾表達過對洋人控制中國教育權的憂慮,隨後中國少年學府的民族主義者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但這種革命話語的發明權無疑屬於屈維塔(瞿秋白),即歸功於早期* * *制作者的思想努力。
第壹,“文化侵略”的原意是政治鬥爭的提法,不包括解釋者對西方在華文化事業的全面了解。
第二,在近代歷史上對西方在華文化事業的分析中,“文化侵略”並不總是作為定論,文化侵略的罪名隨著中外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再次,反對“文化侵略”的實際影響,不僅激發民族主義精神,反對帝國主義文化的滲透,而且簡單理解這壹口號會導致對西方文化的偏頗理解。
總之,近代反文化侵略只是為了適應反帝鬥爭的需要而提出的反帝口號,並不是為了適應全面分析外國文化事業的需要。因此,從政治鬥爭領域照搬到學術研究領域,自然無法滿足學術研究的需要,也無法辯證地解釋豐富的歷史現象。
相對的概念是文化自信、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