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塵天
這是年終大掃除。為了迎接新的壹年,人們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者用稻草、甘蔗葉綁成的長撣子,清掃房角梁上的灰塵蜘蛛網,也用“桌布”擦拭各種農具和物品。“除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幹凈,讓我們精神抖擻地度過來年,同時也是為了趕走疫情,掃除瘟疫,祈求來年平安。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掃完塵後壹般不丟棄,而是在除夕夜收集起來拿出來做燃料,以便“跳入火中”。
2.蒸碗和蛋糕
過了塵節,在閩南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地區,為了過壹個好春節,就要蒸“碗餅”,也叫“烤餅”。在閩南語中,年糕越“肥”越好,因為“肥”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餅”必須先“發酵”,所以“碗餅”就是能夠發展發財的意思。而且米粉經過發酵,用猛火蒸熟後,餅頂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征著全家人的幸福美滿。“碗餅”多以糖蒸成,香甜可口,寓意生活甜蜜吉祥。
3.祭祀祖先
每到除夕,壹家人,男女老少,都要忙起來。泉州的習俗認為“年鬥”(即除夕)是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那天中午,每個家庭都要準備豐富的菜肴來紀念他們的祖先,即使是貧窮的家庭也要盡力而為。桌子上擺滿了糕點、水果、雞鴨魚肉,中間是壹堆“過年飯”,有幾碗米飯(象征豐衣足食),還有幾碗餅(因為幾碗餅俗稱餅,象征富貴)、橘子(象征吉祥幸福)、紅雞蛋(象征吉祥幸福)、紅米丸(象征團圓圓滿)和蒸好的米線金銀元寶(。過去,許多農民在春節期間要在儲存大米的米缸和米箱上貼上壹個“春”字,這不僅暗示著春節的到來,也使每年都綽綽有余。
另壹個火爐要放在祭壇前,象征家庭的興旺。芋頭也要上。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如果妳見過芋頭剛挖出來的樣子,妳就明白了。新挖的芋頭有很多小芋頭連著壹個大芋頭,象征著多子多孫。堅信多子多孫有福的古人也把它放在神壇上,希望多子多孫興旺發達。到了下午三四點鐘,爸爸媽媽會安排我們把準備好的年夜飯擺上神壇祭祖。祠堂裏,長輩們點著香祭祖,祠堂的長城上也站滿了人。孩子們放起了自己帶來的鞭炮,旅行回來的兄弟姐妹們互相道別後開始敘舊。燒完香就可以給祖先燒紙錢放鞭炮了。
閩南紙幣比較講究,分為金箔紙幣和銀箔紙幣。金箔紙錢是用來祭神的,銀箔紙錢是用來祭祖的。據老人們說,銀箔紙幣是另壹個世界的祖先使用的通用貨幣。祖先們習慣在除夕夜為他們多燒些紙錢,祈求他們保佑家庭興旺,多賺錢。紙錢壹直放到晚上,然後放鞭炮,兒孫跪拜祖先,儀式完成,俗稱辭歲。
4.尊重上帝
這是每年第壹個月的第壹天最隆重的儀式。在新年的第壹天,我們崇拜並祈求上天,今年將是壹個大豐收。
對神的崇拜是閩南最流行的民俗。即使是最窮的家庭也要在每年的正月裏獻壹次祭品。除了第壹個月的第九天,他們還在節日裏殺豬和羊來尊重上帝。除閩南外,臺灣省和東南亞的閩南華僑中也流行著拜神的民俗,祭祀的習俗與閩南大致相同。“敬神”除了祈福的意義,更是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表達。
對天神的崇拜必須是盛大的,供品應該是精美的。上桌主要是素食,下桌是供奉天宮諸神的。
除了素食,頂桌還需要壹對鮮花和蠟燭,並贈送紅色龜殼和毛殼。紅色龜甲代表吉祥,上面的龜甲圖案代表長壽,說明神有護佑萬物之德,地位遠超人類祖先。
獻給上帝的銀紙錢需要壹種特制的“上帝之金”來代表人們對上帝的崇高敬意。
“敬上帝”始於農歷九月初九的淩晨。那時,家家戶戶都要開始放鞭炮,大廳裏要點上紅燭燈,稱為“神燈”。然後,長輩帶領全家人跪在桌前,連懷裏的嬰兒也不例外,按年齡順序上香,三跪九叩,祈求新的壹年吉祥如意、家庭平安、事業興旺。嬰兒往往由母親抱著,點燃的香堡在孩子手裏,象征性地鞠幾個躬。母親嘴裏還念念有詞,祈禱孩子平安長大。如果家裏有人外出,他或她的嫂子或配偶要為他或她燒香。儀式通常持續到第九天早上五點左右。在拜神時,他們會燒壹些紙錢和壹種叫做“補充提單”的紅紙,並給最小的生日寫信。
在這壹天賤民有壹些禁忌。比如不要暴露女性內褲,不要倒馬桶,不要說臟話等。,以免褻瀆了玉帝。
5、開放是
除夕的鐘聲在半夜12點敲響,迎來了新年的曙光。在“敬神”的同時,家家戶戶放鞭炮,開門迎春,俗稱“開門”。
6.何正
早上,男女老少起床洗手,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壹家人吃面條加雞蛋,雞蛋去殼,意在除黴迎好運。面條象征著長壽。早飯後,我出去拜訪我的鄰居和親戚,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初次見面,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也有拜年到元宵節的意思。當客人上門時,應提供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和咖啡,使客人“甜蜜”,以顯示壹個甜蜜的開始。
7.群體崇拜
所謂“團拜”,即使村民去村裏最大的祠堂祭神,也是早上八九點開始。群體崇拜的起源與村民的生產密切相關。在祠堂祭神時,有壹個最重要的儀式叫“杯”。“杯”流行於閩南、臺灣壹帶,又稱“博杯”、“折騰”。
8、壓歲錢
未成年的小三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個“紅包”當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