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牽牛鎮的文化傳統

牽牛鎮的文化傳統

牽牛鎮村素有重教興學、重才育人的良好傳統。明、清代時,村即有塾館、大學、武學之所,經科舉考試取得文、武舉人、貢生、庠生的累有80余人;采入清光緒七年版《盂縣誌》中受到褒揚的各類人物計20余人;受聘西席設館講學育人的更不乏其人。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本村開設國民小學堂。民國10年(1921),村興辦了女子學校。民國16年,村學校成為聯合校制,負責督查山底、東村等十余個行政村的小學教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本村辦起抗日民主學校。盡管校舍難以固定,條件極為艱苦,但教學工作從未中斷。解放後,本村小學據武廟為址,歷經數次改造,長達45年。1989~1995年,本村籌資在村北廟圪洞地新建學校壹處,幼兒園壹所,均配備了新型教學設備和器材,將幼教、小教、初中教育、成人教育集於壹址,以壹流的辦學條件成為陽泉市農村學校之冠。1997年,本村有幼兒教師10人,小學專任教師20人,初中教師 21 人;入園幼兒200人,在校小學生365人,初中生246人。2005年,在完成“撤校並點”後,本村有幼兒教師 13 人,小學教師 27 人;在院幼兒88人,在校小學生343人。從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到2005年,全村***有 227 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其中,有1993年全市高考文科第壹名1人;2004年全省文科第二名1人,有有機化學博士研究生壹人,各學科碩士研究生4人。

解放前,牽牛鎮村沒有專門的醫療機構。解放後,本村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很快。1956年就成立了村合作診所,1958年成立了村保健站,1969年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1981年又改建為村衛生所。現設有病床4張,專職醫生5人,其中有主治醫師職稱的2人。衛生所配備有B超機、透視機、超短波治療機、理療機等先進治療設備。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迅速根除不衛生習慣,有效預防季節病、多發病、開展計劃生育、搞好婦幼保健、持久堅持愛國衛生、工業衛生、生活衛生、環境衛生等,不斷增強村人體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牽牛鎮村自古有“文化村”的稱譽。除了重教興學、重才育人的良好傳統外,群眾文化活動極為活躍也是重要特點。本村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藝術種類繁華,表現形式紛呈,內容別具特色,而且演出團體眾多,藝術人才不乏,活動設施健全。有許多作品、節目、藝文,數次獲獎,久傳不衰。壹年壹度的春節元宵節鬧紅火和文藝匯演時,群眾文化最為火爆。有不少演出和形式還屢屢被邀往鄰村演出助興,倍受歡迎。如今,村有大禮堂、露天劇場、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文藝演出隊、加密有線電視、程控電話、擴音廣播、電影放影機、攝像放像設施等等。

明、清兩代,牽牛鎮村建造的寺、廟、閣、橋等多達20余處。牽牛山上的牽牛寺、南松樹坡上的老爺廟、南崖峭壁幽巖上的觀音堂、村東水口跨河而建的玉皇閣、軒轅廟的壁畫《陶冶圖說》、廟院中的碑亭、石碣和古樹等,足以反映出當時村人的勤勞、智慧和素養、期冀。現今保存下來的古跡文物有觀音寺、老爺廟、玉皇閣及檜柏、國槐、瓷鼎等計10 余處(件)。其中,玉皇閣(又稱三甲閣)於1987年被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上一篇:炒花菜時,真的要先"掉水"嗎?
  • 下一篇:嫦娥奔月故事簡潔的英文版,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