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壹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壹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壹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
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壹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壹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
後包指三進後面的壹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壹輛由4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裏壹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
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
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
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壹來,壹、二、三進形成了壹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
“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