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天人合壹和西方的二元對立有什麽內涵?

中國的天人合壹和西方的二元對立有什麽內涵?

中國人的觀念知道物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但盡量避免激化對立,希望融合,追求對稱、平衡、和諧。

中國的文化平衡有三種: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社會中人與人的平衡(人際關系的平衡),人內心的平衡(身心的平衡)。

“天人合壹——”

“天人合壹”成為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題,構建了壹個陰陽、天人、形神、物我、道器、內外相統壹的宇宙。它培養了“天下之下,是王之地,統領之地,是王之臣”的文化。它向往壹個偉大的社會,四海為家,中央集權,全國統壹;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諧,反對戰爭,痛恨分裂,不競爭;它提倡“知行合壹”的實踐原則,要求理論的實際效用,要求言行壹致,為人師表;它反對空談形而上學的思想,討厭口是心非,也造成對純理論和純思辨的蔑視。它鑄造了壹種“禮用之,和為貴”的群體行為模式,既有對家庭成員的關懷和責任,對鄉村的依戀和庇護,也有壹種世故圓滑的壹團和氣和安撫。也是“文以載道”的藝術追求,情景交融,文質彬彬,人的精神與九天壹脈相承。

“天”是指認識的對象,“人”是指認識的主體。主客體的統壹。

把天與地、人與我、人心與萬物放在壹個系統中,肯定各子系統及其要素的內外依存、緊密聯系。

如果以“道”、“壹”、“太和”表示整體,以陰陽為兩面,則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形成壹個整體的綜合體。它強調宇宙的壹元論和世界的壹體化,這是壹個古老的系統理論。陰陽的相互轉化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思維。

在天人合壹中,人處於中心地位,他認為天(自然規律)和人(社會規律)是同壹普遍規律的表現。所以“人有天地之心”,理解人性就是理解天,或者用人性來代替天。無視天道,就是對客觀不做分解分析,不做界限區分,用主觀代替客觀。

天人合壹的系統觀雖然相信自然的統壹性和合理性,但卻否認獨立於人的客觀實體的存在,這與科學需要的客觀精神相違背。

列子天地:歷代聖人因陰陽而統壹天地。

《禮記》:陽盛雨露,陰盛霜雪。

《淮南子》的鏡觀:陽燧見日燒成火,朱芳見月化為水。

《國語·論地震》:是因為地震,太陽躺著卻出不來了,陰氣逼著卻蒸不出來。

春秋時期呂的酒論:粟為陽,屈為陰,陰陽相感,故能沸。

《彩虹上的蔡儀》:陰陽的氣息也受顏色的影響。

整體思維的缺點是,即使分析了物體之間的差異,也是用簡單的陰陽(壹分為二)來解釋壹切,窮盡真理。這種幼稚的系統理論意味著,系統內的子系統和元素沒有被具體研究和分析,而是被壹般性地解釋。這種思維方式切斷了進壹步的探索,堵塞了通向現代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道路。

自然觀

“天”指的是自然。天人合壹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有機聯系。

中國文化從不認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體之外的知識活動對象,而是與人類融為壹體的統壹有機體。

“天人合壹”的思想使中國(道家)文化強調人對自然的適應、協調和感恩,以人與自然的親和為其文化價值基礎。

這個想法受到現代環保主義者和綠色和平組織的高度贊揚。泰坦尼克號的沈沒不是因為船不夠堅固,而是因為人們相信它足夠堅固。現代世界越來越證明,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過度依賴科技賦予的“超人”能力,而對自然的敬畏被完全埋沒,災難必然降臨。

地球是活的“女神”,不僅有生產的功能,還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然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沒有理解和珍惜自然的功能。相反,我們肢解了她的身體——田園和草原,損壞了她的骨骼和肌肉——山脈,破壞了她的腎臟——濕地系統,切斷了她的血液——河流和水系,毒害了她的肺部——林地和各種生物棲息地...以至於她失去了服務功能。最終,即使是壹場小雪或大雨也會使整個城市癱瘓。

社會觀:“天”是道德的天,儒家把天理視為社會倫理價值的最高來源。“天人合壹”的社會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壹。大壹統觀念表現在政治領域,就是春秋時期的大壹統觀念;在倫理上,它體現了顧全大局、必要時犧牲個人或局部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宗教觀:“天”是人所不能及、所不能為的終極原因,是“天命”、“天命”、“天命”。天道主宰人事成敗,人可以誠心求神助。

“天人合壹”的認識論所形成的自然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整合,引領中國的文化理性走向實用,引導壹個宗教情結較少的樂觀堅定的民族,形成壹種關心和熱愛現實生活的文化。

二元對立

和所有其他文明壹樣,西方文化中對人類與自然的早期混沌也有過認識。但隨著文明的發展,他們逐漸形成了天人相分的哲學認識,建立了物我分離、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二元對立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對立,人自身的分裂。

認識論:物我二分法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主客體二分法。

由於發現了人類在認識活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認識的主體從自然界的萬物中分離出來,把自然界當作壹個主體。只有這樣才能進行科學研究,才有可能認識和改造自然。

這種主客體二元對立成為西方哲學思維的基本前提,構成了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因果、必然與偶然等二元對立的哲學範疇。

自然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從壹開始就表現出強烈的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

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顯著特征。

征服自然必須建立在了解自然的基礎上,所以科學理論作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受到西方文化的高度重視。

人是萬物的尺度

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因妳驚恐害怕。甚至地上所有的昆蟲,海裏所有的魚都交付到妳的手中,所有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為妳的食物。我會給妳所有這些像蔬菜壹樣的東西。”-聖經

“為人造自然立法”——康德

“在本質上,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勞動者用來實現他的勞動,在其中發展他的勞動活動,使用它並利用它進行生產的物質。”馬克思

“所有文明的進步都以精神法則戰勝自然法則——人戰勝自然——為標誌。”

——亨利·托馬斯·布克《英國文明史》

社會觀:個體自由獨立,個性特征鮮明,群體(社會)關註目標壹致。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 * *共同利益原則無疑是對個體人格原則的壹種制約、限制和壓制。西方文化不僅關註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對立,也承認每個個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承認反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社會中每個個體的獨立權利。

宗教觀:人的存在具有理性與動物性、心與物或靈與肉的二元對立。

宗教人士將人生視為皈依上帝的旅程,對肉體與靈魂、此岸與彼岸、天堂與地獄進行絕對的劃分。

西方人由此確立了無數對立的範疇:人與自然、人與他人與社會、人與上帝、靈與肉、有限與無限、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因果、原因與經驗、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

正是西方文化認為事物的內外沖突促成了事物的發展,所以宇宙和人類社會才如此充滿活力,永不停息。正是認識到事物的不同特性,強調個性的價值,我們才能擁有壹個多元多樣的世界,以及獨立的人和人的獨特價值,以及對人的尊重和平等的觀念。

而對與錯、好與壞的對立思維,使得西方人傾向於把世界看成壹個非黑即白的世界,簡化了對世界的看法。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標準評價壹切,這在東方人眼裏是傲慢的表現。

  • 上一篇:有哪些紅色經典的革命烈士故事?
  • 下一篇:淺析魯迅的《大眾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