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英語國家的禁忌語與中國的差異在哪裏

英語國家的禁忌語與中國的差異在哪裏

壹、東西方委婉語和禁忌語的應用及對比

作為東方語言文化代表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在幾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潤下,形成了壹個以社會、群體為中心的民族,人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則以人為本,逐漸形成以自身為中心的社會。在中國,很多人都註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打招呼時都會問:“妳吃了飯沒有? ‘妳到哪裏去?”在當代社會的交談中,人們都迫切地想知道對方的壹切,包括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等由此來表現對人的關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這些問題恰恰是禁忌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私事,與談話人無關,而且還會認為妳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

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壹生發展必然經歷的階段,是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但是,由於人們對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懼,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語與禁忌語使用的場合。生育,由於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牽涉到了性愛這壹話題,因此懷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話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與表達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中,人們也習慣用委婉語來代替懷孕這樣的詞語。例如:在文學作品及生活中,人們很少用像“pregnancy”這樣的詞語,而是用了諸如:awkward(行動不便)、eating for two(吃兩個人的飯)、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來)等詞語來表達。在中國,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壹生中有幾件喜事:洞房花燭夜、喜得貴子及金榜題名時。所以把生育看作是壹件喜事。於是關於生育的委婉語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類的說法。以至於有些人罵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語了。

老齡的問題,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們是不願意被人說老的,因為西方“老”就意味著“無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因此誰也不願意說自己老,也不願意談老。因此,詢問別人的年齡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是不禮貌的,人家會告訴妳“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關於老人的委婉語。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然而在中國,情況是恰恰相反的,由於幾千年的優良傳統,中國人大多數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權,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國的老人多能以自身豐富的閱歷來幫助年輕人,因此,“老”在中國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詞。如:老師、老板、老師傅、老張、老總等等。這些詞對老並沒有什麽特定的年齡內涵,只是借“老”來表明說話人的敬意。

關於死亡.中國也有很多說法,但總的說來可以分成兩種:壹種認為死亡是“喜事”,在中國,人們認為年齡大的人的死亡是“壽終正寢”,是壹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麽也鬧不明白的“紅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據。這類關於死亡的說法有:“仙遊、仙去、登仙、羽化、駕鶴歸西、仙馭西馳、圓寂”等與神仙有關的詞語來代替死亡這壹悲痛事件。還有壹類死亡是“悲傷的事情”,這壹類的詞語多用於年齡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這類關於死亡的說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關於死亡的委婉語來自於宗教、航海、戲劇、賭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進入來世),to go to one’s long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終)等。

關於性愛的詞語,不管在東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有相當大壹部分人認為性愛是有罪的,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類,因此人們在公眾場合是不會輕言性的。與性有關的語言也就成了禁忌語,從而引發了很多關於性的委婉語。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國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使人墮落和身心敗壞的東西,性也就被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和禮教的束縛,人們更是“談性色變”,也就出現了關於性的壹些委婉語:閨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雲雨之事、那種事等來代替。即使只是與性有關的事物,人們也仍然用委婉語來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壹個禁忌的話題。人們談到乳房、乳罩時,就有人用“胸罩、眼鏡、胸衣、內衣”來代替;說到月經,人們會用“例假、月事、來事兒、不舒服、倒黴、大姨媽來了”等來代替。

二、委婉語與禁忌語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委婉語與禁忌語是東西方文化***同的壹種現象,然而他們的使用卻出現了壹些差異,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宗教差異

從委婉語與禁忌語的用法上的差異,我們不難看出,英美等西方國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語與禁忌語都來源於基督教的《聖經》,以性愛和死亡為例。由於基督教認為,人類是“罪人”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後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別是清教徒,是不準言性的。因此,關於性的詞語也就成了禁忌語,也就出現了很多關於性愛方面的委婉語,如:前面所說的make love等等。對關於死亡的詞語而言,由於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賦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後,靈魂才能得到拯救,於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而中國教派眾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時傳人中國,佛教宣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壹切皆苦”,因此,漢語中關於死亡的委婉語就有了“成佛、圓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主要發源於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數的宗教敦義認為人生充滿了不幸或者罪孽,認為死後靈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卻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壹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所以漢語中有關死亡的委婉語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歸道山”等等。

(二)等級觀念差異

中華民族是壹個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禮儀之邦,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浸潤,因此中華民族十分重視長幼尊卑,十分重視禮儀;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級觀念。以名字的稱呼為例,在漢文化中,君主、長輩的名諱是壹個禁忌,作為臣子或者是晚輩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須代之以親戚關系或者是諸如陛下、萬歲爺的稱呼。在給新生兒命名的時候,是必須要避開長輩或者是君主的名諱的,就連看到長輩或者是君主的名字,也只能念成其他的詞語,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母親名叫賈敏,每當林黛玉讀到“敏”字時,就念作“秘”,或者是寫到“敏”字時,都會添減兩筆,這就是緣於父母的名諱在中國是禁忌語。再有,關於死亡,君主的死亡,稱為“駕崩”,而“駕崩”這壹詞語是萬萬不能用於其他成員的,只能用於君主的死亡。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們崇尚自由、平等。關於名字方面的禁忌語委婉語也就沒有那麽森嚴。以壹個家族的命名為例,在英語中,壹個新生兒的名字中可能包含了幾代人的姓名。

中華民族由於受到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婦女地位低下。以君主的稱呼為例,在古代中國,由於君主的名諱是禁忌語,君主或者皇帝就被稱為“萬歲、萬歲爺”,而皇後或者妃子以及所有的公主,即使是君主的母親,都只能被稱為“千歲”。而在西方,這些方面的差異可能就要小壹些。

(三)對於禮儀的不同體現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儀,在人際交往中,更是註重謙讓,認為謙讓是對他人的尊敬,如:古人在稱呼自己時通常會稱自己為“鄙人”,而尊稱別人為“閣下、師傅”等。通常在問別人的姓名的時候會說:“您貴姓?”還會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拙荊”等等,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會說“犬子”,而別人的兒子則是“令公子”等等。在稱呼別人的妻子時會說“尊夫人”等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人人崇尚實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會特意地貶低自己,擡高他人。有壹則笑話反映了中西方在對於謙讓的不同理解。會中文的外國人:妳的女兒真漂亮。中國人回答:哪裏,哪裏。外國人回答道:鼻子、眼睛和嘴。這則笑話實際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民族觀念和社會習俗的差異,謙讓禮貌的運用也不盡相同。

三、結語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級觀念的對比,造成了委婉語和禁忌語在使用上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要遵守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以及社會習俗,才會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以免引起交際失誤。

  • 上一篇:蘇州兒童節哪裏適合孩子玩蘇州兒童節去哪玩
  • 下一篇:萵苣鹹菜的腌制方法怎麽腌制萵苣鹹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