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和西方人在重烹飪技術和用餐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復煮技法上,中國人用煎、煮、蒸、煎、炸等多種方法,盡力追求菜肴的色、香、味;然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比中國人簡單得多。似乎他們並不太在意菜肴的顏色和美感,而更專註於“如何盡可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這種差異讓我們很容易看出,中國人註重形式,而西方人註重內容。
再看吃飯的方式,中國人往往圍桌而坐,整頓飯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是提前把食物分成小份,壹人壹份,自己吃自己的,無關緊要。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來看,中國人喜歡紅色,視其為幸福和繁榮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心中,藍色是冷靜沈著的代表。於是,中國人崇尚熱情,而西方人講究理性。
第三,從造字方法來看,中國人主要使用象形字;西方人的目的是“試圖使人們理解壹個詞的意思”。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清楚地表明中國人註重外觀的美感,而西方人註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看,中國國畫開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與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情感與理性兩種不同的民族性格。
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壹點:中國人重道德,重感情;西方人看重效率和理性。
這種差異深深植根於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之中。按照先秦諸子的說法,中國文化是“道”,是壹個啟蒙時代。“仁者愛人”,血緣的血緣關系是無窮無盡的,它成為中國文化在宗法社會基礎上的第壹塊基石。從伯牙琴到孤兒趙。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哪裏少了“情”字?!
另壹方面,所有西方理論之母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是“愛智慧的知識”。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阿基米德的幾何學,都是重視智慧的產物。
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這種歷史差異還在延續和發展。中國人想提前主動協調社會生活,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個人前進的方式。從戰爭年代,英雄烈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平時期,為了祖國的榮譽,運動員犧牲自己參加比賽,拿獎牌。
壹個例子表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原因是中國人重視感情和道德!
西方人希望事後對社會進行被動約束,用法律和組織手段解決問題。這無疑是有道理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有壹種理性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經常以自己的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求的目標不單純是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超越人生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無疑來自於理性的引導。
面對目前世界上資源的稀缺,中國和西方的態度還是不壹樣的。中國大多是通過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法是盡可能地開發有限的資源,以適應和滿足人們無限的欲望。為了滿足欲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中西文化特征的比較及利弊分析
中國人的忍耐和節欲缺乏交換的要求,導致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盡管有燦爛的文化,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人們註重個人素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是否與個人平等”的問題,導致公民作為個人,其權利並不至高無上。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制的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品格是坦率和直接。個體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換,這使得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非常重視“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是第壹位的。
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我們無法區分哪壹種更好。因為,無論哪種文化都各有所長,都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它們也有各自的缺點,導致兩種文化都有缺點,需要發展和完善。
中國文化的優勢在於:重視人本身減少紛爭;缺點是普遍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控制,難以落實監督和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點是:可操作性強;缺點是:放任紛爭。
總結:
所以,西方人只是聰明,卻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中;然而,中國的任人唯親導致了裙帶關系。西方人用先進的科學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終究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適應自然,但也追趕現代科技和先進管理方法。
對比中有差異,認同中有差異。梅子被雪染白,雪卻失去了梅子的芬芳。兩種文化都是為了同壹個目的——讓人類更幸福,不斷發展完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地解決存在的個性化滿足問題,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