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醫診斷學:六經辨證概述

中醫診斷學:六經辨證概述

-

六經辨證是《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綱領。到了東漢。《蘇文》中的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根據傷寒的證候特點和傳播規律,總結出壹套辨證方法。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辨證是以六經所屬的經絡和臟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將外感病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綜合歸納為六類證候,即太陽證、陽明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用以解釋外感病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指導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中,貫穿著八綱辨證的精神。它根據證候的屬性,將外感疾病的演變分為兩類,即太陽病、陽明病和少陽病,統稱為三陽病。太陰證、少陰證和厥陰證統稱為陰三證。邪實者,抗病力強,病多動,表現為熱、實,多屬三陽病證;任何正氣不足、邪氣衰竭、抗病能力衰減、病勢不足,表現為寒、虛,多屬三陰病證。

傷寒的發生是人體感受到風寒等外感邪氣,從皮毛、肌肉開始,逐漸循經,由表及裏,再蔓延至臟腑。因此,當致病因素在皮膚和經絡的表面時,它們就表現為表證;寒邪內化為熱,則內化為熱證;在氣虛陽衰的情況下,寒邪往往會侵入陰三經絡,導致陽虛寒內的壹系列病理變化。

六經病的臨床表現都是以經絡和臟腑的病變為基礎,其中三陽病是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是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六經辨證的應用不限於外感疾病,也可用於內傷雜病。但由於其側重於分析外感風寒引起的病理變化及其傳播規律,其內傷雜病辨證並不廣泛,不能等同於臟腑辨證。

首先,區分六經的病證

(-)孫綜合征

太陽的主面是經絡的屏障,太陽經絡沿頸背運行,控制營衛之氣。太陽的腑是膀胱,它儲存水和液體,當它通過氣化排出體外時,它就是尿液。當風寒侵入人體時,通常首先損傷體表,善惡抵抗皮膚表層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就是太陽經的證候,可分為中風和傷寒,這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的初始階段。如果太陽經的證候未能治愈,邪氣可沿經絡進入腑,產生太陽腑的證候,可分為水儲存和血儲存。

1.孫綜合征

指風寒邪侵犯人體肌表,正邪相爭,營衛不和,以惡寒、脈浮、頭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為惡風寒、頭痛欲裂、脈浮。

證候分析本證是由於風寒外感邪氣侵襲太陽經絡所致,是傷寒的初期。

風寒束於表,衛陽內斂,肌癰失於溫,故惡風寒;足太陽經由頭至背下行,太陽經受邪,經氣不利,頭至背牽強而痛苦;善惡鬥於太陽皮膚表面,脈氣受激於外,故脈浮。

由於患者對致病因素的感受和體質的差異,太陽經的證候與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的證候有所不同。

(1)太陽中風證

指風寒邪氣侵入太陽經絡,表現為發熱、惡風、多汗、脈緩。

臨床表現為發熱、惡風、多汗、脈緩或流涕幹嘔。

證候分析:衛為陽,營為陰,風寒外感邪氣主要侵及太陽經絡,衛氣受邪,陽浮於外,與邪鬥則發熱;漏風,使衛外不固,營規不流汗;因為出汗,肌肉松弛,腘不利於風;如果外邪侵入肺胃,肺氣失宣,導致鼻音,胃氣失降,導致幹嘔。

此證以邪風、汗出、脈緩為基礎。

(2)太陽傷寒

指的是風寒邪主要侵犯太陽的經絡,衛陽受抑,發竅不通,以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緊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包括惡寒、發熱、劇烈頭痛、身體疼痛、無汗、脈緊或哮喘。

證候分析:寒邪主要侵犯太陽表,防禦陽氣受到抑制,皮膚失溫,所以惡寒;寒邪抑郁,未央升反邪,善惡相爭,故有發熱;寒性凝滯,衛陽停滯,經絡不通,筋骨失溫養,所以頭身疼痛;寒氣凝滯,肌膚致密,神秘屋不開,故無汗;寒邪攻表,脈氣也外激,脈緊,故脈緊;寒邪結於表,肺氣失宣,呼吸加快。

此證以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脈緊為基礎。

2.太陽腑證

太陽綜合征的證候是不可理解的,致病因素是從太陽的外部傳導到膀胱內臟。根據發病機理的不同,可分為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兩種類型。

(1)太陽能儲水證書

指太陽之證不可解,邪氣結合水,膀胱不利氣化,水不存,以發熱、惡寒、小便不利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排尿困難、小腹脹滿、口渴,或入水嘔吐、脈浮或數浮。

證候分析表明,太陽經證候難以理解,可見發熱、惡寒、浮脈等表證;邪熱傳至膀胱內,氣化失敗,邪氣結合水,水停止儲存,小便不利,小腹飽脹;停水時,氣不溶津液,津液不能運出,渴而飲水;喝多了水在胃裏就停了,胃失去平衡就倒了,喝完馬上就吐。

此證以太陽經、小便不利、腹滿為證。

(2)太陽積血證

指太陽之證不可解,邪熱內盛,血縛於腹,腹急或硬,便黑之證。

臨床表現為小腹急驟或硬滿,小便不利,如狂或狂,健忘,大便暗如漆,脈沈澀。

證候分析:太陽經絡證不治,邪熱隨經絡蔓延而縛血,瘀熱縛下焦少腹,急見少腹甚至硬滿;血瘀熱滯可擾亂心神,故可見精神錯亂,甚至癲狂、健忘等癥狀;病在血液,不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所以排尿利己;血瘀隨大便而下,大便黑如漆;脈滯或滯是由於血瘀熱滯,脈氣不利所致。

這種綜合征是以急腹癥、小便利己、大便發黑為基礎的。

(2)陽明病證

指傷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陽熱過盛、胃腸燥熱的證候。陽明病的主要病機是“胃實”。胃,包括胃和大腸;實是指致病因素過多。所以陽明病的本質屬於裏實熱證,是邪正鬥爭的極端階段。陽明病證可分為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

1.陽明經證

指邪熱過盛,充盈陽明經絡,滲透全身,腸內無幹便,以高熱、出汗、口渴、脈泛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有體熱、惡寒、惡熱、多汗、口渴、心緒不寧、面紅、氣短、苔黃幹、脈沈。

證候分析陽明病證候多為太陽證候所致,或少陽病治療不力,邪熱入內所致。或者說體陽過盛的因素,外感邪氣的第壹感覺就是裏實熱證。

陽明是氣血過多的經絡,陽氣旺盛,邪氣入陽明最易化燥為熱。體內之熱熾盛,滲透全身,蒸騰於外,故見身熱,非惡寒,乃惡熱;邪熱熾盛,逼津液外泄,所以汗多;熱多傷津液,汗多傷津液,口渴引飲;邪熱擾人,不安則見煩躁;氣血在臉上湧動,所以臉是紅的;熱為肺所迫,呼吸不利,故氣稠;脈強,苔黃燥,為陽明熱之象。

這種綜合征的特征是發熱、出汗、口渴和脈沈。

2.陽明腑證

邪熱內盛,與腸內渣滓相鬥,大便燥結於內,以潮熱、出汗、腹痛、便秘、脈沈為主要癥狀。

-

臨床表現:潮熱、手足?然而,出汗、腹脹、疼痛、拒按、便秘,甚至譫妄、狂躁、失眠、舌苔黃而幹,或有刺痛感,甚至苔黑而幹,脈沈而滑。

證候分析:陽明經太陽中氣滿,四肢陽明中氣滿,腸道實熱,所以太陽潮熱,手足?出汗;邪熱渣滓束縛在腸內,腑臟受阻,肚臍脹滿疼痛,便秘被束縛;當邪熱擾亂心神時,妳會看到上帝神誌不清,甚至狂躁。苔黃而幹,有刺,或焦裂,是燥熱內結,津液被搶的結果;邪熱過盛,邪阻有形,脈經停滯,故脈沈而有力,邪熱急則脈滑。

這種綜合征的特征是潮熱、出汗、腹痛、便秘和脈沈。

(三)少陽證

指邪氣襲陽膽經,樞機不吉,經氣不利,以寒熱交結、胸脅脹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為口苦、咽幹、頭暈、寒熱交替、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心煩惡心、脈細。

證候分析:本證多為太陽經的不解之證,邪氣傳至少陽的膽經、膽腑所致,也可由厥陰病傳至少陽所致。

邪出於表與陽相爭,正勝則發熱;邪入內與陰鬥,邪勝惡寒,邪為半表半裏之爭,故見寒熱交;膽熱擾心,則心煩;發炎的時候會有苦味;當它燃燒的時候,它會讓妳喉嚨發幹;當它被打擾時,它會讓妳頭暈。邪郁陽虛,經氣不利,故胸脅滿苦;邪熱擾胃,胃失和健,則妳見了不想吃,默默嘔吐;脈弦是肝膽疾病的標誌。

此證以寒熱交結、胸脅脹滿等為基礎。

(四)太陰證

指以脾陽虛弱、內生寒濕、脘腹脹痛、納差泄瀉為特征的虛寒證。

臨床表現有因腹滿而嘔吐、不能進食、腹瀉、口渴、腹痛、四肢低體溫、脈搏慢或弱。

證候分析太陰病可因寒濕直接侵犯脾胃所致,也可因三陽病治療不當,損傷脾陽所致。太陰病是陰三病的壹個輕癥階段,屬於裏虛寒證。

脾陽虛弱,寒濕內生,氣機阻滯,故腹滿則痛;脾失健會減少食量;冷濕下註有利可圖;寒濕襲胃,胃失和,故見嘔吐;陽虛失於溫,故四肢不溫;脾陽虛弱,激越無力,故脈緩或弱。

此證要點為腹滿時疼痛、腹瀉等虛寒癥狀。

(5)少陰病證

指傷寒後期陰陽衰竭之證,以脈細而嗜睡為特征。少陰證的發病部位主要在心腎。若病由陰轉寒,則為少陰寒證;陽轉熱是少陰熱的壹個證候。

1.陰寒虛證

指以心腎陽虛、陰寒獨盛、由陰轉寒為特征的虛寒證,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清谷。

臨床表現不是熱惡寒,而是嗜睡、四肢冰涼、瀉下清谷、嘔吐、不能進食,或食後立即嘔吐,或體熱惡寒,甚至面紅脈細。

證候分析表明,該病至少為陰,心、腎、陽、氣皆虛,故呈整體虛寒證。陽氣衰微,陰寒盛行,失其溫養,故見無熱惡寒(即惡寒),而昏昏欲睡,四肢厥脫;腎陽虛,火不溫土,脾胃納運,升降失職,故有利清谷,嘔吐不能食;如果陰勝陽,妳會看到妳的身體熱而不冷,妳的臉是紅色的;心腎陽虛,激越無力,脈細。

此證以惡寒、肢厥、瀉下、脈細為基礎。

2.陰虛熱盛證

指以心腎陰虛、陽亢為特征,由陽轉熱,以煩躁不安、舌尖紅、脈數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

臨床表現有睡眠不安、口幹咽燥、舌尖紅、脈數等。

證候分析:邪入少陰,陽變熱,熱灼真陰,水不助火,心火盛,擾亂心神,心煩熱而不能入睡;失陰導致口幹咽燥;陰虛陽熱,舌尖發紅,脈細數。

此證以煩躁不安、陰虛證為主。

(6)厥陰證

指傷寒發展蔓延的後期,表現為陰陽對峙,寒熱交替,昏熱復起。

臨床表現為消渴、氣中擊心、心口痛熱、饑而不食、食而嘔吐。

證候分析厥陰病是六經病之末,多由其他經絡引起。其基本病理變化是上熱下寒。

邪氣入厥陰,心包火上火則熱;熱燒津液,可以解渴喝水。厥陰之脈夾於胃膈之間,火上炎,肝氣不可制,氣直擊心,心痛而熱。因為下焦寒,脾失健運,又因為肝木,不能吃,吃多了就吐。如果裏面有蛔蟲,可以經常吐蛔蟲。

第二,六經病證的傳變

六經的病證反映了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是壹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六經的病證可以相互傳變,表現為通絡、直中、絡病等。

邪氣從外侵入,逐漸向內發展,由壹種病證轉變為另壹種病證,稱為“傳經”。其中,如果按照傷寒六經的順序傳下來,即太陽證→陽明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則稱為“循經傳”;如果代代相傳壹兩次,就叫“景悅傳”;若兩經由表及裏,則稱為“表裏傳變”,如太陽病傳少陰病。

壹開始,傷寒不是從三陽經傳入,而是邪氣直接進入陰三,稱為“直中”。

當兩條或三條經脈同時出現而無傳變時,熱病稱為“共病”。比如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太陰合病。

壹個熱病,如果沒有被制止,又被看到,就叫“兼病”。比如太陽虧陰,太陽虧陰。

  • 上一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什麽寫作特點?
  • 下一篇:中國農歷是壹種什麽歷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