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壹傳十十傳百,壹代傳壹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樸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後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為時代的呼聲。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壹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壹類別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壹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
如此類推,我便會發覺可以有中國的民歌,美國的民歌,英國、俄國、蘇格蘭、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這幾天大家有到海運大廈天臺參與德國啤酒節,大家壹定到聽到不少他們以結他、手風琴等奏出的的普魯士民謠。
民歌/謠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處和環境、文化特色/質,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樂器的多少、輕重。(當然無可否認,樂器本身很多時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們活在香港,民歌音樂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們今天說的民歌,大多數也就是西方(美國)的民歌。
美國的文化對比上說(中、英、歐洲大陸等)都比較短;在我們聽到壹些美國怨曲、跳舞音樂、爵士樂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靈,我們會聽到不少第二代美國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 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為典形的美國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說我所認識的是美國民歌的先驅。
至於被稱為美國現代(六十年代稱之為現代,而我們2004年被稱為處於後現代的尾聲) 民歌之父的是 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是因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訴加上其如詩的文字( lyric) 寫出了不少能代表當代美國土地、文化,新壹代知識份子、年青人的心態的樂曲。 而該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間接及壹代壹代地影響著美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於音樂文化)。
Ps. 至於其他大家能常常聽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 .......等等,
唐代詩人崔頤寫了壹首傳誦千古的<黃鶴樓>,令後來登上黃鶴樓的李白對著眼前美景,卻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頤題詩在上頭」之喟嘆。
在下當然不是李白,只是開個玩笑。本來我也想從宏觀的角度去寫寫「何謂民歌」這個題目,只可惜被Mel兄捷足先登了(壹笑)。這裏只好來個狗尾續貂,零星補充壹下。
民歌和民謠的涵意實有點區別,民謠的「謠」字,有「虛」、「無」的意思,亦即所謂謠言、謠傳。「民謠」是泛指古時在民間流傳的歌曲,而作曲者已無可稽考,這些我們才會叫做民謠(當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們會說現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應有現代民「謠」或城市民「謠」之說。
至於英文的"Folk Song"是否有古今之分,在下並無考究,不敢胡說。
我們在西洋歌劇或中國地方戲曲,不難發覺其音樂的部份,亦能充分反映壹個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傳統,但我們不會稱之為民歌,並不盡然是它有豐富的藝術內涵;而是這類傳統音樂,在沒有留聲機的年代,是宮庭貴族、知識份子或上層社會的「專利品」,並沒有在民間普及,所以「流傳民間」是成為民歌的最基本條件。
上世紀至今英語是強勢語言,在多個領域影響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們這壹代人,受歐美民歌薰陶至今。60年代歐美民歌在市場力量推動下作多元發展,臻至圓熟之境。事實上,歐美民歌在音樂上的價值和意義,是值得我們充份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是人民其中壹個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性格色彩,所以各地民歌的風格亦有不同。在下認為玩民歌要玩得好,關鍵是否能玩出那種民歌的真性情、那種民歌feel,這個"feel"字,民歌友壹看便明;但對民歌較為陌生的朋友可能不明所以。在下亦無法具體說明甚麽叫"民歌feel",試舉兩個例子作結:當年有朋友向我說:「羅大佑作曲好是真的好,但他唱歌不大好。」我聽後莞爾壹笑,回答他:「難道妳覺得羅文唱<鹿港小鎮>、唱<未來的主人翁>,會唱得比羅大佑好嗎?」
民歌的種類和特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征。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後壹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壹般對勞動也能起壹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儀禮歌,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壹覺睡到大天光"之類。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竈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誌》中。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壹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壹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壹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壹夫壹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壹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妳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壹個人》。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兒歌壹詞,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壹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遊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壹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壹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陜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壹首的有陜北信天遊、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壹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壹首的多壹、二、四句用韻,五句壹首的壹、二、四、五句用韻,兩句壹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壹章,上、下兩章成壹首的民歌中,壹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壹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央臺有壹個專門講訴民歌的節目叫《魅力28》,是有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會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去詮釋壹首民歌,還會講這首民歌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