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課程名稱:地域文化(本)
校園(工作站)寶雞分校隴縣教學點
專業化行政管理
學號1361001256880
學生姓名胡楊
七月2014
摘要:在人文地理學中,種族、民族、人口、社會、政治、文化、聚落、軍事等地理可以按其要素進行劃分。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在其起源和擴散的演變中形成的文化景觀。壹般來說,地理環境是文化發展的階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某些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三秦地域結構,自然條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壹.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三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表現為文化多樣性與統壹性的對立統壹。同樣,作為壹個整體,三秦文化內部並不完全壹致,其內容呈現出多樣性與統壹性的對立統壹。三秦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既是文化規律的體現,也是秦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的結果。自然條件的作用使三秦文化呈現出壹個較小的、相對獨立的區域,具體表現為三大文化區域。
三秦文化的名稱始於三秦大地,是指在三秦大地上生長發展起來的歷史地域文化或傳統地域文化。既包括楚漢之爭後的文化,也包括周秦乃至前周時期的文化。總之,自古以來在三秦大地上發生和發展的壹切文化,都屬於三秦文化的範疇。三秦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不僅包括三秦大地上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存,還包括民俗、制度、藝術、宗教、思想、學術、哲學、倫理,以及深層次的自然觀、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構成
三秦大地位於祖國中部的東部和北部,東經105。29'~111。15 ',北緯31。42'~ 39。35'。它南北長863公裏,東西寬400公裏,面積約20.6萬平方公裏。與蒙古、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六省毗鄰。整個地貌以高原為主,山地次之,四川平原較少。
在理解地域文化時,既要註重整體把握,也要註重微觀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受自然環境影響,大致可分為黃土高原文化、關中平原文化、陜南山地文化(或陜北文化、關中文化、陜南文化)。秦地的自然環境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區域:北部的黃土高原,中部的關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區。這三個相對隔絕的自然地區發展起來的文化有壹定的差異,分別是陜北文化、關中文化、陜南文化。陜北文化屬於黃土高原文化,是在黃土高原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它在壹定程度上受到了來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響,具有粗獷、豪放、相對開放的特點。關中文化是平原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關中三面環山,壹面臨水,地形相對封閉;這裏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灌溉方便,農業發達,周、秦、漢、唐等朝代都在這裏建都。受其影響,關中文化早期具有積極的開拓精神;但在都城遷出關中後,關中文化受到封閉的自然環境的影響和植根於渭河平原的封建農業的制約,表現出更多的保守性。陜南文化是秦地區的山地文化,既有與三秦文化相同的特點,又有長江流域文化的壹些特點。三秦文化呈現出三個不同的文化區域,這三個文化區域直接受到秦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總是在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並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而帶有鮮明的地域印記。三秦文化也是如此,由於秦的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三秦文化的地域特色顯著。下面我們只從大的方面做壹個簡要概括的分析。
(壹)三秦文化前期具有開拓精神,後期逐漸趨於封閉保守。
三秦大地地處祖國內陸,地形相對封閉。黃土高原北面群山環繞,北面是恒山,西面是子午嶺,東南是黃龍山。此外,山西東面隔著黃河,交通極為不便。秦南部以山地為主,位於秦嶺和巴山之間。雖然很美,但是交通極其不便,尤其是很多山區。關中有秦川平原,但封閉性更突出。三面環山,東臨水,把關中平原和其他地方分隔開來。而關中平原發達的農業經濟,使其在古代能夠不依賴其他地方而自我發展,從而為形成獨立封閉的發展模式創造了條件。在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三秦文化趨於封閉和保守。
早期三秦文化受到以關中為都城的民族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漢唐文化的直接影響,表現出開拓進取的活力。中國歷史上曾有11個政權以關中為都城。[5]長安單獨建都1225年。由於政權的建立,秦國的交通得到了發展,打破了地形的封鎖和封閉,建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以關中為首都的關中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漢唐盛世文化的積極精神,如開放改革精神、融合創新精神,對三秦文化產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響,使其在早期歷史階段表現出開拓精神。比如司馬遷出生在韓城,他在三秦文化環境中長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三秦文化的開拓精神。唐朝以後,都城遷出關中,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逐漸東移南下。這壹時期,三秦文化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漸衰弱,所以發展速度逐漸放緩,文化也不像早期那樣繁榮。同時,地理環境尤其是封閉的地形對三秦文化的負面影響日益暴露,小農經濟的負面作用使得三秦文化自宋元以來逐漸封閉保守。
(2)秦的自然條件使三秦文化具有濃厚的農耕文化特色。
地形、土壤、水利、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決定了壹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比如有的地方適合農業,有的地方適合畜牧業,有的地方適合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發展影響著當地文化的發展。這樣,自然條件最終通過制約經濟發展(經濟環境)來影響地方文化的發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具有地域特色。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秦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農業。北方的黃土高原松散厚重,但氣候越往北越幹燥。這壹條件使其經濟發展農牧業並舉,南方以農業為主,北方以畜牧業為主。關中盆地有八百裏秦川,由渭河沖積而成。平原地區土壤極其肥沃,灌溉方便,氣候溫暖濕潤,是發展農業的絕佳之地。關中農業歷史悠久,極為發達。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區之壹。秦南部以山地為主,也有小面積的平原,由漢江等河流沖積而成。屬於亞熱帶氣候,潮濕多雨,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與關中不同,水稻是主要作物。總的來說,自然條件決定了秦國的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
秦的農業經濟對三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其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征。中國古代以農業為立國之本,重農輕商,農業生產發達。這種經濟環境在文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農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具有濃厚的農耕文化特征,表現為樂土的生活情趣,重農輕商的社會傳統,務實輕空的思想傾向。
(3)秦環境培育的三秦文化,至今仍有壹種懷舊的歷史慣性。
三秦之地,尤其是關中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中國古代許多朝代和政權都在此建都,從而促進了秦國經濟文化的繁榮。處於封建社會上升期的漢唐,其開放、先進的文化直接影響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前期,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就像漢唐文化所展現的氣勢。湧現出了司馬遷、張騫、班超、杜牧、韋莊、薛濤這樣胸懷寬廣、才華橫溢、氣質不凡、開拓進取的偉人。作為壹種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早期發展舉世矚目。但唐朝以後,秦國經濟發展逐漸放緩,文化發展不如前期繁榮。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壹是隨著全國經濟中心東移南下,各國紛紛遷出關中,關中失去了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從而對秦國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第二是關閉
中原地區自然條件雖然優越,適宜農耕,但由於面積有限,不利於大規模開發,秦地南北適宜農耕的面積也有限;第三,戰爭的破壞不利於秦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宋元時期,三秦地區長期處於戰爭前沿,是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相互攻守的動蕩地帶,嚴重阻礙了秦地區的發展。
唐宋時期三秦文化由盛轉衰後,逐漸在其文化中孕育出壹種懷舊的歷史慣性。這種歷史慣性是在三秦文化的歷史轉折之後,在小農經濟的土壤中孕育生長的。汪洋大海中封建小農經濟所孕育的文化,使人更加安於現狀,看重土地和幸福,滿足於知足。即使對現實不滿,也不會積極努力創新,改變和改造現實,實現理想目標;相反,更多的時候,我從心理上消除自己的不滿,以回憶過去的滿足和盛況來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和慰藉,這就像魯迅先生總結的阿q精神。三秦文化的歷史發展是由盛到衰,這是現實中人們所不能接受的。人們聯想到昔日三秦大地的盛況,漢唐的開放氛圍,以及。。。長此以往,就會積澱在三秦文化中,形成壹種懷舊的歷史慣性。
直到今天,這種慣性心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秦人身上。千年帝都除了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古跡,也給人們留下了意識衰退的傾向。這些都是三秦文化振興發展必須克服的問題。
第四,三秦文化的優良傳統和思想特征
(壹)以人性為主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壹是天人合壹。從司馬遷到張載,從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關中書院,都把人與自然視為壹個有機的統壹體。自然環境不僅能影響生命,也能影響生命和環境。認為人有生命有靈氣,自然也有生命有靈氣。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三秦父老生生不息,發揚奮鬥精神,創造自己的文化,描繪自己的理想境界。
(二)開放精神和重視實用、功利的文化心理。
基於小農經濟!秦川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東有潼關,南有秦嶺,西、北是連綿不斷的戈壁和沙丘。要想發展,就要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對外開放。歷史證明,周秦漢唐都是以關中為基點向全國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東方儒、道、法、佛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秦人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強調實用、功利的文化心態。當然,這種意識形態特征不是固定的。在三秦文化發展的初期,明顯表現出其開放性和積極性。明清以來,由於經濟政治中心的轉移,三秦文化逐漸走向保守和封閉。
(三)實事求是、尊孔的樸素風氣,熱愛傳統文化的懷舊心態。
秦人還是淳樸而古老的。從司馬遷到張載,都強調禮儀,提倡實用主義。張載:“關中士人,漸以禮而興。”成評價說:“關中人勇敢無畏。”果不其然,範姜在《宋雪原·中華王朝源流錄》中評價李銀度時說:“人生充滿氣節,人之急用也。林挺被陷害在山的左邊,但他走了三千英裏,日落時哭了。直截了當,批評別人,和毛啟齡的古韻論不符,啟齡據理力爭。因為生氣,他無法回答,就拔劍走了。當時都說是壹種享受。”所以秦人提倡“道非空談,學貴實效”。
總之,三秦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公元906年之前,三秦文化已經集中了中華文明的成果,以漢唐長安為標誌,如火如荼地照耀著整個世界。宋元以後,三秦作為臨時西北的軍事中心,仍然憑借地緣和人文優勢,在歷史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三秦文化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從史前的半坡繪畫到唐宋名畫,再到今天的長安畫派,從工整細膩的宮廷繪畫到粗獷豪放的民間繪畫,形成了與中國主流文化密不可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風格,值得研究。
參考資料:
(1)魯鵬。三秦文化的歷史淵源及特征[J]。蘭州學術期刊,2011(2)。
②毛Xi。自然環境與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J].唐都日報,1997(3)。
③何金銘。從書看三秦文化[M]。Xi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4)臧真。文化交流與三秦的興衰[J]。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4)。
⑤趙記輝。三秦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