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

中國古代文化的先進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在於三個方面:德、善、和。雖然其中也夾雜著糟粕,但從主體來看,可以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道德文化、善文化、和諧文化。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首先,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德國文化。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文化起點高,源頭強調道德。據專家考證,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得”的符號。金文中也有很多關於“德”的記載和各種形式。中華始祖軒轅帝有“修德強軍”之誌。古籍中記載和討論德行的情況相當普遍。《易經》說“壹個成年人與天地、日月、四季、鬼神和諧相處。先天自然,後天也。”《周易》也說:“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在這裏,有形的天、地、君子和無形的道德並列,對道德的理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尚書》中也有很多關於德性的評論。比如“如果天不可信,我寧願做王德言。”王乘說:“神無親戚,德為輔。”他還說,“小米不香,美德香。”“人不容易,但美德難。如果是,那就是不道德,民不聊生,神不享福。神之鳳儀必在德。”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重視道德是周初人的壹種知識,也是後世儒家討論天人合壹的壹個中心命題。著名學者何新提出,貫穿《尚書》的核心歷史觀應該是壹個德字。這是基於歷史上古代政治家對“道德教育會勝過暴力”的理解。他們所謂的美德有兩層含義:壹是美德;第二是道德教育。到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大思想家對德性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和闡述。孔子在《論語》中幾十次提到德,如:“中庸也是德,極尷尬”;“君子德風,小人德草,草上之風必抑”;再比如“如何報恩,直接投訴,以恩報恩”;“嵇不稱之為力,稱之為德”;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鄰”,並對將軍們提出:“德治如北辰,居其所,星拱之。”道家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知壹官之效,行於壹鄉,德與君合,征國之人,其自尊亦如是。”老子在《道德經》寫了五千字,道德被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道和道德成為老子的哲學基礎。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好文化。早在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中,就出現了“善”字。中國古代先賢都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性和人性完善的理念和追求。儒家的荀子雖然傾向於惡,但孔子的原儒性本善,亞聖孟子對人性論有深刻的闡述。在民間有廣泛影響的聖紫晶也繼承了性善論。開頭講“生命之始,性本善”,成為民間草根的主流觀念。性善論與西方宗教關於人有原罪的性惡論有本質區別。孔子提倡德性和善良,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也創造了大量的德性和要求:仁、義、禮、智、信;熱情、善良、尊重、節儉、通融;忠誠、寬恕等。,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德性與善的理論基礎。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是和諧文化。人是社會高等動物,性格不同,利益相關者不同。怎麽相處?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有壹個法寶——“和諧”。孔子和解了。孔子在論述和合精神的價值時,繼承了先賢的“和實、互利”、“互惠”等思想,但又被賦予了新的發揮和升華。孔子在講“和”的時候,首先講的是自己的心與自然的“和”,然後從自己與他人,從小到大,逐步推向人際和諧,家國和諧,人與人和諧,天人和諧。墨子主張不侵犯,兼愛,實際上是和諧。雖然孫子寫的是孫子兵法,但最高的謀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和平也是彌足珍貴的。儒家還提供了壹個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這被國際哲學和倫理學界推薦為黃金律。幾千年來,中國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都是世界第壹。中國沒有侵略占領周邊小國和民族弱小的民族,而是媾和——甚至和親,比如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這是中國古代外交的壹大發明。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是中國和諧理念的固化和物化,也是中國和諧文化的鐵證。明朝數萬鄭和下西洋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秋天卻沒有犯下任何罪行。他只送禮物,播友情。連這鄭大人的名字都改稱“何”。這種歷代長期堅持和踐行“和”文化的現象,在世界列強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 上一篇:中醫內科如何辨證?(A)尋求答案
  • 下一篇: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文史著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