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發明之壹」,在許多人不斷進行各種研究和實驗之後,演變成為目前的形態。中英文中本無「電視」壹詞。電視的英文為television(簡稱TV),含有能見遠方景象之意,是電視發明成功後,科學家將源於古希臘文「遠」的tele與英文代表「視」的Vision二字結合,而成今日的稱呼。
二、機械式電視
1883 俄裔德國科學家尼普可夫,以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進行機械掃描,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但圖像相當模糊。隔年1884年,提出並申請世界上第壹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
1897 陰極射線管
三、黑白電視
1926 世界上第壹臺黑白電視機是由英國科學家約翰·貝爾德發明;他在1939年春,又研制出彩色電視機。所以被稱做「電視之父」。
1935-36 LOEWE 現代主義設計
突出的功能主義特征。強調功能為設計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是以形式為設計的出發點,講究設計的科學性,重視設計實施時的科學性、方便性、經濟效益性和效率。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通過摒棄裝飾和使用中性色彩,降低成本來為大眾服務。
嚴重的單壹化傾向,追求「功能第壹,形式第二」的設計理念,使產品的生產實現了標準化、批量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1935 Safar
1939 GEC BT0091(UK)
外型采1920 、30年代流行的 -「流線型風格」在商業氣息濃厚的美國產生的流線型風格(Streamlining),正是給以「清高」自居的現代主義巨大沖擊。
流線型在實質上是壹種外在的「樣式設計」。它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造型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尋找壹種迎合大眾趣味的風格,流線型由此應運而生。
大蕭條期間產生的激烈的商業競爭,又把流線型風格推向 *** 。它的魅力首先在於它是壹種走向未來的標誌,這給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人們帶來了壹種希望和解脫。
因此,流線型在感情上的價值超過了它在功能上的質量。
在藝術上,流線型與未來主義和象征主義壹脈相承,它用象征性的表現手法贊頌了「速度」之類體現工業時代精神的概念。它的流行也有技術和材料上的原因。
1939 裝飾藝術 Art Deco
Art Deco演變自十九世紀末的Art Nouveau(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是資產階級追求感性(如花草動物的形體)與異文化圖案(如東方的書法與工藝品)的有機線條。Art Deco則結合了因工業文化所興起的機械美學,以較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綷裝飾的線條來表現,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齒輪或流線型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等,並以明亮且對比的顏色來彩繪,例如亮麗的紅色、嚇人的粉紅色、電器類的藍色、警報器的黃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帶有金屬味的金色、銀白色以及古銅色等等。
同時,隨著歐美帝國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遠東、中東、希臘、羅馬、埃及與瑪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圖騰,也都成了Art Deco裝飾的素材來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臘建築的古典柱式等等。
1950 - 1959
單壹的設計藝術形式、單純追求理性而忽視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導致產品形式的千篇壹律。
1954年,美國RCA公司,制成世界第壹臺全晶體管電視機RCA CT-100 。當年售價為1000美元,由於彩色顯像管非常昂貴,RCA每壹部電視都是虧本生意。但是當新壹代產品批量上市的時候,他們用很短的時間就賺回了兩倍的利潤。
外型壹樣采ART DECO復古的造型下去設計。
1960 - 1970
經過戰後十多年的恢復、發展,到1960年代,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種繁榮,壹方面表現在社會商品的大幅度增長,工業產品出現的相對剩余上;另壹方面,受到科技發展,建立在新材料、新技術基礎上的產品更新、換代迅速加快。
1960年代,適逢「冷戰」時期,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兩大陣營以發展經濟、增強實力和進行軍備競賽的時期。出於競爭,這壹時期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隨著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和發展,先進國家紛紛建立起科技園區,並在各自的高科技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60、70年代,現代主義設計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得與時代、與人們的審美價值觀越來越不相適應,但新的設計形式、風格尚未正式形成,處於壹種探索階段。這二十年的設計,概括地講是現代主義設計的迷惘時期,又是反現代主義設計的探索時期。
伴隨而來的是設計觀念的變革和風格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1969年7月16日,三個美國人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升空,開始了世界上最大的冒險,7月20日,登入月球成功。這壹成功,宣告了宇宙時代的來臨,導致了采用銀灰 *** 彩和模仿宇宙飛行器造型的「宇宙風格」盛行。
60年代色彩鮮艷而易於成型的塑料在工業產品上的大量應用,形成了產品設計的「塑料時代」。
與此同時,諸多具有強度高、重量輕、韌性大、色彩艷麗的復合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稀」、「玻璃纖維」等相繼研制成功,很快代替了木材、鋼材等傳統材料,成為家具、家電產品、辦公用品以及汽車等設計的主要材料。
這壹時期,模壓、壹次成型等新工藝被廣泛采用,使大量的實用而大眾化的產品設計層出不窮,如家具設計的更新十分快速。
1964 Brionvega algol 11
Marco Zanuso and Richard Sapper的黑白電視設計
1972 TV JVC Videosphere 3240
JVC 在 1972年推出的球型電視,受到太空時代的影響,外觀就像太空人的頭盔
四、彩色電視
1980、90年代後的設計
在制造技術到達壹種水平與普及之後,除了產品的功能之外,消費者更追求使用時的感受,產品所能提供給的跨越功能的機能,產品帶給我們生活的情趣與巧思,有時更架構著人對生活情境的夢想。因材料科學與電子學科的發達,更多的新舊事物都趨於「輕薄短小」。
80年代中期,電視主要以「實用」設計主要考量,電視機從奢侈品降格為便宜貨,外型設計上沒有太大的突破與進展。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使得塑化相關產品(包括塑膠)的成本急速升高,導致塑膠家具重大危機,無法再生產低價的塑膠家具產品。電視外型相較於60、70年代以塑料為主的外殼,有很大的改變。
「高科技風格」:喜歡用最新材料,尤其是鋼、硬鋁或合金材料,表現高科技時代的「機械美」、「時代美」、「精確美」。
「極簡主義風格」: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少到不能再少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受米斯?凡德羅 「少則多」的思想和影響發展而來的。這種風格的工業產品,特別是家具,具有簡單的結構,比較生硬的表面處理特點。
SONY推出了全新的工業風格,1980年代推出的壹個新的銀色造型的木炭色套,介面上開始采用金屬材質,壹改以前的木頭風。
現代電視發展
液晶電視
超級電視X60
面板供應商SHARP﹑智能芯片供應商美國高通公司﹑硬件制造商富士康和播控平臺合作方CNTV﹐正式推出全球首款4核1.7GHz,全球速度最快﹑最高性價比的智能電視樂視TV。
(摘自:電視推薦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