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醫兒科發展簡史

中醫兒科發展簡史

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中醫兒科的萌芽期(古代-南北朝)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原始的醫療活動。據考古研究,69萬年前中國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4歲左右,所以可以說,人類早期的醫療活動中就包括了相當壹部分兒童醫療。《山海經》中的吳芳是中國最早的兒科醫生。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兒科醫生開始出現在《史記·扁鵲·臧宮列傳》中:“扁鵲...生在鹹陽,聽說秦人愛孩子,是小兒大夫”。古代醫書對小兒疾病的早期記載可見於西漢墓葬帛書《五十二病方》,其中有對“小兒癲癇病”和“小兒癲癇”的描述。《韓曙文藝誌》載有19卷婦嬰方劑,是早期的婦科和兒科方劑。《內經》不僅建立了中醫理論體系來指導各學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提出了許多關於兒科的論述,如小兒的生長發育、體質特點、先天因素、某些疾病的診斷和預後判斷等。《傷寒論》建立的辨證論治體系,尤其是臟腑雜病理論,對後世兒科辨證體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兒科病歷在此期間已有記載。如西漢名醫春雨壹()用夏柒湯治療小兒氣滯,東漢名醫華佗用四物女王丸治療小兒李霞病。《隋書經籍誌》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醫書專門列出了兒科、產科等醫學分支,同時也有兒科醫學的專著,如王敏超的《小兒本草綱目》(2卷),徐淑香的《治療幼病雜方》(37卷)。

二、中醫兒科學的形成時期(隋代-宋代)

隋唐時期,政府非常重視醫學教育,醫學博士在中醫科授課,中醫科有專門的初、中級科室,學制五年,促進了兒科的發展。

隋朝的晁主持編纂了《傷寒雜病論》,其中有6卷論述了小兒雜病的各種癥狀。書中對兒童保育提出了壹些積極的看法,如“不要暖衣,……該迎天氣了,……哺乳常宜”。外感分為傷寒和時令氣兩大類,內傷以臟腑辨證為主。兒科病因學的255個綜合征被詳細討論。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列舉了《嬰幼兒方》兩卷,收錄兒科方藥3m余,將兒科疾病分為九類,並對其理、法、方、藥進行了論述。

最早的兒科專著《顱經》,代代相傳,流行於唐末宋初。提出了嬰兒體育中的純陽觀,並對嬰兒的脈診和休克進行了探討。對癲癇病、癲癇、疳積、痢疾、火丹等疾病的診治,北宋錢乙,字仲陽,為中醫兒科體系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因此被譽為“兒科聖人”。錢乙的主要學術成就由他的弟子嚴繼忠整理成《小兒證治直法》壹書。書中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概括為“臟腑虛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從兒科的特點出發,錢乙在四診的應用中特別重視檢查,並對痤瘡皮疹疾病的"表證"、"內證"及鑒別診斷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兒科醫學證治訣》建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把握了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等。,已成為中醫兒科辨證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定了兒科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從五臟虛瀉入手,註重潤澤滋養、補運、攻而不傷正。擅長削古方,並根據兒科特點創制新方。制劑以收縮為主,適合臨床應用。

北宋時期,天花、麻疹流行,名醫董繼擅長用冷療治療。他總結撰寫了《小兒斑疹驗方論》,這是天花、麻疹專論的開端。南宋時,劉蕓等人編著了40卷幼兒新書,是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兒科著作。南宋還出現了20卷本的《小兒衛生學通論》,論述了兒科的各種疾病,包括許多先天性疾病。書中明確,新生兒的臍風捏是由於不小心造成的,與成人因受傷導致的破傷風是同壹種病。建議用冷刀切斷臍風,用臍餅烤臍帶,然後將臍帶密封包裹,是當時較好的防止臍風的方法。

南宋時,陳文忠著有《小兒牛痘方》、《小兒邪方》,力勸我們要強化小兒元陽,以善溫補強身。對於痤瘡皮疹陽虛寒涼引起的不良證候,擅長溫補藥物救急。陳文忠的溫補原則,與錢乙、董繼的重寒涼相得益彰,促進了中醫兒科的發展,為兒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據和豐富的治療方法。

三、中醫兒科的發展時期(元朝——建國前)

金元四家在兒科方面各有專長和貢獻。劉主張用辛涼苦寒、瀉熱養陰的方法治療小兒發熱。主任醫師張從正善用熱與性病。戴笠重視調理脾胃。朱震恒認為兒童“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擅長滋陰。

元代曾主編了《談活少年》和《活少年心書》。曾的《新生兒疾病詳解》是早期中醫新生兒學的集中論述。他對證、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各種兒科常見病的分類和治療作了簡明而有指導意義的闡述,如總結了驚風的四證八癥,提出了鎮驚、熄風、清熱化痰的治療方法,創立了沿用至今的琥珀保龍丸、真鏡丸等。

明代薛凱、薛基擅長兒科,博采眾長,撰寫了《嬰兒保健紀要》。薛發揚五臟辨證理論,每篇先引《辨證論治大綱》,後引對五臟的論述,並詮釋為壹章。他們非常重視脾腎,在陳文中部把脾當溫,在錢乙把腎當滋養袁茵的繁殖源,在陳文也當溫,在元陽陰中求陽。《嬰兒保健小結》論述了兒童各科221種疾病及證候,列舉了1540條醫案。其中討論了小兒外科。有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腸科、皮膚科、骨科等70余種病證,以辨證論治為主,內治、外治、手術相結合的臟腑經絡治療,為中醫小兒外科專業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代名醫萬全著有《兒戲》、《育兒秘笈》、《片玉心經》等兒科專著。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他提出了“育兒四法”:預養養其元,胚胎養其真,杯養防其變,弓養防其病。

他在朱震恒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陽常盈,陰常不足,肝常盈,脾常不足,心常盈,肺常不足,腎常不足。“三多四不足”患兒的生理病理學說他特別重視調理脾胃,認為“調理脾胃之法,不僅限於藥物治療,也不僅限於乳母,儉食、慎藥,使脾胃無害,常固”,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外,還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集了許多治療兒科疾病的藥物和方劑。儒伯思《嬰幼兒百問》對兒科病因、證治作了詳細的研究,論述平達,實用性強。王肯堂的《辨證論治規範·兒科學》是壹部集大成的著作,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張景嶽《凈月泉·蕭墅二則》提出小兒辨證論治重在表裏寒熱兩虛,小兒以“陽之盛”、“陰之不足”為治,“臟氣神清,隨撥隨調”。

清代兒科醫生於霞所著《兒科學鐵鏡》認為“有內因,有外因”,故可從臟腑看面色、察苗竅來辨別寒熱虛實,並重視推拿療法在兒科的應用。《醫宗金鏡·兒科心法要訣》是清廷編纂的壹部兒科專書,條理清晰,內容準確,適合臨床實踐和教學。吳燦《小兒小結》十七卷,匯集了多種兒科著作,對兒科疾病的診斷、治療、推拿、辨證等進行了總結。謝玉瓊《馬家活人百科》是壹部麻疹專著,詳細闡述了麻疹各期及並發癥的辨證論治。王清任《林逸改錯》作者觀察小兒屍體解剖資料,明確提出“腦之記憶不在腦”的觀點,闡述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並介紹了此法在紫癜風、疳積、小兒腫痛等癥中的應用。

陳輔是清代著名的兒科醫生,著有《小兒集》。他提倡指紋診斷,總結了指紋診斷的方法和辨證程序。除臟腑辨證外,尤程更註重八綱辨證在兒科的應用。陳創創廠整合各個方向,運用古方,還收錄了大量簡方,使全書更具實用性。

吳唐不僅是溫病學大師,在兒科方面也頗有建樹。他明確提出“小兒幼陽不補,幼陰不老”的生理特點,容易感受和轉移病理特征,臨床用藥註意點稍留則遲,稍重則傷。《傷寒論》、六氣病因、三焦辨證、治則尋根,與葉桂、戚薇、薛瑩的辨證理論互為補充。

明清時期,天花、麻疹流行,兒科臨產;同時產生了大量的痤瘡、麻類專著,應用人痘疫苗預防天花得到了廣泛傳播。姬伯西坡方論(1577)中有西坡方,三崗知略(1653)中有痤瘡的包紮方法。俞茂昆的《牛痘金鏡註集》(1727)說,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寧國府太平縣的人痘接種法在全國流行。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後來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土耳其和歐洲、非洲國家,成為世界免疫學發展的先驅。

清末,隨著西醫傳入中國,壹些兒科人士開始提出中西醫結合為宜。何《新編小兒診斷學》在傳統的四診之外又引入了壹個診斷項目,用於檢查口腔、體溫、陰道、排便等的變化。與此同時,兒科疾病盛行,許多醫生尋求古代教義,整合新知識,治療了大量兒童。例如,在治療重癥發熱方面,徐小普擅長用溫陽藥回陽救逆,Xi擅長用寒涼藥清熱護津,是外感病寒熱兩大學派的傑出代表。

四、中醫兒科的新時期(建國後)

1949中國人* * *和郭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國家發展中醫的政策支持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學術氛圍下,中醫兒科學與中醫其他學科壹樣,進入了壹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50年代,現代中醫中等和高等教育開始;70年代,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開始;80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博士教育;並在90年代開始了在職醫生的繼續教育。這壹現代化的完整教育體系不僅為中醫兒科輸送了大量人才,而且不斷提高了中醫兒科隊伍的素質,成為學科發展的保障。

建門以來,編纂出版了歷代兒科名著,發掘出大量具有理論指導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珍貴資料。對中醫兒科學的壹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學術爭論,認識逐漸壹致。兒科診斷的應用豐富了傳統四診的內容,並對四診客觀化進行了研究,如定量色診、顯微舌診、聲診分析、脈象分析等。本文試圖將血液化學、超聲影像等現代技術獲得的微觀辨證數據與傳統四診獲得的宏觀辨證數據相結合,發展小兒辨證學。

在預防醫學方面,總結和推廣了中國古代養胎保胎的經驗,對優生優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孕婦服藥,預防了新生兒黃疸和胎兒膽怯的發生,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對體弱兒進行辨證用藥,可調整體質,增強臟腑生理功能,降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和脾胃虛弱的發生率,延長哮喘、腎病綜合征等反復發作疾病的緩解期。中醫藥保健藥品、保健食品和保健品的開發和應用,對增強體質、保護易感兒童、降低發病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臨床醫學中,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和科研方法的應用,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診療水平大大提高。應用小兒暑熱理論指導乙腦的辨證論治,降低了死亡率和後遺癥的發生率;應用胎兒膽怯理論指導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提高了生長發育速度,增強了體質,降低了死亡率。哮喘、肺炎、咳嗽、腹瀉、癲癇、胎兒黃疸等兒科常見病的研究得到深化;總結了厭食癥、多動癥、病毒性心肌炎、粘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疾病的辨證論治規律。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熱、新生兒硬腫癥等疾病的研究取得成果。口服液、註射液等壹批兒科藥物新劑型已投入臨床使用。實驗方法被引入臨床科學研究。通過臨床檢查和動物實驗,不僅證實了中藥的臨床療效,而且闡明了藥效學原理,為進壹步提高療效、篩選方劑、改革劑型提供了科學方法。

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目前正朝著學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是建立壹套全新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它源於傳統的中醫兒科學,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並與各種現代科學學科自然地聯系和協調。要實現這壹戰略目標,科研是必由之路,人才培養是其基礎工程。相信經過長期的努力,中醫兒科的現代化將隨著整個中醫的現代化而逐步實現。

  • 上一篇:重生的超級商業帝國作品目錄
  • 下一篇:高考優秀作文賞析:唯有創新才能永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