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恭敬謹慎貌。《儀禮·聘禮》:“執圭,入門,鞠躬焉,如恐失之。”《漢書·馮參傳贊》:“宜鄉侯參鞠躬履方,擇地而行,可謂淑人君子。”顏師古註:“鞠躬,謹敬貌。” 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追復楊漣等官爵並起被廢諸臣旋欽定逆案頒示百官廷臣謝表》:“此祖宗養士之恩,***扶名教;亦臣子鞠躬之義,豈問存亡。”《蠟燭》西蒙諾夫:“但是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壹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壹鞠躬。”
2、彎腰曲體。 南朝 梁沈約《上宋書表》:“臣遠愧南董,近謝遷固。以閭閻之才,述壹代盛典,屬辭比事,望古慚良,鞠躬跼蹐,靦汗亡厝。”宋孔武仲《瓜步阻風》詩:“昨日焚香謁聖母,青山鞠躬如負弩。”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山魈》:“急視之,壹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梁齊。”朱自清《溫州的足跡》二:“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壹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壹碧的潭邊了。”
3、彎腰行禮。 晉陸機《辯亡論下》:“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東周列國誌》第六回:“州籲佩玉秉圭方欲鞠躬行禮。”《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說罷,便向姑娘執手鞠躬,行了個半禮。”老舍《茶館》第二幕:“這是怎麽啦? 民國好幾年了,怎麽還請安?妳們不會鞠躬嗎?”
4、“鞠躬盡瘁”的省語。 清李載《遙贈閻古古先輩》詩:“鞠躬詎肯輸諸葛,斷指終期報賀蘭。” 清唐孫華《諸葛武侯祠》詩:“委寄尋前諾,艱危誓鞠躬。”參見“鞠躬盡瘁”。
5、祭祀。商代有壹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卷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在壹些地方壹直保持到現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崇敬。這也是“鞠躬”壹詞最早的由來。
規矩:行鞠躬禮時,應取立正姿勢,脫帽,雙目註視受禮者,面帶微笑,以腰部為軸,整個腰及肩部向前傾斜15度~30度,目光也隨鞠躬自然下垂,表示壹種謙恭的態度。行禮時,可以同時問候“您好”、“早上好”、“歡迎光臨”等,也可致謝或致歉。鞠躬禮畢,直起身時,雙目還應有禮貌地註視對方,使人感到是誠心誠意。
鞠躬時,切不可撇開兩腿,隨隨便便彎壹下腰或只往前探壹下腦袋當作行禮。這是壹種毫不在乎的表現,是對受禮者的不尊重。生活中常有壹面鞠躬壹面翻起眼睛看著對方的情況,這種方式非常不妥,應該避免。鞠躬時,嘴裏不要吃東西或叼著香煙,這是不禮貌的。
男性在鞠躬時,雙手要放在褲線稍前的地方,女性則將雙手在身前輕輕搭在壹起。如日本人的鞠躬禮是以雙手搭在雙腿上,鞠躬時,雙手向下垂的程度越大,所表示的敬意就越深。
受禮者,除是長輩、上級、老師、賓客還禮可不鞠躬,而用欠身、點頭、微笑致意以示還禮外,其他人應以鞠躬禮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