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絲綢的歷史

絲綢的歷史

在古代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但在現實中,絲綢是何時發明的仍有爭議。

根據考古發現,專家推測,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就開始養蠶、采絲、織布。

真正表明蠶繭已被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夏縣尹喜村出土的半個蠶繭。

根據考古學家李記和昆蟲學家劉崇樂的研究,斷定它是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寬約1.04厘米,用鋒利的刀片切掉壹部分繭。

尹喜村生活在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的起源提供了實物。

河姆渡遺址已經發現紡織工具,由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會晚於良渚文化。

最有影響的說法是1958年中國科學家做出的考古發現,5300年前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織品。

絲綢技術被中國壟斷了數百年。由於其織造技術在當時是壹項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獨特的手感和光澤而備受人們重視,絲綢織物在工業革命前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貿易材料。

最早的時候,絲織品只能供皇帝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絲綢文化從地理和社會上滲透到中國文化中。

它已經成為中國商人在對外貿易中不可缺少的高檔商品。

起初,中國嚴格控制絲織和養蠶的技術流通,禁止流向外國。

但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朝鮮成功實現了前200年養蠶技術的突破。

此外,在和田河流域(500-300年前)和印度(300年前)也成功地進行了養蠶。

然而,大約550年後,羅馬帝國才得到蠶種,發展出養蠶技術。

商代農業大發展,蠶桑業也形成壹定規模。

商代絲織品的考古發現雖然有限,但已經出現了提花絲織品,說明當時的織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

西周時期,統治者對工業生產有嚴格的組織和管理,絲綢生產技術優於商朝。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蠶桑絲綢業也得到了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

戰國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農民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手工業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絲綢生產的專業化更加明顯,有些技術代代相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生產絲綢,絲綢的品種也比較豐富,主要分為絲、絹、錦三大類。

織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它結合了絲綢的優良性能和美術。它不僅是壹種高貴的材料,也是壹件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深遠。

這時,中國絲綢也傳入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在《論政治》(又譯《治國安邦》)壹書中有壹個詞cinapatta,意思是“中國的捆綁式絲綢”。

此外,從梵語中的許多詞語可以看出,古印度人對絲綢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準確得多。他們知道蠶絲是昆蟲吐絲,從繭中抽絲(老N)。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鞏固和發展的時期,秦的統壹和中央集權的確立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初的“與民耕”政策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建立了大規模的官營絲綢業,其產品主要滿足朝廷和政府的需要;私營絲織業也有很大發展,壹些作坊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和知名度。

與商周時期相比,絲綢產地發達。

西漢時期,絲綢生產的重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自東漢以來,西南蜀錦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產品。

秦漢時期,絲綢業不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的大規模擴張,絲綢的貿易和出口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連接了歐亞大陸。

貿易的促進進壹步發展了中原與邊疆、中國與東西鄰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條路從長安出發,向西經過甘肅、新疆,經過中亞、西亞,最後到達歐洲。

126年以前,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中國的絲綢、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出中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到達歐洲。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是當時貿易繁榮的物證。

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也在這壹時期傳到了中亞。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國家長期分裂,政權更叠頻繁。

劇烈的社會動蕩,復雜的政治結構,不斷的民族交融,廣泛的國際交流,使絲綢生產難以發展,但內涵豐富,外觀多樣。

這壹時期,北方仍是絲綢制品的主要產地,四川成都的絲綢業壹直很發達。由於三國時期的相關政策,江南絲綢業的發展有了新的提高,經過南朝的治理又有了進壹步的發展,為唐中期以後江南絲綢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間的長期戰爭,對黃河流域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到了隋朝,中國養蠶絲綢業的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總的來說,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尤其是文化開放,表現了這個時代的大度和兼收並蓄的風格。

絲綢業也是在這個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當時有三個重要的絲綢產地:壹是黃河流域,以河北、河南為主;二、四川巴蜀地區,建南路、山南路以西可納入此區域;第三,長江以下的東南地區基本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江南地區的重要性大大增強。

此外,西北地區絲綢的發展在邊遠地區首屈壹指,並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是產量、質量還是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絲綢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上壹代大大擴大。

與此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率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唐朝的絲綢貿易非常發達,陸上絲綢貿易路線使用迂回的道路北上。

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壹時期興起。絲綢產品出口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印度,甚至由商人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傳播到歐洲。

絲綢貿易的繁榮導致了絲綢技術的傳播。到了7世紀,絲綢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至印度,基本奠定了以後絲綢產地的格局。

宋元時期,隨著養蠶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

不僅絲綢的花色品種明顯增多,特別是出現了晉松、絲綢、金飾布三個各具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在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北宋時期,黃河流域、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是重要產區,中後期生產重心向江南地區轉移,但北方仍保持著生產高檔絲綢產品的優勢。

南宋時期,絲綢產地基本集中在長江流域,江南絲綢生產占據絕對優勢。浙江成了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

奪取十六州後,遼開始發展養蠶和絲綢生產。金代的絲綢業雖然被破壞了,但還保持著壹定的規模。

在宋代,官方的絲綢作坊規模相當大。北京有少府管轄的金玲書院、染織書院、司文書院和文繡書院,在重要的絲綢產區還設立了官方織造機構。

東京在真宗時期有400多臺織布機,潤州織造服務年產量為1萬臺。梧州,絲織業的新興中心城市,素有“衣遍天下”之稱。

太湖流域“繭立於山上,人力車聲聲聞”。

宋代民間絲織業非常發達。除了是農村的傳統手工業,城市裏還湧現出大量的絲織作坊,民間機器使用者的力量不斷壯大。

在對外貿易方面,由於陸上絲綢之路的封鎖,海上絲綢貿易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的生絲和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

元代絲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元初絲綢生產被戰亂破壞,但產區仍有壹定規模,以中書省管轄的“肚皮”地區和江浙省所在的長江下遊地區最為繁盛。歷史上第壹部官方編纂的農書《農桑瑤姬》也在全國發行。

元代中期以後,產地格局大變,北方地區絲綢生產衰落,江南地區更加重要。

寒冷的氣候壹方面使北方不適宜蠶桑生產,另壹方面棉花的種植也使蠶桑業趨於集中。

由於蒙古貴族對珍貴手工藝品的特殊興趣,元代設立了大量官辦作坊,集中了大量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招募絲綢原料,進行空前的大規模生產。

龐大的官營織造體系是元代絲綢生產的重要特征,對民間絲綢生產有壹定的抑制作用。

明清時期,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絲綢的生產和貿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益明顯,絲綢海外貿易迅速發展。

江南蘇湖地區已成為最重要的絲綢產地,發展了壹批典型的絲綢專業鎮,官營織造日趨成熟。這時,中國絲綢已經發展到最活躍的時期。

明初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強調農業和節儉,蠶桑、絲綢業的產地減少,但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集約化生產,其中蘇州、杭州、松松、嘉興、湖州為五大絲綢重鎮。

明朝中期以後,社會風氣逐漸奢靡。在商品經濟和專業化分工的條件下,江南地區的絲綢工商業獲得了極大的繁榮。

明代官辦織造業規模較大。除了在南京和北京設立中央染織機構外,還在蘇州、杭州和全國二十多個地方分別設立了地方染織局,每年供應朝廷和* * *所需的件數。

生產方式有“本土織造”和“外來主導織造”兩種。當地織造是輪班徭役制,主導織造的是民間機修店。工匠的人身依附性比元朝寬松。

明朝實行海禁,對外貿易是* * * *控制下的朝貢貿易,絲綢產品以禦賞的形式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

明朝中期以後,海禁逐漸開放,中國的生絲和絲綢經由澳門銷往日本和歐洲。

絲綢業在清初的戰爭中損失慘重。

當康熙采取鼓勵措施後,絲綢生產迅速發展,並進壹步集中在太湖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在規模和水平上。

清代官方織造制度廢除了明代的工匠登記制度,原料主要靠購買。整體規模較明代有所縮小。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合稱“江南三織造”,負責供應朝廷和政府所需的各類絲織品。

民間絲織業生產規模擴大,專業分工和區域分工更加明顯。出現了壹批繁榮的絲綢專業鎮,產品種類繁多,國內市場繁榮。

在對外貿易方面,清朝嚴格執行海禁,加強對外貿易的限制,實行壹條龍貿易。

盡管如此,中國對日本的生絲出口和對歐洲國家的生絲及絲制品出口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

晚清時期,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厚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淒慘的境地。

  • 上一篇:退貨和換貨詳情
  • 下一篇:糯米糕粉怎麽搭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