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指法 簫演奏姿勢 呼吸方法 首頁 基本技巧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壹,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壹種悠遠蒼涼的感覺,最為牽動人心,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民間藝人,宮庭樂手和文人雅士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創造了深浸著華夏文明特色的簫文化。據記載簫起源於漢代西羌的“羌笛”。相傳最初的簫只有三、四個音孔,漢代京房時期(公元前77---前37年間)加成五孔,直到魏朝(公元220-295年間)才有了六音孔的簫。
唐、宋時期,人們將“橫吹”的古笛稱為笛,將“豎吹”的古笛稱為簫,或稱洞簫,唐代詩人李白在《宮中行樂辭》中把簫比做“鳳”---“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故又有鳳簫之稱。
晉、恒伊用笛(即簫)所奏的古曲《梅花三弄》,壹直傳為歷史的佳話。
簫是中國古老的吹管樂器。上古時期,稱為排簫。
古代的排簫以參差不齊的多個小竹管依其長短順序並排固定,並用木框鑲起來。排簫壹管發壹音,音高依竹管長短及在管內灌蠟堵管的深淺不同而定。演奏姿勢有如口琴,但吹口不含入口中,口形有如吹笛。排簫在歷史上除單獨演奏外,多用於聲樂伴奏和器樂合奏,目前民間中已很少見到使用。
豎吹的五孔簫在漢代已經出現,但當時不叫簫而叫笛,直至唐、宋以後才改稱為簫。唐代出現的“尺八”,亦屬於簫類。
簫又稱洞筲,它與排簫的區別主要在於簫的管身為壹,壹管多音孔。簫以竹制管身,壹端以竹節閉口,另壹端開口。吹口開在閉口端竹節側,有六個按音孔(前五後壹)。
簫的音域為兩個八度加壹音,音色深幽柔雅,善於演奏抒情性的樂曲。目前民間器樂合奏亦廣泛應用,是雅俗***賞的壹件古老樂器。
福建南音所用洞筲(南尺八),它保留了晉、唐六孔尺八的優點,同時吸收了宋代尺八 的構造,造形獨特。發音渾厚恬美,音域較寬,演奏技巧比較復雜。
簫壹般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簫和銅制的銅簫,簫的種類分為:
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後壹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現在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壹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壹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
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壹六個音孔,常采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制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壹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現代八孔簫:現在有壹種八孔簫,管徑采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壹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壹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壹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更多請您參考這裏
/xiao/xia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