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禾樓舞的歷史淵源

禾樓舞的歷史淵源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是嶺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這些民族在夏商時期被稱為荊蠻或者蠻夷,至周代則有越、揚越、南越等稱謂。春秋時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勝,盡取吳越之地。壹部分越人流散到嶺南壹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才出現了“百越”這壹個新的稱謂。秦漢時期又有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東甌的稱謂,三國時期名稱則更多,有山越、山夷、烏滸等稱謂。

古代越人先民多居於山川深林叢竹之中。《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裏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就是如此,直到明朝,當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葉淤積,河水充滿了瘴氣,誤飲者會中毒,中毒重者會呈現瘋狂亂跳狀態。由於生活環境的惡劣和科學知識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將希望寄托於祈求神靈,而部落族長在充當統治者角色的同時,也充當了巫的角色。巫,《說文解字》中有言:“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師壹般自稱並且百姓也篤信其能與神鬼相通,是人與神鬼中介。巫通神的主要手段是舞,也就是跳神。唐虞時期的禹則是當時的大巫師,他被中國古代巫祝人員視作宗主,稱為“神禹”。夏禹還發明了壹種可以通神的新舞步,命名為“禹步”。由於巫的地位崇高,導致巫風盛行,而巫風進壹步推動上古歌舞的繁榮。王國維先生曾言:“歌舞之興,其始於巫乎?”,“巫之事神,必用歌舞”。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紮圍巾,腳蹬麻鞋。身披紅袍的“族長”(亦是人神相溝通的巫師)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間黃披肩,左手執牛頭錫杖,右手搖著壹個系有彩帶的銅鈴,鈴聲起著震懾和號召眾“族人”的作用。

據學者考證,禾樓舞起源於漢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烏滸人,經過漢、晉、隋、唐時代的交通大動脈南江,越過並不高的山界傳到高州、化州、臺山、陽江、郁南等地,是原始巫文化流變與儺文化結合的產物。郁南的禾樓舞是唐代由瑤胞從湖南傳入的。郁南禾樓古舞2002年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節表演大賽獲銀獎,它被專家稱為民族舞蹈中遺留的“活化石”。2008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中,郁南縣的“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為廣東省五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項目之壹。 儺舞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的圖騰信仰,原是古代漢族先民祭祀性的原始舞蹈,壹種廣泛流傳於各地的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漢族民間舞,壹般在農歷正月初壹到十六期間表演。《周禮·夏官·司馬》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同“儺”),以索室毆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塘,以戈擊四隅,毆方良”。舞者戴形象猙獰的面具,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壹手持戈、壹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躍踢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壹年平安。儺所凸現出的是人類早期生存價值,尤其是向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索取起碼的生存條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

儺舞的早期目的是為了驅鬼逐疫、祈求人丁繁衍、祈禱農業豐收,到後來發展為祈福、求財、納吉等內容。從禾樓舞的表演來看,它的主要功能符合儺舞早期目的,也就是祈年。禾樓舞壹般為鄉村舉辦,秋收後搭戲臺,由巫師在臺上邊跳邊唱,唱詞為禾樓調。整套歌舞***十三節,分別為調香、請神、調扇、調鈴、造禾樓、調旗、調花、梳妝、調遮(傘)、送神、上樓臺、調雨、倒禾樓。舞者要向東南西北四方起舞,邊擺身踏足,邊唱禾樓調:“登上樓臺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這種禾樓調整齊壓韻,易於記誦,在舞者看來更是與鬼神進行交流的咒語與禱詞,表達出先民心中良好的願望。

禾樓舞是壹個長期積累,從多方面借鑒、升華、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它的樂曲舞蹈與遠古葛天氏之樂相仿。《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古葛天氏部落的樂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壹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很顯然,在八闋中的《遂草木》、《奮五谷》、《敬天常》所表達的是遠古先民對農耕活動的重視與祈願神靈相助的心理。禾樓舞的誕生有可能也是這個時期。 隨著文明的發展,嶺南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實力也加強,到春秋戰國,越人對當時的楚國和秦國都構成了壹定的威脅。秦建立以後,始皇為了維護皇權,統壹天下,迫不及待地平定百越。《過秦論》有言:“及至始皇……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從地理位置來看,當時西江流域中部屬西甌國,秦朝平定百越以後,西甌人壹部分融合到漢人中去,沒有融合的那壹部分又在東漢時因起義失敗而流落,其遺民史稱“烏滸蠻”,烏滸人是壯族先民之壹。烏滸人較好地傳承了遠古的禾樓舞。

禾樓舞的舞者服飾為黑色,正符合秦朝服色重黑的特點。《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三國至唐這壹部分人稱為“僚”, “僚”人能有更多機會吸收漢文化,進而使“禾樓舞”的進壹步發展。“僮”這個民族名稱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

禾樓舞真正發展期應在明代萬歷年間,廣東總兵張元勛率大軍對三羅地區的瑤人征剿成功之後,漢人也陸續移居此地,禾樓舞接受了漢人文化而穩定傳播。

  • 上一篇:玻璃鋼包木船好,還是純玻璃鋼船好?
  • 下一篇:紋身有什麽講究和忌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