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或者國家因素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在2012年明顯下滑。在2012年的前6個月裏,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8%,在2012年的下半年也沒有更大的漲幅。外國投資仍然是主要驅動力,國外投資幾乎占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0%。現在某些行業(如太陽能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跡象,政府正在采取應對措施,增加私人購買力,出口速度大大放緩。在2012年10月初發布的報告中,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盡管世界經濟波濤洶湧,中國健全的政府財政及政府的刺激措施將保持國家的相對穩定。
從投資經濟到消費者經濟的過渡,反映在工資水平的提高等各個方面。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進行的壹項研究稱,在過去10年間,隨著工資每年增加16%左右,在許多領域中,中國已經喪失了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另外,隨著收入的增加,國內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社會因素也起著壹定作用。人口老齡化以及不斷增長的富裕度刺激了保健領域的發展,這個領域的年增長率為20%左右。除了養老院和醫院之外,醫藥和醫療設備企業也發現了這個領域是個利潤豐厚的市場。
中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將中國從制造中心轉變成高技術和創新的樞紐。“十二五”規劃確定了7個關鍵領域,包括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替代能源、替代推進技術、新材料、高端生產、新型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
能源發展趨勢
在中國,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居高不下。國際能源署(IEA)估計,目前,中國每天大約需要970萬桶石油,高度依賴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國內的石油產量為2.04億t,而進口石油為500萬t。因此,資源的高效利用得到了高度重視。以煤為主要能源和資源的化工產業,在有關美國成功進行頁巖氣生產的報道之後,對頁巖氣產生了興趣。但是,中國的頁巖氣埋藏得很深,而且頁巖氣儲量豐富的地區都比較偏遠。中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頁巖氣生產技術。目前,壹些跨國公司正在試圖與中國政府組建生產頁巖氣的合資公司。
中國也在不斷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到2015年,壹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預計將上升到11.4%。投資6040億歐元在發電容量和電網中。非化石能源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能和核電等。雖然人均能源消耗遠遠低於美國和德國,但是,中國卻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中國政府除了新建核電站和將風能發電容量翻壹番以外,正在大力扶持太陽能發電產業。這種政策也不完全是利他性,鑒於國際太陽能市場的不景氣,國內太陽能發電行業的生存只能依靠更加強有力的國內需求。國內電網正在不斷擴張。政府政策偏向於支持智能電網解決方案,不少先導性項目正在實施,這些項目都是國內自主研發成果。
過去,作為壹種新的能源,生物能曾經吸引了大量的註意力,但是生物能的可用性壹直受到限制。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土地的流失將農業生產的重點轉移到可持續食物的供應上。僅僅液態牲畜糞便和農業殘留物可以用於生產生物氣體。到2015年,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生物原材料,才能支撐7萬個小型和8000個大型的生物氣體生產工廠的正常生產。據報道,在中國農民的稻田裏每年累積的稻草多達7億t,在稻田裏直接焚燒掉的多達1億5千萬t。
在汽車領域中,中國正在努力發展電動汽車,生物汽油也將發揮重大作用。“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生物乙醇的消耗比上壹個五年計劃翻壹番。目前,生物乙醇的消耗量為1億7千萬t左右。
化工產業的發展趨勢
化工產業是中國僅次於紡織和機械制造業的第三大產業。化工行業能夠貢獻10%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基礎化學品消費國。受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2012年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成長仍然非常可觀。據德國聯邦貿易和投資署公布的數字稱,中國化工產業生產同比增長32.3%,出口增長31.1%,進口增長21.1%。
中國的化工產業結構與西方工業化國家有著巨大差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稱,中國有3300多家企業活躍於化工行業。根據2011年9月的相關行業分析報告稱,中國化工行業10家最大企業總計占有21%的市場份額。而日本國內5家最大企業占有39%的市場份額,而德國國內五家最大企業占有67%的市場份額。由於中國化工企業的高度分散,不少企業並不贏利,在增值和材料流的各個階段,缺少壹體化管理。
因此,中國的化工企業應該進行合並重組。鋼鐵、水泥和煤炭行業已經證明,這種合並重組可以迅速進行。另外,自2011年9月以來,涉及生產或儲存危險物質的項目只能在工業園範圍內進行審批。這將有利於化工廠進壹步集中於工業園內。
外國專家指出,在中國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之間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據AT Kearney稱,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原材料及低成本貸款方面。國內企業在審批程序較國外企業短。另外,中國政府鼓勵國有企業到國外投資和進行收購兼並。
到目前為止,化工產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及華東地區。為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國政府鼓勵到西部投資,鼓勵措施引發了壹股“淘金熱”。盡管沿海地區的增長已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是,在重慶和成都等地還能夠找到足夠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為了鼓勵企業到中部和西部地區辦廠,中國政府在稅收方面也采取了壹些鼓勵措施。
中國正在擴展石化下遊的生產能力,例如大力投資潔凈煤技術。跨國公司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例如陶氏化學與神華在榆林投資了壹個上100億美元的項目;塞拉尼斯公司(Celanese)計劃采用新的工藝,建設壹個或更多的煤制乙醇工廠。
變化不僅限於原材料結構方面,在產品組合方面也有變化。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特殊化學品行業的增長速度大約為整個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以上。但是,這已經受到高度關註,因為在進壹步發展計劃中已經明確了特種化學品行業的發展目標。消費品對新材料的需求對這壹行業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中國政府希望這個行業的現代化將會提高環境保護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因素在中國已經變得極其重要。“十二五”提出,到2015年能源消耗降低16%,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5%,降低SOx和NOx排放,努力根治水汙染及植樹造林計劃等都是政策議事日程上的主要項目。為了完成這些目標,中國政府已經投資大約5億美元。因此,環境技術市場的前景是光明的,年平均增長率預計會在15%~20%。
水資源保護項目
解決水資源問題也是中國目前的壹項重點任務。海水淡化廠及大型南水北調工程的結合將給幹旱的東北提供水源。但是,引發擔憂的不僅僅是水的有無問題,水質問題同樣需要解決。中國國土資源部將國內57%的供水定為差或非常差,改善水質需要進行重大的投資。中國水網指出在現行五年計劃內中國政府將投資約4200億美元在改善水質項目中。這給德國供應商創造了機會,德國水泵、閥門、配件和分析設備對中國的出口在2011年有非常大的增長。而過濾和水凈化設備的出口出現下滑,但是,對設備附件的需求有所增長。
小結
中國的工業正處於過渡狀態,隨著形勢的發展,外國企業必須與之相適應。但是,新發展將給投資者和供應商創造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