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在江蘇蘇州市景德江蘇省(333)路,城隍廟工字大殿外墻。鐫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刻有當時蘇州城內以三橫四直——七條貫穿全城的幹流為主的河道分布體系;並以傳統的立面畫法,在圖上標出城垣和重要橋梁、寺觀、衙署等建築的位置,比較準確地反映了蘇州河道縱橫、橋梁密布的水城風貌,是壹幅有重要價值的歷史地圖。
萬壽富
在江蘇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吳存劄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鹹豐十年(1860年)被毀,同治九年(1870年)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官,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壹度改作人民文化宮。現基本保存原有的規模,正殿高大,偏殿整齊,庭院寬廣,牌坊高聳,石獅雄踞,頗為宏壯,是蘇州較為完整的壹組宮殿式建築群。
上方山
壹名楞伽山。在江蘇蘇州市西南,瀕臨石湖。山頂有楞伽塔。山北端稱茶磨嶼,俗名磨盤山。東麓有範文穆公(範成大)祠、普陀巖、潮音寺(石佛寺)、石池、石梁、治平寺、越公井、行春橋、越城橋等勝跡。上方山石湖壹帶,波光塔影,群峰映帶,自宋代起就是遊覽勝地。舊時逢農歷八月十八夜,蘇州有遊石湖的習俗,熱鬧非常。
開元寺無梁殿
在江蘇蘇州市盤門內,瑞光寺塔北。建於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是壹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兩層,面闊七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平面長方形,內部券洞式磚結構,外部門窗、平座、欄桿、柱枋、鬥拱等皆磚制。樓層當中壹間上面有很細致華麗的八角磚砌藻井。殿的正立面,上下皆開五門,立磚砌半圓住各六根,轉角處及兩山面無立柱,有垂蓮柱。下檐柱腳承以須彌座。屋頂坡度不大,但邊檐和四角微微向上反翹,給人以穩重而又玲瓏之感。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藝圃
在江蘇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文征明曾孫),改名藥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現正全面整修中。
太平無國忠王府
在江蘇蘇州市婁門內。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二日(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據有關文獻考證,原有府門東西鼓吹亭和兩座轅門及府中正的四方五層的望樓(據說是太平軍守衛蘇州的司令臺),後被毀壞,其他大部分建築完整。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大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當時建築遺存有玉蘭堂和見山樓。王府內還保存有若幹附屬建築,如大門前的石獅及雕刻回文龍鳳蝙蝠圓壽的石座,正殿前雕刻龍鳳的窗格,後殿木板壁上的九幅壁畫,四百多方梁枋彩繪等。這些都是太平天國時期的珍貴藝術作品。解放後經多次整修,現為蘇州博物館館址。
五人墓
在江蘇蘇州市山塘街,虎丘東南。墓葬明代義士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和周文元等五人。蘇州巡撫毛壹鷺依仗太監魏忠賢的權勢,為非作歹。天啟六年(1626年),無故逮捕蘇州進士周順昌,激起公憤;顏佩韋等五人,為伸張正義,借哭送周順昌之機,發動了反魏忠賢和毛壹鷺的鬥爭。魏以吳民亂為由,派兵鎮壓,顏等五義士被慘殺。崇禎元年(1628年),蘇州百姓將五人遺骨合葬於魏忠賢生祠內。墓碑題刻“五人之墓”,是年僅八歲的韓馨所書。復社領袖張溥所作《五人墓碑記》壹文,流傳甚廣。經整修,周圍松柏蒼翠,憑吊者絡繹不絕。
五峰園
在江蘇蘇州市閶門西街。為明代畫家文伯仁所築。伯仁號五峰老人,文證明之侄。此園以山為主,以池為輔。山在池南,用太湖石叠成;山頂立玲瓏透剔的石峰五座,五峰園之名即由此而來。
文廟
在江蘇蘇州市人民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二年(1864年)重建。大成殿重建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面闊七間,重檐廡殿筒瓦頂,內部系木構梁架,糟下有鬥栱,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宏偉壯觀。廟內原存有四大宋碑(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暫存蘇州博物館。文廟正在整修中,計劃辟為集蘇州碑刻之大成的專門博物館。
文星閣
又名鐘樓,俗稱方塔。在江蘇蘇州市蘇州大學內。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始建,四十年重建,清初於其旁建桂香殿、朝元閣、時習堂等,成為名儒講學之所,裏人會文之地。鹹豐十年(1860年)殿宇皆毀,惟文星閣獨存,傳太平軍曾用作望摟。閣四層四面,磚木結構,承以三重石臺基,覆以四角攢尖頂,通高約28米。頂層尚存清代鐵鐘,鑄有《文星寶閣》銘文。是蘇州獨具壹格的明清建築。
雙塔
在江蘇蘇州市定慧寺巷。據清同治《蘇州府誌》記載:“宋雍熙中,王文罕建兩磚塔對峙,俗遂以雙塔名之。”為郡人王文罕兄弟二人所建,壹名舍利塔,壹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壹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七層。各層僅四面開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形。上面是平座,下有鬥洪承托,出檐較淺,微微江蘇省(335)向上反翹。塔頂鐵剎挺秀,高度約相當於塔身的四分之壹。內無塔心。第二層是八角形,其余六層皆正方形。各層之間均依次調換45度,互相重叠似八角形。塔外上下層的門窗,亦隨內部結構的變化而交錯設置。因塔剎傾斜,塔身受損。解放後曾多次修繕,在整修西塔時,於第二層的枋上發現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修塔時的題記兩段,說“雙塔乃太平興國七年歲次王午建”。據考證,可能興建於太平興國七年而落成於雍熙年間。
可園
壹名近山林,又名樂園。在江蘇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壹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晚清梁章矩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壹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山石玲瓏,花木扶疏,曲徑回廊,環境頗為清幽。
西園
在江蘇蘇州市閭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仆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合國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明崇禎八年(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鹹豐十年(1860年)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壹組完整的佛教建築。戒幢津寺為江南名剎之壹,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莊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富有浪漫色彩。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妙趣橫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臺館謝,曲檻回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湖心亭重檐六角,翼然屹立水中央,以曲橋貫通兩岸,構築頗為巧妙。
北寺塔
原名報恩寺塔。在江蘇蘇州市城北平門內。寺傳為三國吳赤烏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有木構腰檐和由鬥洪挑托的平座欄桿,每面有塔門,內有扶梯,可以登臨。底層塔衣伸出特長,輪廓曲線上升,層層逐漸收小,有優美的飛檐和翹起的翼角。在重樓之上放有縮小了的佛教信物,頂上是金盤式樣的塔剎,下面是重檐的樓閣。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壹”之譽。
玄妙觀
在江蘇蘇州市觀前街。創於晉鹹寧年間。初名真慶道院,唐改開元官,宋名大慶觀,元至正年間改稱玄妙觀。舊觀範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駒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臺,檐口有雄健美麗的鬥拱,前有寬敞的月臺,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壹。殿平面長方形,長約1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九間,進深六間。殿基南面與月臺周圍有石雕欄桿,欄板和臺基上有浮雕的人物和飛禽走獸,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平旱(天花)上是“草架”。下面用月梁,形式美觀。殿前後和東西磚墻,槅扇、門窗等都是後來修建的,但木構梁架、鬥拱、石住部分基本上還是宋代遺物。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三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姿態凝重,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解放後曾多次整修,將三清殿周圍所有大小攤販全部遷移至觀的東西兩廊,大殿和正山門之間,以及殿前後左右的甬道、廣場、空地都作了清理,植樹綠化,使三清殿和正山門基本上恢復了舊觀。
網師園
在江蘇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誌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占地不大,但保持著舊時世家壹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建築的木結構與門窗槅扇都精雕細刻;各廳堂均設明瓦漏窗,窗外叠砌假山;散種花卉。園林位於住宅西側。南面的小山叢桂軒與蹈和館、琴室壹組建築為園主宴聚場所。北面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殿春移等壹組建築是讀書作畫之地。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本、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全池略呈方形,聚而不分,池岸低矮:瀕水而建的射鴨廊、濯纓水閣及小石橋皆低臨水面,使壹池清水更加開闊。水池東南和西北各有壹條曲折延伸的水灣,池岸叠成洞穴狀,使池面有水廣波延、源頭不盡之意,月到風來亭,突出於水面之上,每蘭夏夜,納涼其中,月明水秀,涼風習習。此園布局,亭臺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曲折自然,精巧幽深。
全晉會館
在江蘇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壹百余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壹座。布江蘇省037)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淩空聳峙於正門兩側,猶如雙闕。第二進為戲樓,由戲臺與東西看樓組成,平面呈馬蹄形。戲臺坐南朝北,三面臨空,繞以雕欄,上覆歇山頂、雙戧飛翹,檐枋雕飾貼金,輝煌奪目;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致。是蘇州現存古典戲臺中最精巧的壹座。與戲臺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修復後改為戲曲博物館。
況公祠
在江蘇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鐘的專祠。況鐘(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十三年,興利除害,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清道光六年(1826年),蘇州知府額騰另建祠於西美巷原大覺庵(宋代為五顯神祠)基址上鹹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十壹年(1872年)吳縣知縣高心夔重建,1933年重修。
滄浪亭
在江蘇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休之壹五代末年此處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別墅。北宋慶歷年間,詩人蘇舜欲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壹泓清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廊閣起伏,波光倒影。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進門山丘隆起,以山為主,建築均環山布置。山上小徑曲折盤回,林木蓊郁,道旁箬竹叢生,滄浪亭翼然山頂,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建築。園內另有藕香水謝、聞炒香室、瑤華境界等處,自成院落。
環秀山莊
在江蘇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莊”的壹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叠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壹。此園雖面積不大,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氣勢雄偉。壹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其主要輪廓由主峰和環衛在周圍的幾個次峰構成,有主有從,層次分明;在細部又叠有無數渦洞和皺紋,壹石壹縫,交代妥貼,能遠看也可近賞。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傾側,加上湖石紋理體勢,給人以山脈奔註、形同真山之感。假山雖僅占地半畝,卻辟有60余米山徑,盤旋起伏,曲折蜿蜒;有峭壁、洞壑、澗谷、危道、懸崖、石室等境界,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玲瓏剔透,變化無窮。園內還留有補秋山房、半灣秋水、半房山閣等建築,面對主峰,各自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