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苗族鬥牛節
節日時間
正月初五、十五
節日起源
傳說故事
節慶簡介
8張
苗族鬥牛節
“鬥牛”俗稱放牛打架。開陽平寨苗族“鬥牛”分別於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舉行。鬥牛日,開陽、貴定、龍裏、福泉四縣各族兒女披金戴銀,盛裝前往觀戰。數百名牛主牽著盡可慓悍的牯牛分待四周。待對陣雙方牛主牽著鬥牛繞場壹周“踩場”過後,鬥牛即由主持人宣布開始。剎時,人群歡聲雷動,嗩吶喧囂,鼓樂齊鳴。激戰中,難解難分者有之,打翻在地者有之,倉皇敗逃者有之。鬥牛結束,人科紛紛給勝者披紅掛彩,並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很多苗家山寨都有壹個盛大的鬥牛節日,它是苗族最大的喜慶節日。
鬥牛會場壹般設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屆時,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節日盛裝,唱著山歇,牽著條條鬥牛蜂擁而來。
鬥牛開始,人們把參加比武的鬥牛壹齊放進鬥牛揚,頓時,幾十條鬥牛狂怒互相挑戰,尋找對手,互相頂鬥,鬥敗者拔腿就跑,勝者緊緊猛追,直到敗者逃出戰場,逃入人群,勝者又才返回鬥場內再次尋找對手。第壹回合的失敗者都逃走了,勝者問又壹次展開惡戰,失敗者又逃走,第三輪勝利者之間又展開格鬥,直到最後剩下壹對,這是鬥牛中最精彩的決鬥,此時兩牛實力相當,壹個回合比壹個回合更兇猛,惡戰壹次比壹次更激烈,有的壹直鬥數小時不分勝負,這不僅是比力氣的決鬥,也是比鬥技的決鬥,它們互相尋找對方薄弱處和致命處,勇猛沖殺,兩對牛角互相碰擊,震耳欲聾,有時它們頭頂頭,相持數十分鐘,肌肉崩得幾乎要爆裂;有時格鬥直到日落,直至其中壹條牛敗下陣來逃走方休。得勝者昂首在場中,主持人給它戴上大紅花,由它的主人牽著繞場壹圈,觀眾紛紛餵給它染紅的雞蛋和節日的飯菜,向它身上撤去無數的鮮花。
晚上,人們就在鬥牛場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蘆笙,姑娘們翩翩起舞,老年人講說著古老的傳說故事,人們通宵達旦地歡慶著。
苗族是蚩尤的後代,傳說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苗族是壹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征。苗家人喜愛鬥牛,是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鬥牛在以前都是在莊家收獲後,用以慶豐收,放松壹下農民的心。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發展,正在逐步演變成壹種苗族重要的節日。
節日文化
。貴州苗族鬥牛尤以黔東南七月初“鬥牛文化節”,最為出名,匯集了貴州省及鄰省各個地方的名牛,鬥牛時間長,人數多
鬥牛開始之前,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於各牛主之間,了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鬥,在征得牛主同意後,主持人即宣布鬥牛開始。那場面相當壯觀、有趣。鬥牛結束後,人們紛紛給勝者披紅掛彩,並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節日由來
鬥牛節的由來還有個其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呢:相傳有壹年平寨遭水災,洪水長時間不退,直到正月二十五這天,兩頭水牛在被洪水淹沒的岸邊打架,大水即消,當年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苗族後人就把農歷正月二十五這天定為“鬥牛節”。每年這個時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眾都會在這裏隆重集會,舉行“跳園”、“鬥牛”等活動。
節日發展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著鬥牛這樣的運動,主要存在在牧區。如雲貴地區的苗族和侗族均有鬥牛習俗,當中貴州省的開陽縣3月也會舉行鬥牛節,山頭上湧滿圍觀的熱鬧人群。在浙江金華也有鬥牛的習俗。金華鬥牛是牛與牛相鬥,不同於西班牙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其場面之驚險、壯觀,令人贊嘆。自1992年10月4日以來,“金華鬥牛”於每年重陽節隆重開角,並伴有鬥牛大獎賽。金華鬥牛始於趙宋明道年間,積習相沿,經久不衰。建國後,壹度停止,1985年4月,金華市在湖海塘畔重建鬥牛場,占地十四畝,於1986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來鬥牛場拍片,把金華鬥牛搬上了銀幕。壹年後,因收不敷支,於1987年7月關閉。
鬥牛目的
當然,苗族人以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選出神崇拜,來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競賽性則是以輸贏論名次。壹般來講,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鬥敗的牛則命運比較悲慘,有的被再次精心飼養,以圖來年再戰崢嶸,否則,就會被其他村寨的村民羞辱和諷刺。壹頭好的鬥牛往往被視為全村寨的財富,因為壹年比賽的數場獎金額度也是比較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