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邯鄲學步)
論中國的地名
從猿到人,從野蠻到文明,創造了人類用語言和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上似乎沒有什麽東西是沒有名字就被人類所認識的,甚至連古代不可能踏足的月亮也被富有想象力的中國人創造成了“廣寒宮”。
人類將很多地理實體標註為地名,用來識別不同地域的符號。它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和交流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瑰寶。但是,中國有大量的古代地名和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它們分布在山地、溪流、湖泊、風景區、文物古跡、紀念地、古遺址、古建築和街道等。它是中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眾多名人的地理標誌和生動寫照。雖然壹些古老的遺跡在歷史的滄桑中遺失,只留下了名字,但後人可以用這些名字喚起歷史的記憶,尋找它們的蹤跡。這是壹個古老的地理坐標。大量古地名的存在,解剖了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面貌。它是壹幅展示中國歷史的長卷,是壹幅時空上的民生活畫卷,應當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這是第五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社會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它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不是壹般國家可比的。是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文化的基本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壹是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加工制造的生產生活工具及其相關技術;二是精神文化,包括人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和心態;三是行為文化,指的是在社會交往中感到無聊的人的常規寫作模式;四是制度文化,表現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社會規範。地名的起源和分類壹般從這四個方面來論述。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有很多種,意思各不相同。這裏只能列出壹些常見的類型。而且有些地名的分類界限是模糊的,可以說是以姓氏或地貌來劃分的,本文就不深究它們的類別了。
壹、以地貌特征或特征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清崖頭、石崖支、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坳、紅土坡、滇池、洪崖地、窄門、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典型的“四龍村”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坳、龍巢灣、青龍坡,是以壹座像龍壹樣南北走向的山和村所在的地形為依托。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壹種格式,是姓氏和地名的組合,是第壹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字不勝枚舉。比如第壹個*是姓,第二個*是地貌,如溝、梁、谷、陵、丘、丘、丘、墩、鄉、亭、集、塢、墻、基、戍、堡、鎮、鋪、市、場。如:康家溝、、齊家莊、馬家連、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河村、盧家村、牛家村、付家腦、、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蘇家嶺、袁家梁、王。
其中“嶽各莊”這壹名稱是由於讀音的變化而演變而來的。嶽各莊實際上只是嶽家莊,這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
先秦時期,華北平原出現了許多以“秋”、“陵”、“府”命名的地名,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形起伏,人們為了躲避洪水,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居住。“秋”的消失,預示著它們將來會被黃河等河流的泛濫所淤塞。漢代地名以“鄉”、“亭”、“集”命名,表現了當時的地方行政制度。六朝時期;塢、墻、堡、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土地所有權大,防禦社會動亂的需要有關;中唐以後,內地的市鎮、集市、市場反映了商業小城市的興起,而市場和服務業則表現為官營手工業的發展。“不二”、“不夜”、“不七”等沿海地名往往帶有“不”字,可以認為是這個古老的東北沿海民族的發音所致。這些地名濃縮了民族和語言史料,對了解古代部落遷徙有很大幫助。有的是姓氏+地貌字+兒子的格式,比如牛寨子、好窯子。還有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姓氏相關的地名有很多種,最常見,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河北省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古代版本的《竹書紀年》中。邯鄲地名的由來,壹般是根據《漢書·地理》中三國時期魏人張炎的註釋:“邯鄲山,東市之下,單而竭,城墻隨城,故加壹片雲。”意思是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邯鄲東邊下面,有壹座山叫寒山,是山脈的盡頭。邯山止於此,故名邯鄲。因為城墻是從城來的,所以加了壹個城(魯)就成了邯鄲。邯鄲作為地名,三千年不變,是中國地名文化的特例。
中國很多地名都帶有“洲”或“州”字,這裏有必要說明壹下。
古人在造“川”字的基礎上,為了表示“川”中的島,又造了“周”字。“州”的本義是河中的島(或沙洲),水中的陸。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周南·關雎》中有“關·關雎鳩在河州”這句話。《說文解字》:“周,妳可以住在越州的水中。繞過去。來自崇川。姚當年被淹,小區水泥土高。還是九州。”在古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單位。帝堯曾將“高土於水”“州”分為九區(九州)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世把“州”當作行政區劃的原型。而秦漢以前的“州”的範圍很不確定,包括“九州”、“十二州”、“大九州”。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體制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首都附近以外開始,把疆域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地區,稱為十三州,並設立刺史,監察疆域。東漢末年,“州”成為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劃。作為行政區劃,後世的“周”或存或廢,範圍或大或小,但沿用至今。當“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池縣深州”時,用它來表示“水中之地”似乎不妥,於是古代文人在“周”字前加了壹個“居”字根,代之以“周”,這樣“周”就有了本義,在我國縣級以上的城市名稱中,除“株洲市”、“滿洲裏市”外,其他城市壹般都用“周”。
第二,以家族或民族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民族姓氏命名的村莊或城市是中國最常見的地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以姓氏生活在壹起,姓氏成為地名中最鮮明的亮點。其格式壹般為*村(鄉、縣)。如河南盧氏縣,還有壹些村名如蔣家、韓佳、米家、李村等。此外,還有村名的格式,如秦村的劉佳和秦店的張家。
但是,有些地方,姓氏顛倒了。比如齊桓公的大夫分別住在東國、南國、西國、北國,這四個國就成了姓。
第三,以地點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樓、北溝、北崖灣;東寨、東腦、東平、東園、東坡、東山、東蘭;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嶼、南嘴、南北子;西村、西毒、西社、西灣、西嶼、西漳、西坡、新奧、西山頭;中藍、中莊、中社、中興路、中央梁等。位置往往和姓氏結合在壹起,前面已經提到了。
和周壹樣,陰陽也經常出現在地名中。中學語文課本上,我們都知道“南山北水為陽,北山南水為陰”。在中國古代,源於《易經》的風水是很講究的(不完全迷信,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壹期)。所以用陰陽五行的方式來描述地形的起伏。
所以山的南面因能照到太陽而叫陽,山的北面叫陰;反之,水(河)北為陽,南為陰。然而,也有例外。湖北省漢陽縣位於漢江以南。原因是歷史上漢江由南向北分流,城市名稱沒有改變,所以形成了特例。
第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庵、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樹、蘆芽溝、椿樹地、壇山溝、秋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魯豫、馬巷、熊平、鶴山、茅埔、寶川、陽泉、澳頭、駱駝路、張二坪、陽坡、蛙龍、獅子坪。
第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平、禪房、佛寺、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寺、羅漢堂、香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山、王府臺。這些地名的起源與壹個古老的傳說有關,比如:
山西省神池縣——因明代境內有碉堡,碉堡西門外有潭水,故說其水“無源,不可追查,枯多雨。”名叫神池。
陜西鳳翔——相傳之女弄玉擅長吹笛子,引來了壹位擅長吹簪的華山隱士,結識了知音,並最終成親。後來她乘鳳凰飛走了,鳳凰在唐代改名鳳翔。
獅神村——傳說有個姑娘路過這裏時遇到了老虎,呼救。突然,她跳出獅子,殺死了老虎。女孩得救了,獅子消失了。村民建獅子廟祭祀,伊村取名獅神村。
西堤村——過去,這裏沒有水。有壹天,突然看到白鹿在挖石頭,泉水湧出。因此,該村被稱為神泉村。因該村位於北寨坡“當裏寺”下,故俗稱“四地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臺山文殊寺運來100件鐵羅漢,其中壹件丟失,百姓不宿而宿,村民建崖堂祭祀,後改稱羅漢堂村。
7.地名源於歷史人物或事件。
即以歷史人物或相關歷史活動為背景生成的地名和以壹定歷史事件、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銀根門。
祁縣是以春秋時期晉國醫生祁的名字命名的。
介休(城)相傳死於晉國境內綿山,因相傳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謝天隱居。
稷山(郡),相傳後稷曾在郡南的山上教人有關農作物的知識,後人稱此山為王集山,此地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遼陽,幾經更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難,改稱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陜西省西南部,原名左毅縣。因為西漢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劉徹路過此地時,聽到朝廷軍隊已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於是改郡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十年挖河時發現的古隕石而得名。
八、有意義的名字。
這些地名或有史料記載,或有時以詩詞命名。壹般來說是城市的名字。山西有個樊氏(縣),因“城在山腳下,四面環山,牌樓環繞”而得名。因此,“樊氏”實際上是對縣內群山環繞的地形特征的概括描述。
例如:
成都:對成都壹詞最早的解釋是宋人音樂史上的《太平玉環記》(卷72)。音樂史認為成都之名為“周止於梁山,壹年成市,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宋名篇《郁芳勝覽》認為“史記所謂三年成都意”流傳甚廣,影響甚大。還有壹種說法是,王迪皇帝杜禹辛曾在成都居住,因此“成都”這個名字意味著成功、成就和完成。再者,根據《山海經》中的文字記載,成都為持天之山,成侯為山。認為成都的“成”是古代氏族或國家的名稱,其字形是E和丁的組合,E是壹把斧子的形象,丁翔的箭或箭擊中目標。成侯把這個字作為部落酋長權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語中是指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按照這種解釋,成都壹詞的含義應該是成侯生活過的地方(兩江交匯處)。也有人認為“成都”二字只是用中原的華夏文字對蜀語中“成都”兩個音的翻譯。這種來歷有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相當普遍。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據壹些地理記載,有以下幾種說法:壹、長春之名,以長春花命名。這個說法在滿語地名的考查中略有提及:即“長春之意,為薔薇同義詞”;二、據說:據《長春郡誌》記載,長春堂原位於長春堡東數裏處,故名。而它建造的地方,就在土人改名的那壹天,新裏成雲。“由此推斷,長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會館位於長春堡附近。但是,長春堡的名字是從哪裏來的呢?1982《長春地名》中的資料顯示,長春城堡是最近才搬來的漢人命名的,寓意吉祥。另壹方面,長春堡是遼金時期長春府的舊稱,所以土地原本屬於長春府管轄。第三,乾隆在夏季數次遊長白山祭祖時,發現這裏氣候比盛京涼爽許多,景色宜人,於是脫口而出“長白山四季常春,人人愛伊通河”的詩句,於是在嘉慶五年(1800),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以第壹句的兩個字為“長春廳”。
無錫:關於“無錫”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現在比較流行的壹種觀點是,錫在周秦時期產於錫山,到了漢代已經枯竭,因此得名“無錫”。另壹種觀點認為“無錫”是越南古代地名之壹。“無”是壹個沒有真實意義的短語詞,而“Xi”的本義因古越語早已失傳,無從考證。有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壹帶的很多其他地名壹樣,比如福蕉、余杭、句容、姑蘇等。,都屬於同壹個地名。雖然聲母寫得不壹樣,但古音壹致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字,沒有實際意義。隨著古代吳越的宗族遷徙、分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這些地名的本義逐漸被淡忘,但也有壹部分因為用漢字記錄了相同的音而被保留下來,後人也不知道出處,所以往往試圖去解讀也是徒勞。有學者認為,“巫溪”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居住在巫溪的壹個古越部落,以壹種“鳥管”為圖騰,原意應為“神”。
甘肅:因甘州、宿州而得名。唐屬關內路、龍遊路;在宋代,東部屬於慶豐路,西部屬於西夏。金粉秦風路為秦風路、臨洮路、清源路;元初,甘肅路位於甘州(不久改為甘州路),這是甘肅名稱的開始。後來寧夏省改為甘肅省。明是陜西的省會;陜西省被分割,甘肅省被恢復,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遊太行山以西而聞名。唐朝大部分屬於河東道;宋代河東道;金粉河東北、南路;袁在山西設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設山西省,後改為山西外交部;山西省的名稱自清朝以來就沒有改變過。
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路、貴州中路,後設湖南觀察員,為湖南名之始;宋叫湖南路;元奢嶺北湖南路;明屬湖廣省,後改為湖廣局;湖南省被劃為湖廣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地名的合並或變更。
主要指建制變更中兩個地名合並形成的新地名。比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原臨晉、臨猗兩縣合並而得名。
陜西禮泉(縣):以泉水甘甜的禮泉命名,說明該縣優質礦泉水資源豐富。1964年簡化“易”字,改為“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和博山縣合稱為壹個區,然後設立特區,下轄兩個縣;後建制名稱屢改,最後是地級淄博。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盤山、錦州各取壹。
通過對地名起源的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特色。四川省安樂縣有壹條“臥佛溝”。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人們確實發現了盛唐時期的壹尊巨大石佛和壹尊釋迦牟尼涅槃的巖石雕塑,還發現了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研究佛教和探索唐文化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中國古代三個連續的朝代,但長期沒有夏朝的實物證據。1977年,考古人員以河南登封縣壹個名為“王成剛”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裏發掘了城墻基槽,經C-14確定為夏朝遺址。
地名的簡稱
隨著漢語詞匯的日益豐富,出現了大量由幾個詞表示復雜含義的短語,影響了人們書寫和聽寫的便利性,因此出現了許多地名縮略語...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爾吉斯斯坦、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瓊、重慶、四川或蜀、桂或黔、雲或雲南、西藏、陜西或秦、甘或龍、青、秦。其中河北、山西、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瓊、重慶等14由於不在其行政區域全稱範圍內,只能算是“別稱”。壹些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縮寫或昵稱。南京~寧,廣州~穗,寧波~永,福州~榮,成都~榮,太原~並州,開封~汴,九江~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