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定時器開發過程

定時器開發過程

鐘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1。從大時鐘到小時鐘的演變。

第二,從小鐘到懷表的過渡。

第三,從懷表到腕表的發展。

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技術發明。

公元1088年,我國宋代科學家蘇頌、韓公廉制作了水運儀像臺,是壹種由渾天儀、大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而成的裝置。

它由液壓動力驅動,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為三層:上層裝有渾天儀,用於天文觀測;中間層可以模擬天體進行同步演示;下層是儀器的心臟,定時、報時、電源的形成和輸出都在這壹層。

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火,但在世界鐘表史上意義重大。

因此,我國著名鐘表大師、古代鐘表收藏家焦大愚先生提出了“中國人創造了鐘表的歷史”的觀點。

14世紀,鐘出現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高樓上。鐘的動力來自於用繩子掛壹個重錘,利用重力產生的重力。

15年底和16年初,鐵發條出現,給了鐘表新的動力源,也為其小型化創造了條件。

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這是擺的理論基礎。

1656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的鐘表匠S.Coster成功地制造了第壹個鐘擺。

1675年,他用遊絲代替了原來的鐘擺,從而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遊絲為調速機構的小鐘表,同時也為制造便攜式懷表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擒縱機構,為懷表的進壹步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英國人Ge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I輪擒縱機構,與之前發明的立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懷表機芯比較薄。

此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托馬斯·穆奇(Thomas Mudge)發明了撥叉式擒縱機構,進壹步提高了懷表的計時精度。

在此期間,直到19世紀,大量的手表制造商被生產出來,這促進了懷表的發展。

19世紀下半葉,部分女性手鐲上鑲有小包手表作為裝飾。

當時人們只是把它當成壹件首飾,並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

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制表技術的提高和科技文明的巨變,才有可能確立手表的地位。

20世紀初,護士們為了掌握時間,把小包手表掛在胸前。人們非常重視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準確和耐用。

尤其是隨著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懷表已經不能滿足作戰士兵的需求,生產手表成為大勢所趨。

1926年,勞力士手表廠做了壹個完全防水的表殼,申請了專利,命名為oyster。第二年,勇敢的英國女性梅塞德斯·格萊澤(Mercedes Gleitze)戴著這款手表完成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壯舉。

這壹事件也成為手表歷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從那時起,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到手表上,成為戴在手腕上的真正的計時工具。

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手表的產量大大增加,價格也降低了,這樣普通大眾就可以擁有它了。

手表時代已經到來!

在數百年的時鐘演變過程中,從中國水運儀的發明,到世界各地正在研制的原子鐘,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制表師以他們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匯成了壹條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出了壹條時鐘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至於中國的鐘表歷史,還得從三幹年前說起。我們的祖先首先發明了“土歸”和“日歸”兩種用泥土和石頭制成的時計,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時計的國家之壹。

青銅時代,計時器有了新的發展,青銅制成的“漏壺”取代了“土規”和“日規”。

張衡在東漢四年元初發明了世界上第壹只“水運象”。後來唐代壹批高僧等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水運渾儀”和“水運儀臺”。

從元代到明代,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

元初郭守敬、明初詹西元創作了《大燈漏》、《五輪沙漏》。通過采用機械結構並增加表盤和指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先進性得以清晰展現,電的時效性更加準確。

19世紀末,中國的制鐘技術達到了壹個全新的水平。

南京鐘,1875上海“米裏亞姆”工坊制造,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時間清脆、走時準確而享譽海內外。1903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特別獎。

中國的手表是天津和上海在1955試制的。

現在比較有名的品牌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等。

中國鐘表的發展

計時器在中國的歷史

濟源

代超

計時儀器的歷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父糸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標準表和日晷測得的時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甲骨文“上舒窈店”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時期

中國的漏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孔錢》中的“李周”、“初學筆記”和“詩疏”。

公元前2065438年+公元0 ~ 9年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日晷和計時表同時使用。

對梅清·文鼎的《先漢史》、《中國科學技術史》和《日晷的準備》的三點考證。

公元85年

東漢

浮動和泄漏箭頭

《玉函·方善·姬叔》和張衡的《漏水至渾天儀系統》

AD 132

東漢

張衡的漏盤

《金淑》

公元450年

公元450年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稱“奔馳壹下”

《初學者筆記》

《初學者筆記》

光線

因陰引起的溢流或恒水位泄漏。

奎因的“漏刻法”

公元660年

隋朝

耿洵和宇文愷做了壹個大規模的碑文,呈獻給楊迪。

《虞海》卷XI、《國史誌》和《宋史》

公元665年

唐朝

呂才自制“多鍋水壺漏”

《石林廣記》與《六經圖》

AD 618~906

唐朝

赤道日晷盛行於唐代,17世紀前傳入歐洲。

袁的《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和的《日晷》三考證

公元725年

唐朝

梁令贊,壹線擒縱。

《新唐書·天誌》和《中國科學技術史》

AD 1030

北宋

閻肅作《蓮花漏》

初學者筆記

AD 1135

金色的

復合多鍋發生溢漏。

《六經圖》與《清慧殿》

AD 1050

北宋

建安、豫園、周宗為玉璽。

《初學者筆記》

AD 1074

北宋

沈括的創新,黃遊的漏刻。

沈括的《孟茜碧潭》和《浮漏儀》

AD 1090

北宋

蘇頌和福貢制作了水運儀像表。

《新儀器與影像方法精要》

AD 1250

南宋

“香轉”鐘和燈鐘在中國廣為流行。

朱紅的《相撲》和於洋的《山居新語》

AD 1260

元朝(1206-1368年)

水平日晷是從西方引進的(便攜式日晷)

《元史·天誌》和《中國科學技術史》

世界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通過在木棍和骨頭上刻記號來測量時間。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用30天為12個月制作了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壹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循環,每個循環4分鐘。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壹年354天,壹個月29天和30天的歷法。

相位輪

同時,瑪雅人創造了壹種歷法,壹年有260天和365天。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了第壹個移動日晷,將壹天分為12個周期。

然後我發明了壹個計時器叫做失蹤雕刻。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壹天分成12等份。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了基於壹天24小時的機械雕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的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雕刻。

公元1100:日晷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

公元1350年:德國鐘表匠發明第壹個機械鬧鐘。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的機械鐘聲響起。

公元1510:德國紐倫堡出現了壹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的公歷。

區域效應。

公元1656年:壹位荷蘭天文學家發明了擺鐘。

公元1700年:時鐘除了時針之外,還增加了分針。

AD 1800:計時精度達到1/100秒。

公元1840年: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建立。

AD 1850: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定了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石英鐘發明了。

公元1949年:發明了第壹個原子鐘。

AD 1950:計時精確到微秒。

AD 1965:計時精確到納秒。

AD 1970:計時精確到皮秒。

AD 1972:全球協調時間建立的時間。

AD 1990:精確到飛秒。

公元1998年:超冷銫原子鐘建立,比皮秒精確65438+百萬倍。

計時工具的名稱

標準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渾儀、表停刻漏、恒水位刻漏、大刻度刻漏、多壺收水位刻漏、赤道日晷、擒縱、蓮花刻漏、多壺溢刻漏、禦助刻漏、水運儀臺、水平日晷。

  • 上一篇:袋裝東北酸菜怎麽吃?
  • 下一篇:詳細的商務禮儀規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