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是雷莫先生在《音樂教育哲學》中提出的核心思想。這裏所說的美育,就是將音樂教育轉化為壹種審美體驗,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學生從音樂的本質中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和情感體驗,進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第壹,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就是美育。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更加註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教育學科的理論、實踐和綜合人文精神。這種現象在音樂專業更為突出。在現代大學音樂教學中,註重音樂技能的訓練,卻忽視了音樂興趣的培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占了很大比重,而學生失去了參與的體驗,隨之而來的是對教學結果的重視。死板枯燥的教學失去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娛樂性,音樂教學沒有與音樂實踐相結合,形成單壹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和創作的主體地位。如果只是教師以教學為主,很難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很難在教學中獲得真正的審美愉悅和體驗,同時也造成了教學過程缺乏內涵。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中的音樂活動,通過教學互動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從而激發學生進壹步學習音樂的興趣,改變對教育本質認識的不足,提高審美意識,突出美育特色,進壹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音樂教育中的美感和藝術體驗
楊潤教授曾這樣論述音樂的美感:“當然,對於壹個音樂鑒賞家,尤其是音樂史家和評論家來說,了解作為理解對象的壹部音樂作品所依據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狀況、作曲家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傾向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這是深入理解壹部音樂作品的必備條件之壹。不言而喻,掌握作曲家的書信、日記、筆記、自述、回憶錄等第壹手資料,對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具有重要意義。但音樂畢竟是壹種非概念、非視覺的藝術,既不能直接表現具體的景物,也不能直接表達某些概念和復雜的思想感情。”【1】因此,欣賞者把音樂作品的意義和思想感情作為音樂融合的匯聚點,音樂作品的意義往往來源於這種融合。現代大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純主觀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講解音樂作品中所描繪的情境,以先入為主的理解概念給學生壹個自定義的標準答案,忽視了學生作為音樂欣賞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讓學生聽壹首交響樂,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音樂內容與文字聯系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是把音樂認定為描述特定的人或事,並且認定音樂描述的內容是固定的。在音樂的感受方面,於潤陽先生曾將其定義為“探索包裹在形式中的意義和概念內容,全面尋找身體內部的靈魂,找出藝術作品每壹部分的純粹思想內核,運用從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中獲得的壹切知識和個人才能,在透徹理解每壹個最小的細節之後,再對整部作品進行闡釋和詮釋。”【2】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要有感情。通過觀察壹個具體的人或事,感動到萌發創作的沖動,通過音樂詮釋內心的感受。然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壹些教師往往遵循傳統的教學思路,未能讓學生了解音樂所描繪的具體事物,使學生也失去了對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情感和情感內涵的感受。
三,音樂教育從“技術”和“藝術”的轉變
在現代教育中,音樂教育作為壹門基礎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壹點,節奏和旋律具有最強的沈浸人心的力量。教育方法得當,人心就會美化。”當代科學家認為,人腦是壹個潛力巨大的塑料體,是“用之有道,棄之不用”的[3]。目前,人的壹生只使用了65,438+00%的大腦能力,而剩下的90%的潛能都被浪費了[4]。大學音樂教育對促進學生大腦協調發展,挖掘學生潛能具有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學的壹項研究結果表明,接受音樂培訓的學生比沒有接受音樂培訓的學生能多收到17%的書面材料[5]。在很多經歷和認識中,音樂素養對智力的提升和思維的活躍有著獨特的作用。同時,雷莫先生也對音樂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音樂教育需要提高感受音樂的能力,鼓勵理解音樂的能力,通過專業的演奏、作曲和即興創作來加強音樂的創造性,促進對音樂作品的仔細評價。現代大學音樂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弊端,重視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就這些問題而言,在現代大學音樂教育中,應註重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從音樂的本質上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歌唱,形成良好的聽歌習慣。這樣,學生在掌握音樂欣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有效激發創造力,豐富想象力。
在專業音樂教育中,雷莫先生提出了“工匠”的問題。在現代大學音樂教學中,存在著壹種頑固的教育,即過於註重音樂教學的技巧,過於註重專業訓練的培養,而忽視了與音樂表演和教學實踐同等重要的藝術素質的培養,這直接導致了“重技術輕文學”、“重技術輕藝術”的出現。很多同學成為藝人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不參與音樂體驗。音樂作為壹門藝術,是“技巧”和“藝術”的統壹。因此,在音樂教育中,要克服單純技術訓練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內在含義,找出真正的職業精神的內涵和本質。
第四,音樂教學,倡導綜合人文素質的培養。
雷莫先生討論了音樂教育的未來發展。同時指出音樂教育領域屬於人文藝術教育。雷莫先生認為,音樂教育需要與其他藝術結盟,以取得新的輝煌。“重視音樂實踐,倡導學科融合”是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壹。就目前的大學音樂教育而言,存在諸多矛盾。很多高校的音樂教育不重視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直接導致音樂水平高的學生在工作中無所適從,專業知識與實踐脫節。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大學音樂教育應增加教育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權重,在教學活動中向學生介紹更多相關的教育方法和理論,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育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將相關信息融入專業教學,將學生的實踐插入教學過程。同時可以把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互動結合起來。在教學討論的形式下,學生可以上臺發表自己的觀點,老師可以在壹旁指導和點評。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從認知走向實踐。首先,從概念上理解主體合成是壹個概念而不是具體的操作方式,所以教師要有主體合成的意識,並將其運用到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這樣主體合成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其次,要加強音樂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要精選民族音樂和世界音樂的優秀作品,深入學習優秀的本土文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去理解音樂,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最後,雷莫老師寫的《音樂教育哲學》是美學和哲學與音樂教育的結合,無論從思想上還是理論上都給了現代大學音樂教師很大的啟發,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會註意上面總結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實踐,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獲得音樂的獨特價值。大學音樂教育需要壹個獨立的思辨過程,從教學到實踐的每壹個環節都需要建立科學的體系,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註重音樂的審美體驗和實踐,從而更加直觀地走向藝術欣賞。
註意事項:
[1]余潤陽《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於潤陽《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冉翔。懷疑牛頓。教育時報,1998-11-18。
[4]王小平。心理潛能[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本質[J].中國音樂
參考資料:
[1]余潤陽《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於潤陽《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冉翔。懷疑牛頓。教育時報,1998-11-18。
[4]王小平。心理潛能[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5]王建新。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本質[J].中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