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理想的體現就是在塵垢中仿徨,享受無為的超然境界。這是壹種物我合壹,天地合壹,達到忘我的境界。顯然,陶淵明超然、率真、自然的人生態度深受莊子“順從”的影響。但他以平常心欣賞不凡的心性,將淡泊淳樸的田園生活引入心性道家的自由世界,獲得了莊子的率性自由的真諦。如果陶淵明在積極入世、謀求官位的過程中壹味追求不羈,不達目的依然南墻不入,必然使其心靈不堪,身體產生病變,導致其命運悲慘。但“陶淵明曠達的道家之真與儒家之善統壹為美,使他超越世俗,尋求個體生命的自由發展,以走上解放自我的進程。”達到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這正是陶淵明淡泊、豐富、深刻、燦爛的人格價值所在。“⑦陶淵明的人生道路和他自覺不自覺的文化選擇很有代表性。當他積極入世的人生理想破滅時,許多著名學者往往為了獲得自身的解脫而回歸樸素自然。如王維、李白、孟浩然、柳宗元、陸遊等眾多政治家。就是儒家的鼻祖孔子,晚年因為政治理想處處碰壁而破滅,卻也唱出“五六狀元,六七童子,浴於詮釋,舞於風中。《還鄉》?(《論語?6?1進階)蘇軾在春風時,積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竭力反對佛教。然而,在他政治失意和晚年時,他結交了許多佛道朋友。各種文化作為個體的心理調節因素,對人的“生存”和“繁衍”有著強烈的積極意義。所以在選擇上,儒、釋、道等文化是可以融合統壹的,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的選擇、融合和凝結也有很強的自然因素,這是西方文化難以或微乎其微的。對“生存”和“繁衍”的渴望是任何動物都有的,包括人類,但人類是理性的。與此同時,另壹個不可忽視的自然因素:人類文化的選擇、融合和凝結,與人的身體、年齡甚至“更強”,也就是性的強弱有關。旺盛、青春、性欲強,壹般來說,他們往往表現為英勇戰鬥、積極上進,向往和追求儒家精神;總的來說,他們傾向於保守、意誌衰退、皈依佛門、回歸自然,使各種文化融為壹人,表現出壹人不同的文化傾向。其中,大學者李白就是壹個典型。李白年輕時積極升官,懷抱“濟世”之誌。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苦練聰明,樂於助人,使寰區大而海郡清。“孟少府代壽山遷文書)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和求仕歷程。”出門笑在天,我們是蒿人嗎?"(《南嶺子弟不進京》)這是李白在唐玄宗要求下無比興奮的流露,也是他積極追求仕途的政治抱負的形象展示。這是他42歲時的心態。但是,由於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他沒有升到最高層。在權臣們的貪婪破壞下,他不得不寫信討回,開始了他另壹段求道成仙的歷程。這時,他的道德淪喪逐漸沈淪。年輕的時候,他非常羨慕範蠡、盧忠廉和張亮,他們彼此等待。之後還是莊子,甚至把莊子舉到了屈原之上,“啼笑皆非古人。我知道我在做什麽。"龔自珍曰:"莊,屈士,不可合,且以之為心,坦白之;儒家,神仙,俠義是三樣東西,不能合二為壹。如果他們生氣了,他們就會坦白。“其實李白雖然壹生中老莊文化意識和儒俠哲學並存,但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代群體中表現出來的文化方面是不壹樣的。這是李白前後的文化選擇、融合和凝結。不僅僅是李白,孔子、蘇軾等很多智者都有這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選擇的因素本質上是人類生存的壹個必要過程。生命屬於自然,回歸自然。對自然有壹種天然的親和力,在整個生存和回歸的過程中有壹個超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人壹生中的青春。這個時期。他精力充沛,“性欲”爆發,細胞充滿活力,血液循環旺盛,從而產生需要釋放的巨大能量。我該怎麽辦?要靠“運動”來發泄。相對而言,儒墨法家是“動態”的哲學。所以,壹個人的青春和壯年,往往會選擇儒墨法家的哲學作為自己的奮鬥信條。其中,儒法並存,以儒為體更為合理。所以,這個時候,個人往往求助於儒家為法,以儒家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決定了壹個人的文化性質。但人老了或身體虛弱了,精力、性欲、細胞活力、血液循環都在逐漸衰退,精力就弱了。”強迫“他在慣性中回望過去,自然會喚醒個體生於自然,回歸自然的本性。他們想要平靜、安全和舒適。相對而言,老莊的思想和佛教意識是“靜”的哲學。他們“天人合壹”、“天人合壹”、“梵我合壹”的自然觀念,廣袤山林、古河道幽僻處的自然野趣,原始古樸的世外桃源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恰好適應了這些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欲望。這樣,人們的文化選擇、融合、凝結就有了它的自然維度,也是必然的、客觀的。總結起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和演進經歷了西學東漸的五大過程。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的品質和核心還是很自然的。這是由於我們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其中,儒、釋、道、佛、道、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在此既有社會性又有自然性;它既有集體性,又有個體性;就個人而言,有心理調整的需要,也有壹個人年齡、體質、細胞活力和“更有力量”的原因。“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比其他西方文化強大得多,包容性也更強。它不僅在各種沖擊下保持了自己本體,而且吸收和同化了中國的許多其他文化,如蒙古文化和滿族文化,以及其他外來文化。具有這壹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也產生了無可比擬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我國具有這種特征的傳統文化,對於促進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將是有壹定價值的,也是許多哲人睿智的必然,所以我們將為文章做些事情。註:① ⑤引自馮天瑜《中國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528頁。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3頁。③嚴復《論世界變革的緊迫性》。④武玉《吃人與倫理》。⑤陳獨秀的《東西方基本思想的差異》。⑦李、論陶淵明自然率真的人生態度,《張家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4期,1996。⑧龔自珍《最記李白集》。參考資料:
作者:劉榮林文章來源:劉榮林更新時間:2005年7月27日點擊次數:回答時間:2006-12-10 11:13受訪者求助TA: AIM 10000。19 2010-10-14龍元期刊網賬號誰有龍元期刊網賬號?求壹篇關於現代平面設計中國傳記的文章...3 2009-10-17中國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網絡等沖擊下的現狀。24 2007-12-25關於中國文化的現狀,談談“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7 2010-5-30。
上一篇:魏書生文言文課評價下一篇:中國傳統技藝的全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