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北平避免端午打井水,往往節前預抽。據說是為了避免井毒。端午節,街頭小販也賣櫻桃桑葚。據說他們端午節吃櫻桃桑葚,但是壹年四季都不能誤食蒼蠅。“五毒餅”,就是用五種毒蟲圖案裝飾的餅,在各個食品店都有賣。灤縣讓男女公婆在端午節互相送禮。在趙縣的端午節,當地政府會在城南舉行宴會,邀請城裏的文人墨客盛宴賦詩,稱為“踩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節,每個人早上都需要喝壹杯酒,據說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給孩子纏五色線,要穿到節後第壹場雨,才解開扔到雨裏。在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戴上符號(麥子稗子做的項鏈),女孩戴上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自己做的黃布鞋,用毛筆在鞋面上畫五種毒蟲。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殺死五種毒蟲。在端午節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在解州的端午節,男女佩戴艾葉,稱之為“除疾”,年幼的孩子則在脖子上系壹百根繩子。據說這是“為屈原綁龍”。在西州的端午節期間,村莊向龍王獻祭,並在田野裏懸掛紙。懷仁縣的端午節也叫“祝門”。定襄縣端午節,要求學生給老師送禮。六安府用小麥粉蒸餃,稱為“白團子”,和粽子壹起互相贈送。
陜西省:興安盟地區端午節,當地官員帶領下屬觀看比賽,稱為“踏石”。興平縣端午,用絲縫壹個小角粟,下面縫壹個小娃娃,叫“玩娃娃”。潼關縣的端午被稱為“鎮病”,有蒲艾、紙牛貼門。
甘肅省:靜寧地區端午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為主。鎮遠縣在端午節向新婚夫婦贈送香扇、羅綺、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們還邀請他們的父親和兄弟宴請他們的老師,這被稱為“享受節日”。在張喜安縣的端午節,牧童崇拜山神。積薪山,雞叫前燒,俗稱“燒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節,無論貧富,都要買石斑魚(俗稱鱖魚)做菜。儀征縣也有句俗話“當褲子,買黃魚”。南京端午節,各家用壹箱清水,加壹點雄黃和鵝眼錢。全家人都用這種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據說可以保護他們壹年不患眼疾。晚上武進有龍舟表演。晚上,龍舟周圍掛著小燈籠比賽,還有笛子和鼓和諧地歌唱。
高郵的端午節很特別。有綁百蠍、貼五毒、貼符號、放黃煙、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們掛“鴨蛋”,即挑選漂亮的鴨蛋,放入彩線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端午出門”的習俗。四個人用兩根竹竿擡起鋪著紅地毯的寬大桌子。壹個騎著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簽編織而成。敲鑼打鼓,在街上遊行。古時候,川西有端午節“打字”的習俗。那壹天,成都人都買了李子,在城東南角上拋下拋,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由於投李與外國傳教士之間突發沖突,這壹習俗停止。樂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節期間舉辦盛大的商品展銷會。綿陽市、遂寧市部分地區有端午節吃面條的傳統【類似於餃子,用面包餡煮飯】,具體起源有待考證。
浙江省:桐廬縣鄉村學校的學生在端午節時向老師表示敬意,這壹天被稱為“乙巳”。醫師中午采藥,據說這壹天天醫在天。
江西省:建昌府午時以草藥水沐浴防疥瘡,新昌縣以雄黃朱砂酒飲之,謂之“開眼”。
湖北省:端午節期間,黃岡市巴河鎮迎接儺人。卡羅拉紋身紋金聽驅疫。在宜昌市秭歸縣,5月13日、14日、15日為端午節,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博士的活動。這壹天還有給孩子曬太陽的習俗,就是把壹盆水放在太陽底下,等水熱了再給孩子洗澡。據說它能洗去汙穢和疾病。五月十五又叫“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叫“終陽”。吃粽子,喝蒲酒,和端午節是壹樣的。
湖南省:攸縣端午節,家境富裕的孕婦用花錢吃喝,窮人備雞酒,在龍舟龍頭前用竹夾收錢祈求平安生產。越州政府認為這場比賽是壹場災難,是壹種疾病。又叫“送瘟疫”,當草船來洪水。
福建省:福州端午節是老習俗,媳婦給公婆送壽衣、鞋襪、粽子、扇子。建陽縣以5日為曬藥膠囊的藥王日,人們都在這壹天制作醬料。上杭縣端午節時,用蘆葦綁船,在水邊做龍形戲,叫賽龍舟。仙遊縣端午賽龍舟後,在虎嘯灘獻紙,紀念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節前,婦女用絳紗作囊。五色絨作勝面,彩線紮簪。少女倒掛在背上,被稱為“竇娘”。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中午用燒水洗手洗眼後,稱為“送災”。在新興縣的端午節,人們提倡從鄰近的寺廟中迎接和引導偶像的旅行。巫師也用達摩水和貼紙驅逐邪靈。在石城縣的端午節期間,孩子們放風箏,這被稱為“消災”。
海南省:端午節期間,海南各地將像在中原壹樣舉行龍舟比賽和其他活動。除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海南還有壹個為島內人民所熟知的地方,那就是洗龍水,洗草藥浴。
臺灣省省:臺灣省端午節期間,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菖蒲、艾草和鐘馗的畫像,大人喝雄黃酒,小孩戴香囊,據說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於商人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他們都想盡辦法通過賣粽子來吸引眼球。臺灣省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粽子,很多人都樂於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端午節不吃粽子,吃壹種叫“炸樁”(也叫“炸錘”)的食物。這個習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省和大陸壹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熱鬧。臺灣省各地的主要河流在端午節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紀念屈原說影響最廣。
1,紀念屈原說
根據歷史學家《屈原和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崗,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3、為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她的屍體好幾天沒人看見。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在河邊日夜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4.它起源於古代越族的圖騰祭祀理論。
現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存在著壹種具有幾何版畫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據專家推斷,殘存的部落是壹個崇拜龍圖騰的部落——歷史上稱為百越。出土陶器上的裝飾圖案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不斷紋身的習俗,生活在壹個水鄉,並把自己比作龍的後代。其生產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鏟、鑿等小型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品,用於烹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們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直到秦漢時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節是他們創立的祭祀祖先的節日。
5.端午節理論
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主要原因是:
(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
(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
(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6.糟糕的壹天禁忌理論
漢代的人認為五月五日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和日子,有“不提五月”的習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不能由男人或女人撫養。壹旦養起來,男人會害父親,女人會害母親。甚至還有壹些說法,比如“五月到了,就再也不動了”“五月蓋房子,頭都禿了”。這種習俗最遲從戰國開始流行,從漢代開始流行。這壹習俗在崇的《論衡》、應劭的《風俗通》和《後漢書》中都有記載。
5月5日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和邪惡的日子,為了消除瘟疫,驅邪,尋求好運,所以相關的文化活動應運而生,端午節也變得頗具特色。
7.夏季至日理論
夏季至日理論的發起人是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風俗習慣史》(香港勤興書店1963出版)壹書中提出,端午起源於古代,三代並流,秦漢時擴展為江河,唐宋時擴展為湖海。
2006年6月5-4月38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先生再次完善了夏季理論,提出端午節是夏季的說法。
8、出自蘭花浴論。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古人五月采蘭草,流行沐浴解毒蘭草湯。《戴傳》:“五月,...煮梅為豆,存蘭花為浴。”屈原《九歌·雲》:“浴蘭湯如方木,華服如英。”南朝梁人《荊楚紀年》說:“五月五日,稱為浴蘭節。”這壹習俗流傳到唐宋時期,又被稱為端午沐浴蘭花之月。
9.紀念介子演繹
據東漢蔡邕的《曹勤》記載,端午節是紀念先賢的節日。
10,源於勾踐的練水軍理論。
到了宋代,高澄發表了《事物的起源》壹文。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他天天操練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