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婚姻是什麽制度?為何古代女人能容忍丈夫納妾?

中國古代婚姻是什麽制度?為何古代女人能容忍丈夫納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確定的,不是壹夫多妻制,而是壹夫壹妻多妾制,這兩種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壹夫多妻制指的壹個男人可以娶多個妻子,他的妻子地位是平等的,而壹夫壹妻多妾制指的是壹個男人只能娶壹個妻子,但是可以納很多妾,妻與妾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身份完全不同,妻的身份是尊貴的,妾的身份是卑微的。

與壹夫壹妻多妾制相配合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之所以制定這樣的制度,是為了解決延續幾千年之久的繼承人之間的殘酷爭鬥,如果男人有幾個妻,每個妻又生了兒子,兒子們之間就會爆發繼承人之爭,這是殘酷的政治爭鬥,而周朝規定了壹夫壹妻多妾和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在秦漢之前的中國歷史是貴族政治,貴族代表了社會的主流,男人娶妻也是如此,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貴族只與貴族通婚,而不會跟其他階層通婚,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乃至炎黃時期,貴族男人都不止壹個妻子,比如華夏始祖黃帝就有四個妻妾,有二十五個兒子。

《禮記 昏義》:天子有壹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壹禦妻。

這是周朝的皇帝後妃制度,規定了天子有壹個正妻(後),三個夫人,九個嬪(後妃等級),27個世婦(後妃等級),81個女禦(禦妻),後的等級最高,其次是夫人,再次是嬪,再次是世婦,最後是禦妻,其中後就是正妻,其他都相當於妾。

上行下效,天子如此,諸侯、卿、大夫、士等貴族也是如此,只不過娶妻的數量都有限制,逐層遞減,以天子最早,士最低,而平民百姓到娶妻納妾的數量就更少了,那麽是什麽導致古代男人可以娶多個妾呢?古代男人在納妾時,他的正妻或者其他的妾為什麽不反對?

第壹個原因:男尊女卑。

自從社會進入父系社會後,男人地位就遠遠高於女人,整個社會所有重要事情的決策權皆取決於男人,上至天子管理國家,下到普通百姓管理家族,男人可以隨意娶妻納妾,但是規定了男人只能娶壹個妻子,可以納很多個妾。

而且娶妻需要明媒正娶和門當戶對,有壹套詳細的流程,比如三茶六禮,壹是納彩,就是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就是測生辰八字;三是納吉,就是占蔔婚姻;四是納征,送聘禮到女方家;五是請期,就是確定結婚日期;六是親迎,就是男方到女方家裏去迎親。

這些流程即使到了現在,也有地方在流行,這就是娶妻的流程,而且耗時耗力,但納妾就不壹樣了,不需要明媒正娶,什麽流程都不需要,可以到市場上花錢買妾,可以把敵方女俘虜直接納妾,可以接受他人贈送的女子為妾,所有的壹切由男主人做主,因為男人的地位高,妻或妾是無法幹預的。

《女誡 夫婦》:夫有再娶之義,婦夫二適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妻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丈夫(男子)有再娶的義務,妻子(女子)卻沒有再嫁的道理,所以說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無法逃離的,所以丈夫也是不能離開的.......所以對待丈夫就如同妻子對待天,與孝子對待父親、忠臣對待君主是壹樣的

這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著名軍事家班超的妹妹班昭寫的《女誡》,就是告誡妻子如何對待自己的丈夫,這還是壹個女人寫的書,在班昭這樣有才華的女史學家寫的文章中,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這基本上是整個社會的***識了。

所以丈夫納妾,其他的妻妾根本管不了,只能順從,即使不滿意,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也只能順從。

第二個原因:傳宗接代。

古人是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的,因為沒有後代就沒有壹切,這裏說的後代就是兒子,女兒沒有繼承權,尤其是貴族,比如諸侯王,如果沒有兒子,其封國就要被收回,比如卿大夫,如果沒有兒子,其采邑就會被收回。

所以當男主人沒有兒子時,他的妻妾都會拼了命幫他納妾,不然封地或者采邑收回,男主人去世後,所有的妻妾及他們的女兒都沒有賴以生存的封地或者采邑,就得喝西北風了,這是利益決定的,還有壹種情況就是封地或者采邑被同宗族其他分支的男子繼承,原來的妻妾就要被趕出家族大門了。

比如武則天的母親是武士彟納的妾,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沒有生下兒子,只生了三個女兒,當武士彟去世後,武則天母女幾天就被他的異母兄長趕出了家門,原本可以繼承壹點父親的財產,但由於沒有兒子,所以沒有繼承權。

在這種迫切的利益主導之下,所以貴族們都是拼了命地生兒子,想要生兒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納妾,畢竟只有壹個妻子的話,生不了多少兒子,而且古代兒子存活率很低,娶的妻妾越多,生兒子的可能性就越高。

比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就曾經對曹丕說過這樣的話,甄氏說:

古時黃帝子孫繁盛,是因為妻妾多的緣故。所以夫君也應該多納賢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

再說了,中國社會壹直就崇尚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觀念,為了有更多的兒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納妾,妻只有壹個,妾有很多個,所以只能納妾了。

  • 上一篇:改造HRBP時妳需要思考的八個問題!
  • 下一篇:互聯網和傳統手機品牌誰更有前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