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綿陽漁鼓道具

綿陽漁鼓道具

綿陽漁鼓為女藝人用鼓、簡易板、碟、筷演唱,並配以二胡、揚琴伴奏。漁鼓,又名“道觀”、“朱琴”。由於漁鼓是道情的主要伴奏樂器,民間稱唱道情為唱或彈。。《湖北說唱音樂集成》第壹集說:“宋金元年間,道士、文人為道感而寫的詞或散曲風靡壹時。他唱的純粹是弟子歌,沒有絲竹樂器伴奏。他只壹手拿著漁鼓,壹手拿著簡易板,互相擊成聲,以為是拍子。”可見,漁鼓管先於民間說唱形式——“漁鼓”500多年。

根據民間道教藝術家的說法,他們使用的漁鼓是八仙傳下來的。相傳八仙渡海歸來,突然看到壹只金色章魚在海上興風作浪,浪花濺到了鐘離權的衣服上。鐘離權心裏很生氣,就拔劍把鰲魚斬首,取出魚骨,用魚皮覆蓋,制成壹種管狀樂器,取名“漁鼓”。漁鼓做好之後,恰巧王太後開蟠桃會,八仙來給她祝壽。韓湘子彈玉簫,打雲板,打漁鼓唱和。這九天,仙樂漂泊到了郭華。當孫悟空睜開眼睛看到金慶時,原來所有的神仙都在給太後祝壽。孫見太後不請,壹個筋鬥,到了壽堂面前,舉起金箍棒就打。壹根棍子正好打在鐘離權的漁鼓上,漁鼓被打碎了。壹位仙人看到後,送給鐘離權壹根仙竹,說它可以當漁鼓用。於是我請來了地球上有名的工匠魯班,根據樣品制作漁鼓。魯班收了仙竹,用竹尖給姜太公做了魚竿,用竹樁給和尚做了卦,在仙竹中間做了壹個三尺九寸的漁鼓。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把自己的兩只鐲子分別綁在漁鼓的兩端,用壹條裙子綁起來作為綁帶。從此,竹制漁鼓取代了骨制漁鼓。

漁鼓由竹筒制成,壹般長約80厘米,直徑10厘米。竹筒中間全是空的,結也要去掉。文獻中出現漁鼓的時間,大致可以追溯到南宋初期。袁濤《宗彜說鈸》卷四十七引宋江萬坐鄭玄雜錄說:

靖康之初,民間以竹為徑二寸,長五尺。他們把皮套在頭上,敲出節奏,把聲音拍得好像壹樣。也稱為系統

其制法曰:“不逾頂”,通衢為戲雲。

《鄭玄雜記》中的竹制鼓,將竹筒的壹端用皮包住,即所謂“過頂不下”。它使用的樂器是壹根小碗粗細的普通節竹筒,長約1米,壹端用豬腸衣膜包裹,壹對長竹簡上系著兩個銅鈴。唱歌時左手拿板,竹簡皮端朝下。

除了漁鼓,還有說唱道情用的簡易板。明代王琦“三會”中“魚鼓竹簡”的制作:

把竹子切成筒狀,三四尺長,頭上帶皮,用兩個指頭捆住。還有壹個簡單的孩子,用竹子做的,兩尺長,四五尺寬。

分,粗半,其端略對,唱時兩片合,以和。其制度始於湖源。

湖北漁鼓選料講究。盡量用節數少的竹子。壹般多采用竹子,內外刨平。竹筒幹燥後,表面塗上桐油。最後在壹端蓋上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皮或膜壹定要薄,太厚聲音也不大。為了使漁鼓堅固耐用,需要在竹筒外面包裹壹層絲線和白布,再塗上膠水粘合牢固,漁鼓才能經久耐用。

由於竹筒大小規格不同,使用的皮質厚度不同,漁鼓的音高和音色也不同。竹筒大、皮厚的漁鼓,聲音渾厚,音高較低;小竹筒薄皮的漁鼓,聲音清脆,音調很高。漁鼓的音樂表現力主要通過節拍節奏來體現。

為了方便攜帶,解放前壹些民間藝人把這個圓柱體改成了兩件套插座。湖北省流傳的“漁鼓筒”多為壹整根竹子制成,而“漢江”流域“漁鼓”藝人使用的“漁鼓筒”多為“二截”。不僅攜帶方便,而且中間靈活,能適應藝人的聲音。魚鼓管由骨變竹,由壹節變兩節,這是魚鼓道史上的壹大變化和進步。民間傳說將此歸功於呂洞賓。道教藝術家說,呂洞賓和韓湘子在太後的蟠桃會上唱出了道教情懷。孫悟空不相信什麽道家情懷,大鬧天宮,把紫竹漁鼓摔成兩截。當呂洞賓修整漁鼓時,兩個漁鼓的截面被磨平,並與王太後的手鐲相連。從此,漁鼓筒變成了兩截,長度從三尺九寸變成了三尺八寸。

“近年來,由於竹豬心保護膜和豬油膜難以獲得,有人用塑料管和塑料薄膜代替。但藝術家們普遍覺得現代改良後的漁鼓聲音變得更優美了。

  • 上一篇:中國語言文學開題報告
  • 下一篇:泥人張的優秀閱讀體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