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族為背景,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從時間上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指65438+20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文化。因為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中國文化開始大震蕩大調整。這種變化壹直延續至今。從地域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中國的傳統地理概念,還包括越南、朝鮮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沒有明確的地域界限。她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豐厚遺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壹方面,它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遺傳性;另壹方面,它具有生動的現實性和多變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人,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今天,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仍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負面道德經驗等。
第二,從多角度看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和體現
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學者論證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認為儒家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都有極其有益的作用。認為新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建立,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啟示。改革開放和入世以來,中國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思想受到了挑戰。對學生進行儒家教育和堅定信仰教育,有利於重建精神家園,彰顯人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儒家倫理教育,倡導道德體驗教育。
[1]有學者從美育和傳統美德的角度看德育的提升。並認為當代道德教育的社會文化環境受到以現代傳媒為特征的大眾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受到侵蝕,精神世界受到無情擠壓。青少年的鬥誌、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受到很大影響,具有自我意識強、大局意識差、競爭意識強、合作意識差、競爭精神強、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完善的人格結構。美育和德育的終極價值取向是壹致的,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都是為了最終實現人的自由;美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什麽美育是我國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經典閱讀指導、觀看經典戲劇電影、文學閱讀指導、重視課程和教材改革、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實施美育。
[2]關於作為知識的德性的可教性,壹些學者論證了它的可教性的限度和途徑。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但是作為知識的美德受到老師的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通過理性獲得,德性本身的內涵在當代社會喪失,合格的德性教育教師喪失。所以教學也有自己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實踐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學的劉國強教授闡述了中國美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指出了儒家倫理教育的特點,特別分析了仁的不同含義及其與美德的關系,認為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他提出的中華美德的當代意義,提醒我們不要壹味追求現代的、西方的、大眾的價值觀,而忽視了中華傳統美德所蘊含的價值。
[4]關於道德榜樣和榜樣教育,有學者論述了道德榜樣的道德價值、類型、可能性和功能。壹般榜樣不是指道德榜樣,是壹般和個人的關系。只有正面的榜樣才有道德的崇高或崇高的道德價值。從道德主體來看,可分為個體道德榜樣和群體道德榜樣:從社會生活的實踐來看,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道德榜樣,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會道德資源的人,承擔重大責任的人,對社會和成年人有重要影響的人。道德榜樣有幾種可能性,即超驗主義、發現、需要和實踐。無論如何,道德榜樣的條件至少應該是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要求。道德榜樣的作用表現為:傳統優秀道德的典型承擔者,現實主導價值的積極推動者,未來理想道德的開拓者和創新者。這三種內在功能決定了道德榜樣具有示範和激勵的外在功能。
(5)在現實教育中,要充分發揮道德榜樣的外在功能,將其轉化為內在功能,擴大道德榜樣的力量和影響。但是如何應對榜樣教育和偶像崇拜?有學者指出,在新時期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倫理建設中,應合理利用二者的耦合關系。要正確理解偶像崇拜背景下的榜樣教育。隨著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媒體產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式和現象的出現沖擊和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模式和觀念。現在榜樣有高有低,偶像卻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找出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榜樣與偶像的區別,構建二者的耦合機制。我們需要把理性思考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讓價值目標與現實生活相協調。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價值。目前,壹些學者對如何在學校開展民族精神教育進行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應生活化、全面化、發展化,體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壹,並開設專門的民族精神教育課程。擬定國民精神教育目標,目標在不同學習階段深入。就其教育方法而言,不應脫離學生實際,而應從學生生活出發,尊重學生主體性,在活動中進行教育,使民族精神真正內化。
[7]在崇尚個體自由的現代社會和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化教育改革的影響下,當代學校的民族精神教育面臨著危機和價值困境,即如何處理民族認同與個體自由的關系。學者們認為,當代學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強調個體自由和民族認同方面各有利弊,因為它們反映了人們精神需求的雙重性,以至於壹些學者應該確立民族精神教育的壹種必要和可能的價值取向:基於個體自由的民族認同。根據哈貝馬斯的討論倫理學,通過對話教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實現* * *知識,運用討論、辯論、說服教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獲得壹些道德規範和自己的價值觀。
[8]有學者指出,消極的道德體驗也有其道德教育價值。負面道德體驗是指道德生活世界中虛假、邪惡、醜惡的道德事件或行為。然而,它在學校教育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些人認為負面的道德體驗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實踐中采取回避或拒絕的態度。他們認為,消極的道德體驗壹旦成為課程,就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發展學生應對負面道德體驗、適應現實道德生活世界的意識和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性,更好地理解積極的道德體驗,進行道德反思。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是矛盾的統壹體,道德體驗也不例外。學生不應該只知道壹面而不知道另壹面。那麽當前道德教育中負面道德體驗缺失的原因是什麽呢?根本原因在於人們認識的偏差。有人認為呈現負面道德體驗與學校教育的本質不符;有人認為學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環境影響的結果,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呈現負面的道德體驗不利於學生的道德成長;有人認為,由於學生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不宜將負面的道德經驗傳遞給學生。但它們不應該成為學校摒棄負面道德體驗的理由。學校德育不僅是教師和學生過道德生活的地方,也是學生學習如何在社會上過道德生活的地方。社會上總會有真善美假惡醜。學生不可能完全封閉在學校裏,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和社會打交道。學生既然與社會交往,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消極的道德體驗。如果學校不讓學生掌握面對負面道德體驗的智慧,他們在遇到負面道德體驗時就會無所適從。因此,學校應該體驗課程負道德,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9]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顯然,先秦時期的禮是道德規範的載體,是傳承主流社會倫理道德的標誌,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學者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內化、示範和傳承。禮儀的實踐使人們逐漸養成遵守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形成道德觀念,培養道德情感,將外在的道德規範轉化為內在的道德意識。禮儀以壹種理想的模式展現了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他們效仿的行為準則。禮儀也讓社會倫理成為禮儀活動中可以通過規範的語言和動作來學習的東西。先秦時期的禮具有傳統禮儀的特征,此外,其德育功能也有其特殊性。壹是先秦倫理與音樂大協調,相輔相成;其次,先秦禮的道德教育與國家機器的推動密切相關。禮的合法化在壹定程度上強化了禮的道德教育,中國古代的政教合壹機制是禮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10]也有學者分析過生活禮儀的道德內涵,生活禮儀是壹種特殊的民俗,指圍繞人的生命歷程的關鍵時刻或時期形成的儀式活動,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功能。因為生活禮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壹方面連接著普通人的追求和需求,另壹方面連接著儒家文化主導的傳統價值觀,千百年來壹直發揮著規範生活、統壹教育的作用。當然,要實現生活禮儀的德育功能,在開展禮儀活動時要註重實效性;要讓接受者在莊嚴神聖的場合,以象征性、表現性的方式,完成道德教育的過程。這對今天的道德教育有借鑒意義。
[11]和諧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機制和狀態,是壹種發展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壹”、“整體和諧”、“和而不同”等和諧思想。傳統文化註重“修身養性”的價值追求,有助於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傳統文化提倡“和為貴”的思想,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壹”的精神,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於夯實社會和諧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在現代的延續和升華。中國文化傳統中追求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是先賢聖賢追求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把和諧社會的構建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如傳統文化註重“修身養性”的價值追求,有利於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傳統文化註重“修身”,強調個體道德人格的培養,對於提高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極其寶貴的啟示;傳統文化提倡“和為貴”的思想,有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儒家提出“禮為用,和為貴”的思想,即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包容與和諧。儒家“和為貴”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和諧理想的追求。
[12]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賦予“和”的思想以全新的時代內容,進壹步倡導以和為貴的新型人際關系規範,無疑有助於化解社會矛盾,減少人際摩擦和社會內耗,在全社會形成“重和”的價值取向,增強人際關系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壹”的精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壹”的精神。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宇宙看作壹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在和諧的關系中才能發展,才能生生不息。儒家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類在內,基本上是和諧的。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壹”思想雖然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但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和相互依存,對於我們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的征服態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承載著歷史上最龐大的人口,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速度最快,人與自然的矛盾最為突出。因此,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此外,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於鞏固社會和諧。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資源,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獻中多次提到“人”。只有將和諧社會的構建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善於吸收“以人為本”思想的精華,並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容,才能夯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以人為本的社會才是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