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跨進產生陶的新石器時期;有陶器自然也就出現“陶塑”品。
距今約7000-5000年之間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時期陶塑,可舉黃河流域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仰韶村發現的仰韶文化陶塑鳥、獸和造型別致的人首蛇身壺蓋等。陜西省華縣泉護村出土的陶塑力作鷹鼎,是至今發現較早的捏雕代表作。標誌著中國古代人體造型藝術已經達到較為高精的程度,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出土過陶塑小豬。這只距今約7000年的竹腹部明顯呈下垂狀,與現代家豬的體態比較十分相似。父系氏族時期的陶塑珍品,當數山東省泰安大汶口發現的土陶塑狗規。同時,還出現有彩飾陶塑。
原始社會的陶塑概況,可知創作處於萌初階段,制作手法已有堆雕、捏塑、泥模並產生了彩飾;藝術風格樸實無華。它不但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認識客觀外能力;而且成功地記錄了那時制陶的技術水平以及人們對陶塑藝術發展已具備的審美要求。夏、商兩大朝代的奴隸社會,已有爵、角觚等禮器。陶塑出現白陶精品其紋飾多屬凸雕,選用細致底紋和粗壯浮紋巧妙地結合塑成。浮紋多采用夔龍或禪紋等動物題材為主題,而以雷雲紋之類的幾何紋樣布滿底層;賓主協調切疏密恰當,顯得格外玲瓏剔透,藝術價值頗高,完全可與時代齊名的青銅器媲美。盛行於商代早、中期的陶塑品種,在河南就出土有陶龜、陶羊頭和陶蛤蟆等,且都形象生動逼真。但從夏、商兩朝的陶塑出土品總的來看,多為動物形象塑造,並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和對現實生活的親身感受。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商殷煉銅同時期出現過壹種稱作“陶範”的陶制品即今日的模具。精致的陶範,既是金屬成型需要的模具,幽能使銅器直接刻見花紋。所以說,陶塑對推動人類冶煉技術的進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西周滅商,宣告中國奴隸制時代的基本結束。歷史走進了封建社會階段,陶瓷雕塑則因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塑“俑”代人殉葬逐漸自成壹大門類。秦俑群的宏偉壯觀;漢唐陶瓷雕塑創作的空前繁榮;宋、元、明的瓷雕珍品爭麗鬥;清代康、雍、乾三朝陶瓷雕塑產銷兩旺和裝飾出新等等,真正促使陶瓷雕塑達到了人們比喻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之藝術欣賞效果。周朝陶塑應用範圍擴大到建築裝飾上,現已發現有各種形象生動的浮雕瓦;虎頭狀的排水口等,它使建築增添了美的感覺。
稱為“明器”的陶塑俑的制作得到迅速發展,並導致它在中國陶瓷雕塑發展史上,較長壹段時間竟占據著主導地位。河南省的洛陽;山西省長治;山東省臨淄、平度、長島齊墓中都有陶俑的發現。觀察制作顯然粗糙,全身見留明顯刀痕,帶有較大的原始性;施加彩釉的陶俑男女,有的身披甲、有的目瞪口張、有的舞姿壹般,表情和形態各呈異狀。秦,漢是中國陶瓷雕塑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重要時期。被國際友人堪稱“世界第八奇觀”的秦陶塑兵馬俑群在陜西省臨潼縣皇陵東側出土,不僅彌補了歷史的空白,更使陶塑藝術放射出驚人的奇異風彩。那些形象逼真、高與人齊且胎質堅硬的陶塑群體,不單留下了秦朝具備的高潮創作技術,同樣還是秦朝揚威統壹中國的最好歷史見證,據考究;秦兵馬俑應屬中國出土的最大滔塑精品,高度均在1.78-1.98米之間。
初步探討結果,這批陶塑的創制過程應采用泥模與手捏相結合、分段制作的方法進行的。陶工超做是先做頭,頭像模具至少有幾十套不同的,又拿每套模具復印出大量頭、形相同的泥坯,然後用手捏塑,運用推、捏等內頂外壓技術,把同壹模具做出的泥坯塑成不同的頭型;再作藝術處理,使肌肉、五官、須發等達到各異的形狀,進而塑造出類型相同、性格各顯不同的形象。頭型的模具沒有耳朵,人俑的雙耳似用另模壓出再行裝貼的;胡須亦似預制的貼片;頭發、帽子、嘴、眼等部位,都可以見到局部貼片加工的痕跡。這種運用模具與塑造相結合的手法,在兵馬俑的陶塑藝術中別具壹格,引人入勝。
具有鮮明寫實風格的漢代陶塑,出土的不光是人物差不多壹切人生日常需要之物,幾乎全被陶塑復制出來,放入墓室內作陪葬品。特別使眾多文物考古專家為之傾倒的罕世珍品——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墓出土的壹件高53厘米的陶塑說唱俑,其造型及為生動感人。細視此“俑”為壹老翁,身材處理短胖、上身袒裸,大腹如鼓狀;左臂環抱小鼓,右手穩握鼓槌,赤左足曲蹲,赤右足翹起,表情幽默風趣。從表面看,其傑作並沒有強調比例與結構,但卻能突出人物的動態表情,尤其是那種企圖征服聽眾和觀賞者的眉飛色舞神氣,在整體造型上被課畫得十分成功且很有吸引力。讀者還可從作品中看到,說唱俑似乎剛講到精彩發笑之處,仿佛口在說唱,手足也跟著說明壹樣,連旁流露出健康詼諧、滑稽逗人的神態和精力充沛、引人註目的情感。證明了創制者不僅盡力表現了其動勢美,並且表示了漢代民間陶塑工匠的技藝水平已大帶相當高度。
三國時期的陶瓷雕塑藝術不大發達,品種制作簡陋,形態呆板,數量也不多,沒有明顯的特色。例如:1954年在江蘇省南京市發現吳趙土崗墓並出土多件武士俑以及動物雕塑羊、熊等,形式相同且技藝拙劣。但由此則得知應數第壹位塑造瓷雕的藝人名,因同時出土的壹件青瓷吊虎子刻有銘文(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袁宜應為作者姓名。兩晉時期的北方陶塑,水平也見壹般。真正能夠代表這壹時期陶塑藝術水平的自然應數北朝。因為不論任務或動物的制作,都已突破前代古拙生硬的作風,進而註重神態的精心刻劃,並在繼承漢朝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又適時吸收了佛教藝術及石窟造像的長處,促使它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故顯造型優美、技藝熟練,甚至連衣冠服飾、社會生活等方面,也具體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南北各族文化大融合的特點。據《江西通史》記載:公元583年,江西省景德鎮曾為陳國京城建康(今南京,原管轄刻鎮)燒紙過大型雕塑品“陶礎”,作為營建宮殿的柱腳。清代史書《南窯筆記》曾載景德鎮在“隋大業中(公元605—618年),始作獅象大獸二座。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文化燦爛的時代,也是陶塑發展昌盛的高峰。其出土量之眾多,表現範圍之廣泛,各個形象之完美,工藝技巧之成熟等等,均是錢鈔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如陜西省乾縣唐昭陵陪葬出土的壹件陶塑唐女騎俑,高計37厘米,只見其頭戴兩層帽、上似笠下似風帽,身穿窄花袖白衫,外套紅碎花白褥,腰束淡黃色條紋白長裙,足配尖頭黑色鞋,騎紅斑黃馬且左手勒緊馬韁;整體造型十分簡潔,自然灑脫,色澤鮮明,神情生動,逼真地再現了唐代婦女服飾的時尚特征。陶瓷評論家朗誌謙曾撰文認為,在藝術處理上有獨到之處的唐三彩,包含了引人入勝的兩大因素,就是“具有色彩調和美“加”陶瓷技術和雕塑技巧相結合的產物,二者相輔相成。兩宋時期的陶瓷雕塑,多方面地吸收了泥塑、石刻等姐妹藝術之長處,進而加速提高了它自身技藝水平。包括有“唐三彩”在內的陶瓷出口日本,正式揭開了國際貿易往來及陶瓷雕塑外銷的壯觀畜牧,制作精湛的陶瓷雕塑名聲也隨之傳誦海外,並見阿拉伯人來華經商的瓷雕實物形象塑造之例證。
景德鎮窯曾在該鎮湖田等窯址和有紀年的宋墓裏,出土過北宋早期影青瓷吊品種。瓷雕品種既有供擺設、觀賞的小玩具;又有專作奉供的觀音佛像、殉葬明器;還有實用性較強的瓷雕品及附屬在壺、瓶、爐等器皿上的捏制動物、花果象生詞調種類;並和同時代的定窯、吉州窯等地詞調風格相接近,且都具有宋代工藝美術所***存的靈巧、典雅、秀麗之特征。其中影青捏花合、鏤雕和堆吊熏爐、皈依瓶等等,還開啟了景德鎮捏、鏤和浮吊之先河;圓雕傑作〈胡人牽馬雍〉更是令人叫絕。江西省吉州窯產生了中國陶瓷史冊見有記載的第壹位女瓷雕制、繪全能高手——舒嬌。史載宋時“江西窯器出廬陵(吉安舊稱)之永和市,有舒翁工為玩具,翁之女尤善,號日舒嬌”,“青原殿上壹供佛瓶,乃永和窯舒翁所陶,其女所畫之”由此不難看出,舒嬌制瓷技術和藝術水平勝過其父,且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曾蜚聲瓷苑。
元朝的瓷雕影青觀音,高計66厘米,可見觀音頭戴寶冠、身披袈裟和瓔珞飄帶,體態勻稱端莊、臉容 潤,神情溫雅慈祥,確有壹股大慈大悲,降福救難的獨特氣質,讓人觀畢由衷地朝拜。考古分析七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捏制出形體輪廓,再用刀具精工細雕;瓔珞飄帶則是貼上去的,施明澈瑩潤的影青釉再經高溫壹次燒成,較理想地達到和諧同意、清新雅致的藝術效果。明代起創制風潮的德化縣塑造神佛像、如觀音、關羽、達摩、西王母、羅漢等,具有人物傳神,衣紋簡練,線條流暢和肅穆慈祥的藝術風格,當然也是與本地佛、道教寺廟眾多分不開的。據查僅僅觀音在明清(指清朝前期)亮帶,十八手觀音、渡海觀音、立蓮觀音等70多種,大到60多英寸、小至九厘米,規格***計200多樣。歐洲和美國博物館珍藏有不少德化瓷雕藝人創作的彌勒佛和八仙、壽星等作品,留下姓名的工匠是:何朝宗、何朝春、張壽山、林朝景、許財源、蘇蘊玉和陳偉等人,其中當數何朝宗名氣最大。文物專家們作過保守統計,國外已收藏的何朝宗作品,至少在200件以上,成為“天下傳寶”瓷雕絕作。
彩瓷受到泥塑彩飾的影響,此時已在景德鎮甚是興盛,可謂是瓷業裝飾領域裏的壹場意義深淵的技術革命,促使瓷雕生產中的加彩非常流行(即有青花、五彩、素三彩和鬥彩品考古發現);又使人們由欣賞單色釉的審美習慣,過渡上升到欣賞瓷質配彩繪美的階段。經過加彩的瓷雕,給人增添生動自然感,同時又讓彩繪與瓷雕,很快變成壹對孿生子;進而憑其加彩的新優勢,快速在全國瓷雕產區獨樹壹幟,不少佳作也見爭先恐後地問世。如現存四川省峨眉山報國寺院內的高計2.47米的廬舍那大佛、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釉青花加彩坐獅人、安徽省聞名佛教聖地——九華山廟宇擺設的銅紅釉獨角獸等等。明代景德鎮瓷雕聞名的藝人還有,善作仿古品種的周丹泉、精於古玩壹類創作的陳仲美等人。
1910年4月28日至10月28日,清政府在南京舉辦過我國“南洋第壹次勸業會”,景德鎮送展的仿古瓷雕塔,“價值壹千五百金,為我國特產”民國已出名的瓷雕藝人有曾龍升、徐順源、蔡壽生、揚海生、揚秦川和蔡金臺等人。他們各有所長,技藝昭著,且都系江西省豐城縣籍。其中曾龍升創作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巨型塑像,選送美國參加了1932年舉辦的“芝加哥國際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