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普天同慶的傳統佳節,清代也不例外。帝王的年節活動如同其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壹樣,始終籠罩著壹層神秘的色彩。據資料記載,清宮中的春節壹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二十日左右方告結束。古代帝王家過年雖有特定的壹套禮數和排場,但是宗旨和平民百姓是壹樣的,過年圖的也是團圓、喜慶和吉祥。
清代過年習俗:在除夕這壹天的早上,宮廷,壹般吃的是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繁多,種類達到幾十種。除夕這天的午飯往往要下午四點開始,而晚宴則是最重要的壹餐,晚宴擺在保和殿或幹清宮,皇帝壹人壹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皇宮過年跟民間壹樣,也會燃放鞭炮以及貼春聯等等,但與民間不同的是,古代宮廷的春聯都是采取掛的形式,而不是民間的張貼方式,這樣的做法如今想來值得提倡,用掛的方式不僅幹凈,而且可以多次使用,不那麽浪費。相比於民間的年味,古代皇宮雖然吃的很豐盛,但卻少有年味,充滿繁文縟節,很是教條味以及官場氣息。
過元宵習俗: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壹直延續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