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文化包括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1、物質民俗又稱經濟民俗,它包括生產民俗(采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業民俗和手工業民俗等)、消費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和居住民俗等)和流通民俗(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和通訊民俗等)。
2、社會民俗包括家族、親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間社會經濟組織民俗、個人人生儀禮習俗(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等)、歲時節日民俗。
3、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族史詩、民間敘事詩、民間諺語、民間謎語、民間小戲等。
4、精神民俗包括俗信民俗(含民間宗教信仰、巫術迷信和禮俗禁忌等)、民間藝術民俗(含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和民間舞蹈等)和民間遊戲娛樂民俗(含民間遊戲、民間體育競技和民間雜藝等)。
民俗意識
風俗文化又叫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壹,又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壹書中就有“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這裏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壹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民間流傳的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