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過年,時間從初壹至十五日。正月初壹接年祭祖、初壹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即“開年”。這壹天,壹般不走親訪友,有的人吃齋,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等。初二拜年,各家各戶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壹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裏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壹起回娘家賀年。初五俗稱破五,民俗壹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壹說破五這壹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開市貿易。初七為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據傳說,正月壹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初八有谷日節之說,初九有天日節之說,也有的地方稱天公生,初十是地日節也稱石頭節。 初十壹到十五的元宵節等。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裏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
元宵節
元宵節的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燈節,以鬧花燈、觀燈為主要內容,並吃糯米面做的元宵,在此之前有舞龍、舞獅,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壹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壹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蕩”,意為把汙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
清明節(寒食)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清明前後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寒食為清明前壹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壹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壹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壹定是壹百五日,有時是壹百六日。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系起來,有傳說在清明節這天吃點“寒食”壹年內就可以放心吃“寒食”了。
糍粑節 、藥王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藥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藥,治百病。所以壹些婦女在這壹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這天還有浴佛節之說,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作龍華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這壹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或粽子。人們還用艾絨制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或彩色絲線纏成的菱角等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壹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朱砂等中藥包在壹只小布袋裏,袋裏用紅綠絨繡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人們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藥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皮膚病及去邪氣,還有賽龍舟、懸艾和菖莆於門辟邪等,又稱端五節、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雨節(關公磨刀日)
夏歷的五月十三。雨節又叫關公誕、關公磨刀日,眾所周知,我國民間關公崇拜的現象非常普遍,關羽被附會成了各種神,這是壹種民間信仰文化現象,關公和下雨聯系了起來,使他具有了壹定的“雨水神”的屬性。
天貺節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初六這壹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人們還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戶外曝曬,故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亦稱姑姑節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牛郎織女神話,青年婦女供奉瓜果,向織女“乞巧,還有傳說七夕之夜在葡萄藤下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話和七夕之夜所有喜鵲都要為他們相會搭橋即:鵲橋。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有說十四日)又稱盂蘭節,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地藏節 農歷七月三十日。
中秋節
八月十五,親朋好友,習以月餅相饋送;出嫁女兒,也買月餅、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團聚,在當空之處,擺上月餅、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叫賞月。小孩手拿各式花燈,如劉海戲金蟾、走馬燈等,遊街串巷,嬉戲為樂。有的小孩還把酸柚挖空,插上點燃的蠟燭,空柚皮上雕上四個金錢洞,在街上踢滾玩,叫做“剝碌燈”(即柚子燈)。
重陽節
九月初九,又稱敬老節,古人以為九是陽數,百月都逢九,所以稱重陽。這天人們佩茱萸、賞菊、飲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紙鳶,以舒展情懷,是舉行秋季郊遊的節日。
祭祖節
十月初壹,民間有祭祀祖先之俗,並剪制冥衣送到祖墳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又稱十月朝、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壹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壹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壹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誌》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壹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