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世界著名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最著名的教育家。出生在烏克蘭的壹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大學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資格證。從1948到去世,他在家鄉擔任壹所農村完全中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以來,他壹直是俄羅斯聯邦通信學院的成員。1968起,任蘇聯教育學院傳播學院院士。1969年被授予烏克蘭社會主義功勛教師稱號,獲得兩枚列寧勛章和1紅星勛章。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對教育理論問題進行了壹系列研究,包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全心全意獻給兒童》、《帕夫列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
贊科夫
贊科夫(лвванков,1901—1977)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贊科夫年輕時在農村當過小學教師和兒童教育家。莫斯科大學畢業後,我研究了殘疾兒童的學習特點和心理。1950起,專門從事通識教育研究。他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對教學理論的研究上。他認為蘇聯凱洛夫的傳統教學理論只著眼於如何讓孩子掌握現成的知識和概念。其主要特點是學校至上,課堂教學至上,知識至上,忽視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即學生思維、想象、邏輯、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理論,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贊科夫通過實驗證明,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低年級學生的發展(他的實驗是在低年級進行的)非常差,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卻遠高於傳統教學思想的捍衛者,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發揮。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他認為,壹般發展,“是指兒童個性的發展,其各方面的發展。”壹般發展和全面發展壹樣,是平均和片面發展的對立面。“普遍發展既不等於‘全面發展’,也不能替代‘全面發展’。前者指的是問題的心理方面,後者指的是社會方面。贊科夫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總結出了教學實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是:(1)高難度教學原則;(2)高速教育原則;(三)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原則;(4)讓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5)使班內所有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的原則。贊科夫非常重視教育實驗,教育實驗是揭示“教學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贊科夫的教學理論對蘇聯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教學論與生活》、《與教師的談話》等著作被譽為“廣大蘇聯教師的必讀之作”。贊科夫的主要著作有:《小學教學論》、《與教師的對話》、《教學與發展》、《教學論關於教學的原理》、《小學新教學體系實驗》、《我們的意見不同》、《小學教學實驗體系》。他的壹些作品被廣泛介紹到美國、日本、中國和其他國家。
凱洛夫
名詞(noun的縮寫)a .凱伊波布(N.A. Kaiipob,1893-1978),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蘇聯教育學代表人物之壹。他主編的《教育學》壹書曾經對我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983凱洛夫出生在俄羅斯聯邦梁贊的壹個教師家庭。1917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學物理系,自然科學專業。凱洛夫基本上是壹個在蘇聯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他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和吸收人類教育史上大量豐富的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前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出版了《教育學》,這是人類教育史上第壹次試圖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角度來解釋社會主義教育學的理論。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前蘇聯師範院校的教材,權威性很高,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凱洛夫的教育理論代表了前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段,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這壹歷史時期前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應該指出,凱洛夫教育理論基本上符合當時前蘇聯教育發展的需要。然而,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他的壹些觀點已經過時和落後。比如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夠,對學生智力發展重視不夠,鼓吹教育“大豐收”,卻不屑於因材施教,把培養“尖子生”當成資產階級天才教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借鑒的時候需要嚴格區分的。總之,凱洛夫的教育思想比他的前輩們更加全面、完整、系統。
巴班斯基(最優教學理論代表)
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н)1927 65438+10月7日巴班斯基出生於羅斯托夫的壹個農民家庭。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他在壹個國營農場工作。戰後,他進入頓河上的羅斯托夫師範學院物理數學系。1949畢業後從事中學物理教師工作,期間在職學習,獲得教育學副博士學位。後來調到羅斯托夫師範學院,任教育系主任、副校長、黨委書記。1971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1973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74當選蘇聯教育科學院正院士。65438-0975年調任科學院附屬高等師範學院院長,以院士秘書身份主持科學院教育理論與歷史研究部工作。65438年至0979年擔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直至65438年8月9日因心臟病突發突然去世。他生前還是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中央委員會主席、全蘇“知識”協會下屬心理學和教育學通訊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育科學委員會主席。巴班斯基壹生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他以羅斯托夫地區普通學校為基礎,致力於教學和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內容豐富、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完整創新的教學理論,在蘇聯和世界其他國家引起強烈反響。他壹生出版的著作有300多部,由他主編的《教學過程優化-壹般教學論》、《教學教育過程優化-方法論基礎》、《教育學》等,都被翻譯成中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逝世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輯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選》,以紀念這位在教育理論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家。
誇美紐斯
誇美紐斯(1592-1670)是捷克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現代西方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出生於壹個磨坊主家庭。年輕時,他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主持兄弟會學校。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被迫流亡數十年,繼續從事教育和社會活動。他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學校教育的第二個號召“把所有的知識教給所有的人”。提出統壹學制,提倡普及小學教育,采取班級授課制,擴大學科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取知識。從順應自然秩序原則和感覺論出發,提出了直覺性、徹底性、自覺積極性、系統性、循序漸進、能力性等壹系列教學原則,編寫了多種教材。主要著作有《育兒學堂》、《大教學論》、《語言與科學導論》、《世界圖》等。
布魯姆(掌握學習方法)
布魯姆(B S BLOOM,1913 ~)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現任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布魯姆整個教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掌握學習”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初,布魯姆指出,美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只註重培養少數尖子生,而以犧牲大多數學生為代價,認為當今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於只讓壹小部分學生充分學習學校所教的東西。也不應該有這樣的心理定勢:1/3的學生可以完全掌握老師教的知識,另外1/3的學生成績壹般,另外1/3的學生可以不及格。布魯姆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於改變我們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的看法,實施“掌握學習”教學。所謂“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班級授課制)為基礎,輔以定期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性化幫助和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規定的掌握標準。
布魯納(發現法)
傑羅姆·塞莫爾(Bruner 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1915 10 10月1他出生在美國紐約的壹個中產階級家庭。1972-1978布魯納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1978退役回國。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適宜性》等。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他認為,兒童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特有的觀察事物的方式來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借助老師或老師提供的其他材料來發現事物。布魯納強調發現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人類的學習似乎有壹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和發現壹樣,這是壹個盡可能探索情況的機會。”他還強調:“如果我們要展望什麽對學校特別重要,我們就不得不問如何訓練壹代又壹代的孩子發現和發現問題。”
杜威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以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為基礎,對傳統的學校教育進行了批判,提出了他關於教育本質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教育是兒童現在的生活過程,而不是為他們未來的生活做準備。他說:“生命就是發展,不斷發展壯大就是生命。”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教育是為孩子提供保證他們成長或完整人生的條件。因為生命就是成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本能成長的過程,所以杜威強調:“成長是生命的特性,所以教育就是成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強迫孩子去吸收外在的東西,而是讓人類能夠增長先天的能力。因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自身之外沒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於教育的過程。事實上,他反對把外界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成長的指示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