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廬江風土人情14: 廬江人生活風俗與舊時禮儀

廬江風土人情14: 廬江人生活風俗與舊時禮儀

鄉村農民每年第壹次栽秧時,舊俗有祭神農、土地的,至清末民國時轉為早起拔秧苗放鞭炮,早食元宵和面,午辦酒席,預祝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插秧這壹天,請鄉親喝“黃泥酒”,吃4 塊大餷肉,插秧喊(即放開嗓門唱)秧歌,薅草喊山歌。農田灌水用龍骨水車(木制),車水時,習慣數轉數(即每轉壹車廂水),數時以壹定唱調,聲音宏亮,情緒高昂,抑揚相間,煥發精神。不少農民耙田時也愛喊山歌。待稻麥成熟時,農戶先開鐮割壹小塊稻或麥“嘗新”,預示莊稼即將收割;秋收挑稻把子,打呵呵,顯示豐收樂。中間休息時吃夏茶(綠豆稀飯),防暑降溫。大的農活(包括建房)鄰裏親友互助,或請人幫忙,以集中時間趕在晴朗天氣裏幹完。 飲食以大米為主,兼食面粉、山芋及其他雜糧。農村平時1 餐幹飯(中餐),兩餐稀飯(早晚餐);農忙季節吃4 -5 餐,有吃“夏茶”、“打尖”(上下午各加1 餐)的習慣。多數人喜喝茶,舊有喝早茶、吃早點的習慣。冬季腌鹹菜,特別是農村,家家腌芥菜、白菜、蘿蔔等,作為當家菜,城鎮人腌五香蘿蔔幹。習慣於冬季腌魚、腌鴨、腌豬腿,制作封雞、封魚,裝香腸等。 農村山區村莊分散零亂,圩區居民多沿堤建房,村名首冠姓氏,如李家老屋、張莊、趙塝、夏院等,乃是沿襲宗族姓氏聚居成村而名。習慣於幾世同堂,二十多年前的房屋壹般為土墻、草頂,低矮潮濕,但冬暖夏涼。 廬江人舊時禮儀習俗 廬江人見面問好,要進餐時見面,則問是否吃了。詢問時常帶“請問”二字,對老人或長輩尊稱“老人家”,平輩男女之間喊“夥家”,也有長輩喊晚輩“夥家”,但男不能叫女“夥家”。廬江人歷來好客,平日來客,握手言歡,接待時遞煙、倒茶、陪坐並留客吃飯。待客時,請長輩居首席,余則圍桌坐,送客時還說:“招待不周,望今後常來。”還有送喜禮、壽禮、喪禮、見面禮等習慣。 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為主。舊有族外婚、姑表婚、姨表婚、指腹婚、搖籃婚、童養媳等。傳統婚序為命字、訪親、相親、聘媒、傳庚貼、納彩禮(朝節)、下日子、擇吉迎娶等壹整套程序。結婚當日,在門上貼喜聯,窗戶貼“雙喜”,請親友聚集慶賀喝喜酒;用鍋圈、草繩等套媒人,將男方接新人員的臉全部抹紅,表示喜慶。女方上轎前有“哭嫁”習慣,姑娘要“大哭”壹場,內容主要是舍不得生養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民諺。選準良辰吉時發轎,堂屋上方點壹對蠟燭,拜祖,蓋紅蓋頭,由長輩或哥哥背著上轎,嫁妝中藏有棗子、糕、花生等,寓意為“早生貴子”等。至男方後,先關門捺性子,後拜堂,送入洞房。當晚有鬧房等習俗,結婚3 天無大小,不分長晚輩,老少均鬧房。結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親友赴男方“看三”。壹個月後,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門飯,娘家做“滿月”,送麻籃、剪子、針線等女紅用具。 “十月懷胎,壹朝分娩”。女兒臨產前,娘家送“催生茶”或請吃“催生飯”。產後,以“喜蛋”到嶽父母及親友家報喜。嬰兒出世第九天洗“九朝”,娘家送雞、蛋、糖、米面之類和嬰兒衣服,親友前來祝賀;用幹艾薰水為孩子洗澡,澡盆中投下許多銅錢,孩子洗潔後用熟雞蛋“滾頭”,拜“四方”,用小蔥拍打腦袋,象征小孩子聰明、長壽。1 周歲時,行“抓周”禮,在竹席中放上筆、墨、糖果、胭脂、玩具等,讓孩子任抓壹樣,預示未來前途。廬江有做壽的習慣,每年家人生辰,壹般慶賀壹番,吃雞蛋面條,慶祝長壽,59 歲時,舉行隆重活動,慶賀60 大壽,俗稱“做九不做十”。 縣內治喪禮儀比較繁雜,在人將要咽氣的時候,燒紙箔,穿“老衣”,鳴放壹串鞭炮,死時在場的親友慟哭,便將死屍停放在堂屋門板上,接著便有鄰舍親友“瞧老”送終。死者入棺後設靈堂,發訃告,子媳披麻戴孝。靈柩停家多則7 天,少則3 天。出殯送到墓地或厝或葬,葬後第三天“復山”。60 歲以上逝者治喪稱“白喜事”,喪事期間,誰都可以討碗飯吃,吃過後,還可悄悄帶走碗、盞,名曰“偷壽”,意味著自己將來也能長壽。 境內流行時節慣以農歷,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竈(臘月二十三)、小年(臘月廿四)、除夕等。以春節最為隆重,從臘月廿三送竈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撣塵,蒸粑粑,做姜汁米糖和糖團,炸元子。最看重的莫過於吃年飯。大年三十,家家打掃壹新,在所有的門上貼春聯,讀書人家寫對聯,現場作詩賦聯,窮人買紅紙,請文化人寫對聯,煮3 個“糖打蛋”,以示對文化的敬重。三十上午煮湯(雞、肉),大人孩子吃肉、喝湯,壹解饞癮。全家歡聚壹堂。飯前進行祭祖活動,用板凳加在後背,壹個個背祖宗入席,第壹盞酒讓祖宗先喝,然後全家才開始吃年飯。滿桌菜肴豐盛,桌上有魚,多為鰱魚,不能動筷子,象征“年年有余”。年飯後,長輩給孩子包壓歲錢,晚上守長夜,點長明燈,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過年3 天不下生(米),不掃地,不倒垃圾,說是留住財氣。 農歷正月初壹清晨開門鳴放“開門炮”。人人穿戴壹新,三五成群出門給長輩拜年,給親友賀年。初二壹般是女婿到嶽父母家,外甥至舅父家,內侄至姑父家拜年。過年期間,人們喜氣洋洋,見面問候,親朋好友相互拜年,喝“往年酒”,吃五香蛋,“拜年拜年,茶蛋朝前”。“上七日”驅邪,早晨放鞭炮,婦女不動針、剪,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初十往家回”的民諺。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稱“小年”,有“十五大似年”之說。早餐吃元宵,以示團圓,晚上鬧花燈,有龍燈、蝦子燈、獅子燈、鬧旱船、花鼓唱等多種形式,特別是旱船和花鼓唱,即興編詞,見景唱景,壹人先唱,兩個“蘭花妹子”幫唱,觀眾和唱,有時,兩方互相競賽,萬人空巷。黃屯的龍燈、盛橋的蝦子燈、廬南的花鼓唱、礬山的獅子燈,都比較有名氣,每玩到壹戶人家,都要先亮燈、接燈,放鞭炮、送禮物(糕、煙、錢等),有時大戶人家將貴重禮物放在屋梁上,讓獅子燈過“八仙桌”,龍燈玩“盤龍柱”,沒有幾分功夫,拿不到禮,玩到精彩處掌聲、喝彩聲壹片。元宵節後,群眾娛樂、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少,民諺有“吃了月半飯,大家把事幹”和“正月好過年,二月好做田”之說。 廬江人另外過得比較熱鬧的是端午節和中秋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流行吃綠豆糕、裹粽子的習慣,嘗“三鮮”(桃、杏、桑椹),家家戶戶在門庭上插艾和菖蒲草避邪,午時燒蒼術薰蚊子、害蟲,午飲雄黃酒,吃雄黃炒蠶豆,給孩子掛“端午錦”(內有大蒜、樟腦等),套“長命鎖”,午時“躲午”,大人小孩不出門,避免陽光直射。家家接姑娘回娘家,送饊子、草帽、毛巾和扇子,女兒為母親做大白褂子。廬江水鄉每年端午節賽龍舟,妳追我趕,爭奪頭彩(紅緞、糕點、銀元等),男女老幼,爭相觀看。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時,農業收成已成定局,農民喜慶豐收,親友互贈月餅,互相問候,早餐吃湯圓,孩子們外出抓石蟹,中餐習慣以板栗燒雞和魚蝦為佳肴,飲酒作樂,晚間賞月,品嘗月餅、菱角、石榴、花生等,闔家團聚,氣氛和諧。

  • 上一篇:幼兒園大班安全知識教案
  • 下一篇:當代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