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茶道如人道為題目寫作文
記得爸爸曾有過那麽壹間小小的“茶屋”,裏面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茶,還有壹張小方桌,幾把椅子,看著就會覺得舒服,自在。還記得爸爸在墻上的題字:茶道即人道!
於是,這個夜晚,為自己泡壹杯清茶,淡淡的茶香彌漫周身,任古樂在空中舒展,舒展年輕的容顏,舒緩疲憊的心靈。
生活是酒,酒香四溢,會令人沈醉;心當如茶,醇厚綿長,能沁人心脾。
“美酒千杯難知己,清茶壹杯也醉人”。願心靈是茶,有優雅的外形,清幽的芬芳,身居雲霧之頂,稟天地之靈氣,歷風霜雨露,洗卻浮世鉛華,品味人生真諦。
茶,需要茶道,泡茶的過程就如同我們心靈成長的過程。在適當的時間、地點采摘下來,用最嚴格的方式進行烘烤,方可得壹枚好茶葉。而只是有好的茶葉,那是完全不行的。它還需要有好的水質,適宜的溫度,如同我們生命中至愛的親人,不離不棄的朋友。水質好,水溫宜,則能更好地表達出茶的本意。
有了上等的茶葉,適宜的溫度,好的水質就壹定會有好茶嗎?當然不,泡茶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釀造自己的人生的過程,泡茶的人比茶技更重要,品茶的人比茶葉更重要。用細膩體貼的心認真對待生活的人,泡出來的茶永遠那麽回味悠長,而他身邊的親友,也定是最能體會其個中滋味的!
不願做純凈水,淡而無味;不願做咖啡,只能提神醒腦;不願做飲料,只能閑時相伴;要做就做壹盞茶,清香淡雅,深藏不露。
做壹盞綠茶,,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送上壹份熱騰騰的慰藉;或者,做壹盞花茶,人生苦短,歲月無常,釀成壹縷動容的芬芳;唯願用高尚的人格與尊嚴做葉,用細膩,恬靜的心做水,用我壹生的時間去釀造壹盞茶,壹盞好茶,壹盞至純,至凈,回味無窮,綿延悠長的清茶,或苦澀,卻足以令人銘記終身!
茶道即人道!
B. 茶文化作文怎麽寫
我大學時學過《茶文化》這個課程,它包括範圍很廣,從茶的歷史發展,民族版茶俗,茶歌,茶文權學,茶制作,飲茶習俗,到茶道,茶藝等等十六個方面的內容...
如果只是寫400字作文,我建議妳寫壹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與茶有關的事情,如: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觀看茶藝表演,民族茶藝展示。通過描述這件具體的事情,再敘述與之有關的茶文化,如:某少數民族有這樣的習俗,在某個時期,在我國的某某區域出現過這種習慣,然後感慨,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OK啦。
請註意:妳描敘的妳與茶有關的事情是點,與之對應的茶文化是面,點面結合,才能在短短400字中把茶文化寫出血肉,不然寫出的文章就是口號了。
C. 跪求作文《我看茶文化》800字以上
《我看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已有上千年歷史。唐代的陸羽算是中國深究茶文化的第壹人,《新唐書》中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可以說陸羽在當時讓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義。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對上千年茶文化積澱的傳承。
不止文人墨客,民間對茶文化也有壹番極為精辟的見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將天下之事融於壹杯茶中,千古風韻便憑壹飲而盡曉。中國自古以來似乎都不乏有茶館存在,茶館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靜”與“心靜”的絕佳場所。“茶館”看似專為飲茶所設,其實不然。逗鳥,下棋,言天下事,研習六藝經傳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話劇《茶館》,更是將茶館文化推向了高處。《茶館》中,人情,世故,最終都隨著為自己,為歷史送葬的百二十錢,消融在昔日壹杯壹杯的閑茶中,寫入了歷史的書簡。
人們喜愛飲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館裏。人們把昔時的茶館設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則處處為館”。正是基於這種心態,人們並不在意自己是在何處飲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雜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圍壹切事物的飲茶者。讀報,養神,或下棋——這便是他們憑借壹杯茶遠離塵囂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藝術之茶”頗有壹番韻味。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時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別,可謂品類之極盛。而茶“泡”與“品”的藝術,更是有諸多的方式與考究,這便是今天所說的茶道。我國民間的泡茶藝術在選茶,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極為講究,但在飲茶方面卻多為清飲,即“沖以沸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固有之味。”這似乎又從另壹個方面證明了人們喜“清凈”的傳統思想,人們骨子裏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這樣壹杯清茶中得以體現。
當壹盞青煙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擺在自己面前時,任何人都會有壹種油然而生的敬意,人們似乎並不願意將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襲,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清凈與淡然的象征。正是基於這種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實的品茗藝術。
茶所代表的人生態度以及個人的精神寄托卻浩浩蕩蕩地延續了千余年。昔日茶館中文人雅仕托盞吟月的場景,以及茶所代表的優雅與自然,都襯出了茶作為思想與精神寄托的人生藝術。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D. 萬裏茶道的作文500字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豐富多彩起來。對於外面精彩世界有點熟視無睹的,只知品茗和讀書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癡書癡於壹身,也可謂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壹,屬於此道中人,或三五人壹群到茶莊壹坐,拿出各自珍養價值不菲的紫沙壺,不言語只管品味茶性,繼續養壺。偶爾壹高興就泡出了靈感,茶自然色香味齊全。但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決於泡茶人的心境。時下,專賣茶葉茶具的小店,擺壹張根桌,桌上設壹副茶道,再放幾張精致的椅子,專等這批茶客。壹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壹壺陳茶,打發無聊的時光。
飲茶,講究的是情趣,夜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錢塘茶人據說是品牌連鎖加盟店,是國內具有品牌規模的中國式茶樓代表作。小城的錢塘茶人店的規模不大,但格調不低。我聞訊而去,飲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難忘。
走入錢塘茶人,映入眼簾是壹樓的茶葉、茶具展覽區,壹入此境就湧上要嘗嘗茶味的沖動。而過道上端請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體味禪之三境,忘卻了塵世的繁瑣。養民也惠的匾額引我走到壹個卡座,靜心而坐。人說悟道是茶藝的壹種最高境界,也許會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只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內的擺設別致,懸掛的燈外圍有三層,最外的象鳥籠,中間似燈籠,內層是半球的和光燈,唉……萬變不離三,壹生二、二生三,謂之道。此燈有壹種古典雅致之美,細問服務生,答是鳥籠燈。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壹層,打蠟後透出原色的光澤,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著暖紅色的燈照著桌、椅,營造了茶藝的氛圍。
服務生熱情地推薦了壹道花香元寶,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觀音、皮影畫、蓮花缸、八卦爐、八仙過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畫,有壹些雅趣;房內的江西小窗、鳥籠燈、藤椅桌也有情調;背景音樂回響著古箏撫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葉如何?正想著,服務生挑起暗紅色的絨簾進來,端上了九品香蓮壺和幾只透明的雙層情趣杯。點上紅蠟燭,在壺中註入開水,片刻,花香元寶悄然開放。嚴冬夜見其在沸水中漾開壹瓣瓣茶葉,中間的白菊有如春色托護,懶洋洋地展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表露出賓主的和諧歡愉,這時不覺有點遺憾,沒有邀上幾位茶友,卻獨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隨著瓣瓣茶葉張開而飄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期間,專愛此物。
奉茶、聞香、品茗,壹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從舌尖緩緩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細細體味,不覺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時、地利,我不是有緣巧遇到了,還有壹條件人和,而我此時如此專註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E. 壹節課(茶文化)500字 作文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陶花節——茶文化專場”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有關茶的歌、有關茶的傳說、怎樣泡茶才好喝……
在活動的幾天內,我們跟著陸華老師學了有關茶的歌。
在班隊課上,陸老師在廣播裏將我們唱歌。趙老師在班裏說著這件事,同學們聽了哇哇大笑,頓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陸老師先把歌詞跟老師們說,讓老師把歌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陸老師唱壹句,同學們跟壹句,唱得像只老虎,不過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也跟著廣播唱了起來。
有關茶的傳說很多,有龍井茶的傳說、黃山毛峰的傳說、鐵觀音的傳說、君上銀針的傳說……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鐵觀音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二百多年前,當地有壹位老茶農姓魏名蔭,精於茶事,又篤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獻清茶。壹夜,在夢中荷鋤出門,至溪澗石旁,見石縫中有壹茶樹,枝繁葉茂,芳香似蘭,深感詫異,正欲探身摘葉,忽被犬吠聲驚醒。翌晨,他循夢中途徑,行至觀音巖打石坑石壁處,果然看到夢中所見茶樹,汁淳厚細潤,邊緣作鋸齒狀,紅芽綠葉,異於它種。遂將茶樹移植家中壹破鐵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從未有過的好茶,親朋好友品嘗之後,無不稱道。由於此樹是夢賜之物,又栽在鐵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鐵,故取名鐵觀音。
我還知道了怎樣泡茶才好喝。在活動的那天,家裏來了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們泡茶,我根本就不會泡茶:壹會兒茶葉放得太多,壹會兒茶葉放得太少,壹會兒水太熱,壹會兒水太冷……我不情願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見我煩躁的樣子,走過來對我說:“女兒,妳這就不懂了,泡鐵觀音可不是這樣泡的,應該這樣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溫,泡烏龍茶的水溫要在100度左右,水溫太涼,鐵觀音就會泡不開,香氣也不能發揮。其次在沖泡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沖泡的時間。時間和水溫都把握的好,那沖泡出來的茶就應該不存在多大的問題。”我聽了爸爸的話,茅塞頓開,馬就去泡茶了。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的知識。
F. 關於“茶文化”的作文
中國人喜愛飲茶,而中國的茶文化更是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唐代的陸羽算是中國深究茶文化的第壹人,並且著有世界上第壹部與茶有關的著作——《茶經》。《新唐書》中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可以說陸羽在當時讓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義。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對上千年茶文化積澱的傳承。七十年代中期的壹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察其色而聞其香,則千載文化便消融於此,實為斯之往也。”
不止文人墨客,民間對茶文化也有壹番極為精辟的見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將天下之事融於壹杯茶中,千古風韻便憑壹飲而盡曉。中國自古以來似乎都不乏有茶館存在,茶館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靜”與“心靜”的絕佳場所。“茶館”看似專為飲茶所設,其實不然。逗鳥,下棋,言天下事,研習六藝經傳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話劇《茶館》,更是將茶館文化推向了高處。《茶館》中,人情,世故,最終都隨著為自己,為歷史送葬的百二十錢,消融在昔日壹杯壹杯的閑茶中,寫入了歷史的書簡。
直到今天,中國人依舊喜愛飲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館裏。中國人把昔時的茶館設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則處處為館”。正是基於這種心態,中國人並不在意自己是在何處飲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雜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圍壹切事物的飲茶者。讀報,養神,或下棋——這便是他們憑借壹杯茶遠離塵囂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而“藝術之茶”也頗有壹番韻味。中國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時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別,可謂品類之極盛。而茶“泡”與“品”的藝術,更是有諸多的方式與考究,這便是今天所說的茶道。中國民間的泡茶藝術在選茶,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極為講究,但在飲茶方面卻多為清飲,即“沖以沸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固有之味。”這似乎又從另壹個方面證明了中國人喜“清凈”的傳統思想,中國人骨子裏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這樣壹杯清茶中得以體現。
至於中國的茶葉,任何壹個中國人都能信口拈來。碧螺春,鐵觀音,毛尖,龍井……這些東西早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心底,中國人認為這便是千百年來中國茶文化的積澱,於是當壹盞青煙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擺在自己面前時,任何人都會有壹種油然而生的敬意,但中國人似乎並不願意將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襲,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清凈與淡然的象征。正是基於這種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實的品茗藝術。
茶自唐時興起,制作工藝,流程,以及泡茶的藝術,品茗的技巧都不斷進行著改進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態度以及個人的精神寄托卻浩浩蕩蕩地延續了千余年。昔日茶館中文人雅仕托盞吟月的場景,以及茶所代表的優雅與自然,都襯出了茶作為思想與精神寄托的人生藝術。而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為茶之品,為身止行,思有惴,為盞余香。
G. 我是茶藝師,600作文
轉眼間,我和班裏的其他三位報了茶藝校本課程的同學在上第四節課,茶藝課就要結課了。這壹節課上,我們學會了泡綠茶中的西湖龍井,還品嘗了自己親手沖泡的茶水。
看著杯中的茶葉壹點壹點、漸漸環旋翻滾起來,旋轉著上升,浮到了水面上,再緩緩地下沈至杯底。茶水也由透明慢慢變為了淡淡的青綠色。龍井茶泡好了,我端起茶杯,輕飲了壹口。西湖的龍井茶是壹種帶著玉米粒香的味道,讓我想起在這四節茶藝課上,我學會很多……
第壹節課上,滿懷好奇心的我和同學們走進了茶藝教室。老師讓每個人都品飲了熟普洱茶,讓我們懂得了茶藝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懂得了倒茶、品茶的禮儀。而金雨同學那精彩的茶藝表演讓我們大開眼界。在第二節茶藝課中,我們在彌漫著淡淡茶香的教室裏學會了茶的各種分類:青茶、黑茶、紅茶、黃茶、綠茶、白茶。用綠茶中最細嫩的茶葉,碧螺春親手制作、品嘗了茶壽司。最有趣的是第三節課,我們不僅了解了泡茶必備的各種茶具,尤其是“茶道六君子”,還在老師的指導下,知道了泡茶時經常用到的“回旋斟水法”、“定點沖水法”以及“鳳凰三點頭”,並把這三種斟水手法融為了壹體,讓我們親自實踐、操作。第四節課,我們就用那些曾經學過的知識,撥茶、斟水、泡茶,品飲了自己沖泡的茶水——西湖龍井茶。
不知不覺中,壹杯茶喝了壹半,茶藝課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卻接受了茶文化的熏陶。希望在新壹期的校本課上,我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H. 寫同學表演茶道與書法的作文
“同學們,妳們認識荈、莈、槚、茗、荼這五個字嗎?”講解員阿姨問道。同學們壹看,都傻眼了。我除了“茗”認識外,其他四個字看也沒看到過。阿姨告訴我們這五個字分別讀chuǎn、mò、jiǎ、míng、tú,它們都是古人對茶的稱呼。沒想到茶還有這麽多有趣的稱呼呀,真是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看來這次我們假日小隊的活動壹定收獲多多!
在茶葉博物館的展廳裏,我們看到了制作精巧的茶具、各種各樣的茶葉、還有古人喝茶時寫的詩句;了解了茶葉的種類、加工方法;品味了茶葉的發展歷史和我國特有的茶文化……沒想到茶文化是這樣的源遠流長。
最精彩的是茶藝表演。只見講解員阿姨拿出壹只透明的玻璃杯, 她將茶葉輕輕放入杯中,再加入1/4杯水,阿姨拿起壹杯茶讓我們聞聞茶香。“啊,真香!真想喝!”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道。這時,只見她高高地提起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著上下提拉加水,反復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這就是有名的鳳凰三點頭。三點頭像是對客人鞠躬行禮,是對客人表示敬意。透過玻璃杯,我覺得嬌嫩的茶葉就像壹位位漂亮的仙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阿姨把茶遞給我們,大家細細地品味著茶的香味與滋味,是那麽美妙!
快離開了,同學們都依依不舍,希望下次快樂的小隊活動能早日到來!
I. ""談茶藝"的收獲300字作文 - 百度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豐富多彩起來。對於外面精彩世界有點熟視無睹的,只知品茗和讀書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癡書癡於壹身,也可謂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壹,屬於此道中人,或三五人壹群到茶莊壹坐,拿出各自珍養價值不菲的紫沙壺,不言語只管品味茶性,繼續養壺。偶爾壹高興就泡出了靈感,茶自然色香味齊全。但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決於泡茶人的心境。時下,專賣茶葉茶具的小店,擺壹張根桌,桌上設壹副茶道,再放幾張精致的椅子,專等這批茶客。壹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壹壺陳茶,打發無聊的時光。
飲茶,講究的是情趣,夜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錢塘茶人據說是品牌連鎖加盟店,是國內具有品牌規模的中國式茶樓代表作。小城的錢塘茶人店的規模不大,但格調不低。我聞訊而去,飲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難忘。
走入錢塘茶人,映入眼簾是壹樓的茶葉、茶具展覽區,壹入此境就湧上要嘗嘗茶味的沖動。而過道上端請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體味禪之三境,忘卻了塵世的繁瑣。養民也惠的匾額引我走到壹個卡座,靜心而坐。人說悟道是茶藝的壹種最高境界,也許會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只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內的擺設別致,懸掛的燈外圍有三層,最外的象鳥籠,中間似燈籠,內層是半球的和光燈,唉……萬變不離三,壹生二、二生三,謂之道。此燈有壹種古典雅致之美,細問服務生,答是鳥籠燈。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壹層,打蠟後透出原色的光澤,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著暖紅色的燈照著桌、椅,營造了茶藝的氛圍。
服務生熱情地推薦了壹道花香元寶,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觀音、皮影畫、蓮花缸、八卦爐、八仙過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畫,有壹些雅趣;房內的江西小窗、鳥籠燈、藤椅桌也有情調;背景音樂回響著古箏撫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葉如何?正想著,服務生挑起暗紅色的絨簾進來,端上了九品香蓮壺和幾只透明的雙層情趣杯。點上紅蠟燭,在壺中註入開水,片刻,花香元寶悄然開放。嚴冬夜見其在沸水中漾開壹瓣瓣茶葉,中間的白菊有如春色托護,懶洋洋地展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表露出賓主的和諧歡愉,這時不覺有點遺憾,沒有邀上幾位茶友,卻獨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隨著瓣瓣茶葉張開而飄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期間,專愛此物。
奉茶、聞香、品茗,壹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從舌尖緩緩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細細體味,不覺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時、地利,我不是有緣巧遇到了,還有壹條件人和,而我此時如此專註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J. 茶文化 作文800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朋友相逢、人來客往,總會沏茶而待之。茶不僅僅只是壹種解渴飲料,它也有著深深的文化底蘊,已經形成了壹種茶文化。
茶作為壹種精神文化,是從品茗鬥茶開始的。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對象,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胸懷,感悟人生。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聖陸羽的名著《茶經》,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句。仔細翻閱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壹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範仲淹《和章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武夷茶推崇備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壹。“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贊武夷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文人學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壹段談到武夷巖茶的韻味:“余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壹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壹杯之後再拭壹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淺酌慢飲中,把武夷巖茶比作美玉,把龍井和陽羨茶比作水晶,說明它們的韻味各有獨到之處。
茶被文人這麽壹詠壹頌壹講究,身價自然就高起來。久而久之,喝茶便成為了壹件很高雅的事情,還衍生出了專門的“茶道”,用好多人為的規矩跟普通大眾拉開了距離。於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煩瑣的細節裏品茶的人便有了資格自鳴得意地嘲笑起別人來,認為大眾皆“牛飲”,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