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道德經》;老子;人生哲學
作者簡介:嚴雲(1982.6.13-),男,學歷:本科,籍貫: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研究方向:語言文學,職稱:助教。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I 206.2【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 1002-2139 (2012)-16-00-01
第壹,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自然界的諸多事物中最推崇水,認為在整個世界中只有水的德性最接近道。如果壹個人的言行舉止能類似於水,那麽他就離聖人之道不遠了。水的無可爭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為眾人所惡,所以為道中少數”。從“數在道”這幾個字可以看出,老子是把水之善和道聯系在壹起的。同時,老子也指出“利萬物”是水在“善”中的表現。這裏的“利益”壹詞應該理解為“合規”。所以,“利萬物”就是適應萬物,其適應表現在沒有自己固定的“形”好惡,總是隨著萬物的“形”而相應地改變自己的“形”。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或選擇了壹個特殊的“形”,水可以隨著這個“形”而相應地變化。這裏的“萬物”和“眾人”是指萬物,老子用了擬人的方法來表達。值得註意的是,老子註重水的無形、無形的特性,也正是在這壹方面不受身的束縛,才顯得“比道多壹點”。老子把水的“少於道”的特性稱為“善”。
聯系現實,我們身處壹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為了利益;在世人眼裏,不爭就不能出名,不爭就不能發財,不爭就不能享受權力。那麽老子提倡的“不爭”就要求我們“活在眾人之惡中”。是不是自我放縱,違背了我們現代的主流思維?不是的,我所說的“不爭”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爭”,是追求卓越的高效競爭手段。人是群居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有從眾心理。”跟著感覺走”並不是按照理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做事。社會上大部分人往往依附於權勢名人,依附龍,依附鳳,看到利益就不卑不亢。如果我們為對方而戰,我們會被打死。如果盲目跟風,隨大流,作為普通人只會得到很少,得不償失。
由此,我們認識到有兩種最聰明的方法。第壹種方式是幫助別人獲得利益,而不是和別人競爭。這樣,他們就會善待妳,把妳當成知己,甚至忠誠地追隨妳。老子曾經說過;“有實力的人,天下無敵;智者無畏聖人。”如果妳能放棄小利益換取別人的支持,妳最終的成就將遠在所有人之上;第二種方式是靜靜等待,專註於別人看不到也不關心的利益。這也是壹個“不爭”的策略,妳的收獲會遠在常人之上。
第二,對虛極保持安靜
“極端”和“本篤”都是極端和極端的意思。“空”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的、靜的,但由於外界的幹擾和誘惑,人的私欲開始蠢蠢欲動。所以心是封閉不安的,壹定要註意“空”和“靜”,才能恢復心的清明,保持生活的寧靜。
以前我們說起老子,總是習慣用清靜無為、淡然處之的字眼來概括老子的人生誓言。最終的目的是擺脫物欲的誘惑,回歸空性和清靜的本性。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道,而不是爭權奪利,忘道。要空,就要靜,因為空是本體,靜在於應用。司馬遷說:“李二自以為是,恬靜自以為是。”(《史記·太史公列傳》)這是壹個非常簡短的總結。靜態和動態是壹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重靜而不重動,並不否認動的作用,而是主張我們要虛心看待萬物的發展變化。“至極至,至靜至信”,可以說是老子眼中最完美的思想境界。老子還對如何做到“至極至,至靜至誠”提出了壹些看法。
第三,為胃,不為目的
五色致盲,五音失聰,五味爽口,馳騁野地獵奇狂,奇貨可居害人。是胃的聖人,不是目的的聖人。老子的意思是:沈迷於五光十色的炫目會讓人盲目;沈湎於五音六法的喧囂,會使人失聰;沈溺於羞恥和美味的五味之中,會讓人食欲不振;沈迷於野外狩獵的愛好,會讓人瘋狂;沈溺於對稀有商品的渴望會阻礙人們的行為。所以聖人重視滿足胃的需求,不重視眼睛的欲望。所以去掉那些有害的欲望,選擇這些無害的需求。
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王弼曾認為“聖人是腹,不是眼。”這句話註解如下:“為腹,人以物養己,為目的,人以物服己,故聖人無眼。”言下之意是告誡我們不要做物欲的奴隸。老子生活在壹個新舊制度交替、社會動蕩的時代,奴隸主的貴族生活日益頹廢、頹廢。他目睹了上流社會的生活狀態,所以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為了肚子,而不是為了眼睛,不是為了外面,而是為了安全和滿足,而不是為了放縱。老子的這番話,是對奴隸主貴族的貪婪、奢侈、放蕩的規勸和嚴正警告。
第四,知足不丟人。
名字和身體是誰?身體和貨物哪個更重要?哪種疾病是獲得或死亡?如果妳很愛,妳會付出很多,但如果妳藏得太多,妳就會死。所以,知足不丟人,知其不危險才能長久。名聲和生命哪個更重要?財產和生命哪個更重要?名利雙收和丟掉性命哪個更慘?人們越喜歡某樣東西,就越需要為此付出代價。妳收集的越珍貴的東西,當妳失去它們的時候,妳會越難過。所以知足的人受辱少,凡事中庸的人不容易招致危險,壽命更長。
“知足不辱,知足不殆”,這是老子的精辟見解和為人處事的高度概括。知足,就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過這個限度,事情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有壹個清醒的認識,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知足是壹種感覺,不是妳有多少名利,而是妳的感受。每個人對欲望的態度都是壹樣的,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世界上確實有壹種貪得無厭的人,他們貪得無厭的行為不僅引起人們的厭惡,也引起人們的羨慕。正是這些人,把整個世界誘捕在了壹個沸騰欲望的世界裏,讓這個世界變得瑰麗多彩。他們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的平衡卻呼籲人類進步,人類還沒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判斷和選擇。相反,世界上有壹些人很容易滿足。他們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被迫滿足自己,而是在透徹研究了得失關系後,自願做出的選擇。也就是說,他們有條件也有能力不滿足卻自願選擇滿足。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然;不滿使人躁動、抗爭、奮進、奮鬥;安於智慧,就是明知不可行而不去做,卻不知道可行而必須做。如果妳知道妳做不到,那將是徒勞的;如果妳知道可行卻不去做,那就是墮落和懈怠。其實是兩者之間的壹個“度”的問題。度是分寸,是智慧,是水平。
《道德經》的處世之道告訴人們:越是貪圖名利,付出的代價越大,積累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他希望人,尤其是成功的人,對財富有足夠的占有,得到滿足,才可以忍辱負重。老子宣揚的就是這樣的人生觀。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適當對待名利,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