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議程21世紀
第二章:環境汙染與防治
▲重金屬汙染:汙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水體富營養化:
1,汙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素。
2.汙染源: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農業廢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②水質惡化;③湖泊變成沼澤。
▲海洋石油汙染
1,如何去油
①分散:噴灑強力清潔劑,不適合近岸或漁場;②沈澱:噴灑粉狀石灰,對底棲生物有害。
③吸收:用麥稈吸油,在靜水環境④圍欄:油汙染小,靜水環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⑤燃燒:油層2mm,造成空氣汙染。
▲水汙染的危害:
危害人體健康,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制約工業發展,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造成經濟損失。
▲水汙染防治措施
(1)工業水汙染防治對策
1.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
2.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絡。
(2)城市水汙染防治對策
1.將水汙染防治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2.加強對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3.大力發展低耗高效的廢水處理和回用技術。
(3)農村水汙染防治對策
1.發展節水農業
2.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3.加強畜禽糞便、鄉鎮企業廢水和村鎮生活汙水的有效處理。
▲固體廢物汙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固體廢物減量
1.對於城市生活垃圾:逐步改變燃料結構,凈菜進城,減少垃圾產生,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做好產品回收和循環利用。
2.對於工業固廢:普及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物質循環利用技術。
(2)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處置
▲空氣汙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⑴汙染物排放:排放量小,就容易擴散。
⑵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溫度、濕度、雲況、輻射等。
所有有利於增加風速和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當出現逆溫天氣,大氣異常穩定時,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
⑶地形:盆地和河谷的地形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要空氣汙染物的北方城市成因(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幹燥,多風,部分地區荒漠化嚴重,自然降塵多。
②燃煤③機動車尾氣
④來自施工現場的粉塵
▲大氣汙染物可吸入顆粒物汙染治理
①用清潔能源代替煤炭。
(2)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達到排放標準。
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築工地的粉塵控制
(4)加強汙染企業管理,減少汙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空氣汙染物的酸雨:
1,酸雨-PH值小於5.6的降水;當PH值小於4.5時,就會出現嚴重的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氣汙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硫酸酸雨和硝酸雨。
3.汙染源:
自然汙染源: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現象釋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汙染源;工礦企業、車輛、家庭爐竈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
危害:①酸化江河湖泊,②酸化土壤,降低農作物產量,③腐蝕樹葉,破壞森林。
(4)腐蝕石材和鋼材,造成建築物損壞。
中國的酸雨主要類型是硫酸酸雨(因為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雨。
中國的酸雨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西南地區,90年代蔓延到長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東,現在已經蔓延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如何防止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SO2汙染控制區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
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
⑤加強廢氣中SO2的回收利用。
▲大氣汙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②發展潔凈煤技術③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汙染。
⑤其他,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等。
第三章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淡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短缺的區域分布:全球主要分布在中東和非洲。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河流、湖泊、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平均徑流量排序為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人為原因:③淡水資源汙染浪費嚴重;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和生活用水需求快速增長。
2.新加坡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但卻是壹個缺水的國家。試著分析壹下原因。
①土地面積小,地表徑流少②經濟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
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食品生產安全;③破壞生態環境;④損害人體健康;⑤引發國際沖突。
▲中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時間: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年際變化大。
空間:南多北少,東西少。
⑵中國不同地區的差異
華南:(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水帶多——缺水。
原因:水汙染嚴重。
華北:總量(黃河、淮河、海河)不富裕,缺水最嚴重的是過渡帶——資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少,季節和年際變化大。
②流經該地區的河流徑流量較小,季節性和年際變化較大。
人為原因:③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
④水資源汙染和浪費嚴重。
西北:總量不富裕,存在缺水區——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導致的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3.長江以北地區人多,地多水少。水資源不匹配,水資源最緊張,缺水問題最突出。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開源:①修建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發和抽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和回用;⑤淡化海水。
⑥人工降雨
節流:農業:①提高灌溉技術,降低灌溉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施汙水循環利用⑤發展清潔生產。
海水淡化——目前,中東壹些產油國已經建立了實用的海水淡化廠。※
生態:退耕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因地制宜植樹造林。
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市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耕地在減少。
1.世界耕地資源短缺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
(2)人口迅速增加,需要越來越多的耕地。
③非農用地在增加。
2.中國耕地資源短缺的原因。
(1)耕地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較大。
③非農建設用地快速增長。
④中低產田多,耕地利用不合理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汙染嚴重,加劇了耕地短缺。
3.中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帶。黑龍江和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耕地供需矛盾本質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這壹矛盾的關鍵。※
▲中國為解決土地現狀與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而采取的措施。
①采取措施保持耕地總量不變;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質量;④防治土地退化。
▲中國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發生地——中國雲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濕潤亞熱帶和喀斯特地區)。
外力——水蝕。
原因:性質:①陡坡;②淺土層;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①過度砍伐②亂砍濫伐③陡坡開墾。
2.土壤侵蝕:以黃土高原為例。
外力-水蝕
原因:性質:①黃土土質疏松;②降水集中,有暴雨;③植被覆蓋度低。
人為:①破壞植被——改變農牧方式、建造宮殿、砍柴和戰爭。
②耕作制度不合理——輪作短缺③開采時不註意環境保護。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紅色沙漠
外力-水蝕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雨量大,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亂砍濫伐;②過度切割;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以中國西北地區為例
外力——風蝕。
原因:自然:①氣候幹燥,降水少;②地表覆蓋有深厚的砂質沈積物;③大風日多且集中;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①過度采伐,②過度放牧,③過度耕作,④水資源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忽視環境保護,⑤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
③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養牲畜。
▲合理開發利用化石燃料
壹次能源是指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太陽能、風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不能直接從自然界獲取,電能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2.煤炭帶:世界——歐亞大陸煤炭帶:從華北向西經新疆,跨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英國。
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其中山西、陜西、內蒙古儲量最大,南方除貴州外嚴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域
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經中東到印度尼西亞。
中東和北非的儲量最豐富。中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穿過加拿大,美國西部,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地區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方
塔裏木大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吐哈盆地。
4.思考:妳認為西氣東輸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是什麽?
西氣東輸工程是20世紀初中國的壹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不僅有利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協調東西部經濟發展,而且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
3.水力資源排名前五的國家:中國、俄羅斯聯邦、巴西、美國和加拿大。
水電比例最大的國家:挪威和巴西
生態環境保護
▲毀林的生態災難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工業社會以來,森林的破壞在加速。※
原始森林:①亞硬針葉林:存在於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北部;②熱帶雨林:存在於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和東南亞。
▲森林的生態價值:①調節氣候,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③吸收噪音,吸塵,釋氧,凈化空氣,④繁殖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⑤保護農田,⑤美化環境。
▲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沿海防護林——防禦臺風和海嘯,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長江中上遊的水土保持林和山地林——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紅樹林-保護海岸和生物多樣性。
▲6.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全球氣溫上升、物種滅絕。
▲7.森林破壞的原因:①過度的燒荒和開墾;②大規模發展農場和牧場;③商業伐木;④礦業、水利、公路建設、城市建設;⑤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⑤戰爭和森林火災。
▲3.中國有哪些保護森林的措施?
①加強法治,禁止亂砍濫伐,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設自然保護區,規劃采伐,采育結合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草原的概念區分:
(1)草原-內蒙古、青海、甘肅荒漠草原。
(2)草原:草原可以認為是已經被人們開發利用的草原。
(3)草坪:是人工建設和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在潮濕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原是壹個總稱,包括草原、草地和草坪。
▲2.中國草地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幹燥,生態環境脆弱;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③嚙齒動物和嚴重害蟲。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亂采濫挖,④亂獵野生動物,⑤人工管理少,⑤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⑵防治措施:①實施禁牧和輪牧制度;②改變以水生植物為生的遊牧模式,改為舍飼和半舍飼模式;③加強草場基礎建設;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⑵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⑵退耕還草,禁止亂牧、亂墾、亂挖。
▲濕地的生態價值——調節氣候、調節蓄水、凈化水質、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3)分布:東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之壹(成因:①緯度高,溫度低,蒸發弱②廣泛凍土,阻礙地表水入滲③地勢低,排水不暢,易積水④河流泛濫);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最高的濕地(三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哪個三江?)在保護水資源和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時間長):①沈積物填充湖泊、沼澤②全球變暖,氣候溫暖幹燥。
人為原因(時間短):①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導致湖泊和沿海灘塗面積減少;③環境汙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④灌溉通過引水,流向河流,導致水量減少。
▲中國湖泊面積減少。
主要原因是:過度引水灌溉,盲目圍墾湖泊。
影響:調節溫度、減少洪水、動植物棲息地喪失等功能。湖泊面積和水面的減少往往導致湖泊鹽度的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
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是:①全球變暖,氣候變暖變幹,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用水灌溉,減少入湖水量;
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是:①全球變暖,氣候變暖變幹,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用水灌溉,減少流入湖泊的水量;
中國西部濕地少的原因是地處內陸,氣候幹燥,降水少。
▲保護濕地的措施
①恢復重建退化受損濕地②建立自然保護區③退耕還濕地、退田還湖④基本建設、水利工程重視濕地保護⑤設立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保護濕地。
▲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和珊瑚礁
人類社會不同時期物種滅絕的原因:早期狩獵和采集;現在-汙染和生態破壞
▲保護生物多樣性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遷地保護,建立動植物園③離體保護,建立基因庫和種子庫。
▲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特征
1,圖4.16
區域名稱
自然本底
主要生態問題
成因
自然
想
大興安嶺西側
內蒙古大興安嶺西側是半幹旱地區。
幹旱草原地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風蝕)、草地退化
半幹旱草原地區,
降水較少
過度耕種,過度放牧,過度燒柴
中國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
西北幹旱地區
幹旱沙漠
綠洲地區
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蝕
降水較少
過度砍伐,過度開墾,
黃淮海平原地區
暖溫帶半部
濕潤的黃海
無起伏區
土地
土地
侵襲
腐蝕
風蝕,次生鹽漬化
在暖溫帶和半濕潤地區,春旱嚴重,
蒸發強,風大,地勢低。
人口密集,過度耕種嚴重;不合理灌溉
南亞熱帶丘陵地區
戈雅南部
丘陵區
土壤侵蝕
亞熱帶丘陵降水豐富,河流發育。
強烈侵蝕
亂砍濫伐、濫砍濫伐、陡坡開荒
亞熱帶橫斷山脈和雲貴
高地
西南橫斷山區,
雲貴高原
中國西部亞熱帶丘陵地區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森林破壞、
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直線下降。
亞熱帶丘陵山區
區,地質條件復雜,坡度陡、
土層較淺,降水豐富。
亂砍濫伐、濫砍濫伐、陡坡開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壓
寒冷地區
土壤侵蝕(凍融侵蝕、冰川侵蝕),
草地退化
高寒地區,氣候變化,脆弱的生態環境
人類活動的影響
▲6.中國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對策。
生態和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本底
主要預防和控制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和華南林區
中溫帶和亞熱帶偏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采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地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和新疆
屬於半幹旱幹旱草原區。
退牧還草、封育草地、舍飼牲畜
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邊和海濱
屬於濕潤低平原湖泊的海洋邊緣區。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生物多樣性直線下降。
森林、草地和近海水域
豐富的物種資源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
實行禁漁期制度。
土壤侵蝕(土壤侵蝕)
黃土高原和東南丘陵
半濕潤丘陵地區
退耕還林,植樹種草,變坡為梯
沙漠化
西北和華北半幹旱地區
屬於半幹旱內陸或嚴重春旱地區。
解決當地人民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a)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b)綠色消費、環保購物
c)再利用和再利用
d)分類回收再利用。
e)保護自然,萬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