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嗎?原來隱形刀也分很多種?
隱形刀,不是說刀真的隱形,而是使其不被發現,或者難以探測。屬於為了深入敵後執行任務的特工,以及對工作環境磁性敏感的人員的武器或者工具。
隱形刀主要分兩類,外表偽裝和材料反探測。
外表偽裝比較好理解,就是把刀偽裝成無害的隨身用品,如腰帶,口紅,簽字筆等,以及其他不像是刀的東西。二戰和冷戰時期這種刀為各方的特勤人員服務,以至於其已經成為間諜流行文化的壹部分。
隨著安檢系統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經驗教訓的不斷積累,這種隱形刀的實用性已經大打折扣。因為所偽裝的物品本身的限制,偽裝刀的尺寸都很小,很難起到理想的工具或者武器作用。於是,偽裝刀逐漸退出了軍事舞臺,更多的成為個人收藏玩物以及電影小說裏的新奇玩意,很偶爾很偶爾還會被人嘗試混過現代安檢,多以失敗收場。
現代隱形刀,大部分是為了EOD(排爆)環境考慮的。現代爆炸裝置,甚至壹部分IED(路邊炸彈)帶有磁力傳感系統,本是為了當裝甲目標考得足夠近時觸動引信的,但是同時也給排除造成了很大的風險。於是出現了很多不具備磁性的EOD專用刀。
常見的材料,目前有特種塑料,特種陶瓷,碳纖維,玻璃刀以及鈦合金。
壹:特種塑料刀
目前比較常見的是ZYTEL,屬於壹種玻璃纖維。冷鋼的FGX以及其他有機合成材料刀都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這種材料的特性是,完全沒有磁性和金屬特質,金屬探測器完全無法探測,沒有磁化的可能性。彈性好,質輕,無銹蝕可能。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
缺點是硬度非常低,基本上無法磨出像樣的刀刃,用作武器只能捅刺,劃割非常勉強。
二:陶瓷刀
陶瓷制刀目前已經趨近成熟,陶瓷菜刀正在湧入市場。陶瓷除了相對質輕,不銹,絕緣以為,最大的優點就是超高硬度。其硬度比玻璃要高,接近鉆石的硬度等級。這使其可以更長久的保持鋒利,如果打磨正確也可以得到超高的鋒利度。
缺點是幾乎沒有彈性,無法橫向受力,壹旦鈍化基本都是崩口,難以修復。超高的硬度需要專門的打磨設備。
因為陶瓷在隱形刀裏對公***安全的威脅最大,所以現在的民用陶瓷刀都摻有金屬以防有人攜帶其通過安檢。
陶瓷的原料成本不高,但是加工成本高,所以價格居高不下。根據不同的品質,價格浮動也非常明顯。
三:碳纖維刀
新興材料。輕,不銹,無磁,無金屬特性,彈性好,硬度比塑料高很多,可以磨出比較像樣的刀刃,捅刺和劃割都更有力。目前還沒有針對碳纖維刀的安檢研究,倒是美國的裸體安檢壹勞永逸地解決了機場安全的問題。
缺點也是貴。而且碳纖有很多種,越高級的碳纖材料碳纖維越細,單位面積纖維越多,性能越優越,價格也越高。如果碳纖質量不夠好,造出的刀質量也會不如人意,但太高級了於價格的平衡又是壹個新問題。硬度不及鈦合金。
目前還沒有量產碳纖維刀,只有手工刀匠開始嘗試用碳纖維制造壹些簡單設計的小刀。所以價格居高不下。
碳纖另壹個優點就是加工靈活,可以很容易的作為夾層使用。
FOX碳纖夾鈦合金刀刃隱形刀
四:玻璃刀
之前壹直在想玻璃就各種來說都比陶瓷便宜應該有人嘗試,結果今天看還真有。但是因為玻說起歷史最久遠的武器,肯定要說是打擊兵器類了,打擊兵器源遠流長,在人類還是原始人的時候棍棒就已經是最早使用的武器之壹。不過那時所使用的棍棒,估計和黑猩猩使用的棍棒有壹拼,只是壹些不經任何加工處理的原始木頭棍棒。後來,才慢慢出現和石頭相組合的強化棍棒,例如石斧、石矛,似乎這個東西在所有原始人類遺跡都有發現,估計在石器時代,是作為工具和武器的雙重用途被使用的。究其源,斧音從甫,乃是開始之意,盤古開天就是用斧,可見這個開始的意思並不白當的。在各國的神話傳說中使用斧的神或者英雄都是很多的,到了野蠻的北歐更是人手壹把了。在很多文明之中斧都代表了權利和戰爭。
不過隨著金屬冶煉工藝的提高,面對當時無防護的情況,棍棒、斧鉞這些打擊兵器,其實效性和揮舞的速度實在不能和後來的鋒利金屬刃或尖的劍、矛這些兵器相比,於是在金屬武器發展之後很快就退居次位,更多的擔負起工具的作用了,偶爾會有化外的野人揮舞著斧頭跳個舞什麽的威懾壹下。在周代,戰場戰場上就很少能看到斧鉞的身影,只是作為壹種權利的象征,用於儀式之中了。類似的還有傳承了伊特魯麗亞斯文明的羅馬,斧頭也成了壹種象征。不過歐洲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社會發展緩慢,戰斧到壹直是維京戰士和法蘭克武士們的主要裝備。
圖為維京戰斧
世道輪回,隨著各路人馬手裏的鐵越來越多,可也想自己身上大量掛鐵片以後,打擊兵器迎來了他的復興,到南北朝時代,中國的騎兵達到了重裝甲化的巔峰,由於打擊類兵器對裝甲有獨特的殺傷能力,鈍擊效果可以無視裝甲的厚度。打擊類兵器出了復興的契機,得到再度重視,被大量使用,使之無論在數量還是種類上,都有了很大發展。自野蠻的重甲女真人興起後,為了與之對抗打擊類兵器在雙方都達到了頂峰。
圖為斧鉞
打擊類兵器主要包括棍棒、斧鉞、錘杵、連枷、流星、鞭鐧。
這類武器為提高命中時的打擊效果,多為重量很大的重兵器,利用杠桿效果具有相當大的動量,只要命中目標,假使敵人身披軟質的鎧甲例如鎖子甲和皮甲,基本不能帶來絲毫防護,甚至可能由於鎖環的崩碎帶來更大的傷害,硬質外形的板甲或許能減輕些傷害,但是在重擊之下,仍能給敵人帶來可怕的內傷。例如考古學家在挪威發現的壹具北歐海盜的遺骸上發現,他的脊椎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發生了嚴重的變形,雖然受傷後他又活了幾年,但是茍延的這些歲月壹定非常痛苦。
為了形成更有效的“杠桿作用”,壹種做法就是加大打擊部分的重量,例如錘、狼牙棒、戰斧之類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壹類,則采用了離心力來加大動量和慣性,使用繩索和鎖鏈將握持部分與打擊部分連接,代表有連枷、流星錘等。
圖為連枷的3D圖
打擊類兵器通常都是傻大笨粗,但同時也就很耐用很堅固,刀劍類兵器容易折斷,和敵人兵器相碰時,常常發生卷刃。矛戟等長兵器,在混戰中刺入敵人身體後,常常由於來不及拔出,而不得不放棄。打擊類兵器雖然可能會有些彎翹或部分損壞,但並不影響其使用,所以面對血戰時武將們常常選擇打擊類武器作為自己的副武器,例如善用馬槊的秦瓊、尉遲恭。事實上南北朝後期的武將都會帶類似的副武器。如同歐洲的騎士會帶手錘和權杖壹樣。
圖為歐洲權杖
不過從這我們也看到,打擊類兵器是作為輔助武器出現的,主要就是由於其長度通常較短,在戰場上爭鋒並不占優勢,尤其是在對付披甲較少的小兵時。最早的打擊類兵器當然是棍棒了,不過真正成功的卻是斧、鉞,從石斧到印第安戰斧的形狀都壹樣,只不過分量和長度有變化,其主要攻擊手段仍是以劈、砍為主。
我國大量使用大斧的時代除了商代就是宋朝了,不過商代的恐怕應該稱為鉞,其圓刃長柄,大刃面,都和斧有所區別,後來作為依仗的用途似乎更多些,不過給中國留下的印象卻是頗深的,搞得殺頭都叫就斧鉞了。宋代的大斧,堪稱中國古代最大最有威力的斧。全長約壹丈,鋼刃斧頭部分長二尺,重約十斤,用兩手握著使用,女真人鎧甲堅實,作戰時人馬如墻進,號稱鐵浮屠,尋常兵器難以傷害,宋軍對付他們的主要武器就是大斧和馬紮刀,不過這大斧的主要攻擊目標卻是馬腿,只要把戰馬的馬腳砍斷,掉下馬來的士兵戰鬥力就大打折扣了。提到麻紮刀,我以為可能是斬馬刀之誤,斬馬刀背厚刀沈,攻擊效果類似大斧,現在故宮藏有康熙禦用斬馬刀,相當有威懾力,據說此類武器乃是前鋒營宮城拔寨使用的武器,看來也是壹種步兵武器。
斧重新被使用應該是在東晉,東晉為了抵禦北方騎兵將大斧重新引進了戰場,《晉書》石季龍傳記就有記載。唐軍與堅甲利器的吐蕃作戰時似乎並沒有用到類似的武器,不過唐軍的陌刀比起大斧來也毫不遜色,而且唐軍主要以騎兵對騎兵的作戰方式似乎也並不需要這種武器,唐初的程知節在隋唐英雄傳中是以用斧出名的,但是《舊唐書·程知節列傳》中載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看來他用的應該是槍。
倒是安史之亂中有不少用斧的記載,可是當時恐怕類似於兩晉臨時應急的情況居多。到了宋代,遼、西夏和後起的金都是擁有重甲騎兵的國家,鐵鷂子、鐵浮屠壹聽名字就知道其防護超人,面對披甲戴盔的重甲騎兵,宋軍除了使用先進的神臂弓以外,就是用大斧近戰來對付了,在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的順昌和第二年的柘臯這兩大戰役中,都在正面對抗中打敗了金國,金軍元帥完顏兀術就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宋軍武器之中,最好、最厲害的是神臂弓,其次就是大斧,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麽可怕的兵器了。在說嶽全傳中兀術也是用斧的,但是我們觀《金史·列傳第十五·宗弼》中對兀術的記載“都統杲出青嶺,宗望、宗弼率百騎與馬和尚逐越盧、孛古、野裏斯等,馳擊敗之。宗弼矢盡,遂奪遼兵士槍,獨殺八人,生獲五人,遂審得遼主在鴛鴦濼畋獵,尚未去,可襲取者。”這段記載看來宗弼也是用槍的行家。
史書上真正用斧的名人,應該是李顯忠。“城東北角敵兵二十余人已上百余步,顯忠取軍所執斧斫之,敵始退卻。”《宋史·李顯忠》而他平時的則是用雙刀“夏人以鐵鷂子軍來。顯忠以所部拒之,馳揮雙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潰,殺死蹂踐無慮萬人,獲馬四萬匹。”
除了大斧這樣的雙手用長兵器外,還有單手用的板斧,柄長約二尺半,斧頭約壹尺,刃寬約8寸,斧柄木制,斧刃采用包鋼法鍛造而成,號稱雪花鑌鐵就是了。通常是兩手各握壹把成對使用的。使用板斧最有名氣的要算《水滸傳》中的黑旋風李逵了。這位莽撞人手使壹對板斧,在戰場上,排頭殺去,不分敵我,其威力猶如龍卷風,由此得到“黑旋風”的綽號。不過在同時期的歐洲手持兩把斧子作戰的可不多,人家更喜歡用壹把斧子加壹把盾牌的方式。但是斧子的殺傷力仍是可怕的,在決鬥中選擇用斧子的話就等於中國的立生死文書了,肯定是要出人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