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民族文化 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強化文化認同 壹、目標: 1、各族人民***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綿延不 絕的原因;中華文化的組成;中華文化的特點、地位及影響。 2、具有把握中華文化基本特點的能力;具有以實際行動弘 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正確認同民族文化 的做法。 二、重難點: 1、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原因;中華文化的特點。 2、認同民族文化的正確做法。
如何振興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實行產業化
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傳統音樂傳統文化,如何才能煥發出生命力,請談談妳的看法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鬥,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以及每壹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誌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壹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談談妳對海南傳統文化~瓊劇的看法是中國海南省的民間戲曲藝術。瓊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壹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亦僅限於海南島及兩廣之間。瓊劇是當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壹,已有壹段頗長的歷史。
雖然我不是很懂瓊劇,當時卻聽過,覺得很有韻味,可以說瓊劇是海南的壹種本土文化,可是現在懂瓊劇的人好像不是很多,希望在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同時,不要忘記了屬於海南本土文化之壹的——瓊劇,希望在以後,來海南旅遊的遊客能挺到我們海南本土的歌聲。
談談對繼承傳統文化的看法?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壹。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學校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並以儒家的典籍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於丹的《論語》心得壹書的熱銷,就足以證明這壹點。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百姓與深奧莫測的古代典籍的距離。雖說對於丹、易中天等人的論述眾人褒貶不壹,但我覺得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這些學者畢竟喚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精髓的關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壹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壹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壹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壹樣寬廣,德行像大地壹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這句話同時也是清華、北大兩座高校的校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壹,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誌存高遠
“誌”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宏願和決心,同時也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壹種強大精神動力。所謂“誌不立,天下無可立之事。”“把誌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堅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刻苦並非心血來潮、壹曝十寒,而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別註重“守誌”,強調誌向的壹貫性、穩定性和堅定性。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恒。”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弘毅堅忍的性格。
三、逆境奮鬥
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面對逆境,從來都沒有被艱難險阻所嚇倒,反而越是艱險越向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慘遭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發憤寫成了千古名著----《史記》,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四、樂觀進取
《論語》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語,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禮記·大學》中稱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史上每當利弊日久時,總會有改革和革命運動,為清除積弊而變規變法,如北宋時王安石變法,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都體現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鬥地,百折不回。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兼容並包的精神特質。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壹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學思想雖然只是其中的壹部分,但是確實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如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自強不息的奮鬥、厚德載物的寬容以及“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處世原則等。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註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壹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談談妳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的看法儒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學,是壹個主流文化,然而它卻有其弊端,其思想是不全面的,也是有錯誤的,人們尊重並傳承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偏信於此,應同時發展其他文化(包括中國的其他學派和西方的先進文化),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
除了傳統節日外請妳再舉出四個民族傳統文化例子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僳僳族的刀桿節、彜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紮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
求采納
談談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不能抄襲真正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源於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在這部書的引導下,系統讀過了《論語》,《莊子》,《老子》,《周易》金剛經,心經,壇經,分別是 楊伯峻,安德義先生譯註論語,陳鼓應先生譯註老莊,黃壽祺,張善文先生譯註周易,至於佛教經典,皆是大德作註。書並不多,從中體悟萬千,很難講是正解正念,但跟隨先賢,總不至於過於偏頗。 我所理解的中國文化,總體上可用兩個字概括“通達”。儒家入世與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離世的執著,佛家則是在永遠的淡定和超脫中尋求心的寧靜,不用假以外道,僅以明心見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樂。總體三教,都是在內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萬法圓融的通達和寂靜。
民族傳統文化的作文“年”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談談妳對“國家統、民族振興”的認識1、統壹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主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統壹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同願望。實現國家的富強和統壹是我們面臨的兩大任務。
2、用“壹國兩制”的方式和平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在香港、澳門、臺灣設立特別行政區,並讓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這既符合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和現實,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門、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別行政區,都是在中央統壹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都是中華人民***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都沒有任何主權實體的性質。
4、我們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與“壹國兩制”、和平統壹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壹國兩制”、和平統壹,這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而是針對臺灣島內分裂勢力和國際敵對勢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