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大學是指15歲以上的成年人的學習。這就是大學的宗旨,就是恢復光明的德性,成就道德更新的人,達到最完美的境地。
八大目標是: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吳歌是推理事物的真理;知識是獲取知識,包括對人類自然道德的認知;真誠是思想和觀念的真誠,沒有虛假;義是沒有邪念的正念;修身,就是修自己的道德;家庭整潔;治國就是治國;平定天下就是平定天下。其具體順序是:“古欲明顯優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欲至誠者,先知之,而知於案。”(《大學》第十壹章)在這八階中,考慮事、知、誠、廉屬於思想認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身。他說,修身是所有人立足於世界的根本。“從田字到庶人,修養是基礎。”(《大學》第壹章)儒家之所以提出修身之道,是因為它以人為本。他們認為,人是社會的根本,社會上的壹切事情都要先從自己做起,再去推動別人。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他說:“仁者愛人。”人們應該互相關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立而立之,欲達而人之,可得近喻,可謂仁者壹面。”(《論語·永業》)要想立足於社會,也要讓別人立足於社會,妳要接觸社會,也要讓別人接觸社會,自己了解別人。這是實踐仁愛的方法。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相同或相似的,人與人的心是壹樣的,道理是壹樣的。所以,對於政治家、政治家來說,無論做什麽事,都應該從自己做起,帶頭做,然後要求別人。我應該以身作則,作為人們行為的榜樣,發揮思想的教育作用,這樣才會有禁不止。這就是儒家倡導的德治思想。德治並不意味著沒有法律,而是以道德教育為主,法律為輔。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在《大學》中,他們把這種思想稱為“正方之道”。所以,衡量事物是壹個尺度,壹個瞬間,壹把方尺,是指自己衡量別人,用這個道理去理解別人。
“如果妳是邪惡的,就不要使它墮落;何為惡在下,不在此事;惡在前,不在後;什麽是未來的惡,不是過去的惡;右惡,不交左;如果妳是左惡,就不要交給右惡。這叫瞬間之道。”(《大學》第壹章)對於壹個政治家來說,如果他討厭上級的無禮,就不能用這種態度對待下級;如果妳討厭下層階級的某些行為,妳就不能這樣對待上層階級;如果妳討厭前面的人的壹些行為,妳不能強加給後面的人;如果妳討厭後面的人的某些行為,妳就不能用這個來對待前面的人,等等。這才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待別人的方式。這是否意味著無論妳的位置是上升還是下降?前面還是後面?在左邊還是右邊?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人雖然被賦予了善的本性,但是在後天的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各種不正當的想法和欲望,從而導致很多錯誤的或者罪惡的行為。修養就是人要知道這種錯誤思想的根源和行為的危害性,自覺克服,恢復人自身的本性。怎麽克服?提出“真心”,什麽是“真心”?真無邪就是真,沒有虛假。哲學家子思(孔子的孫子)在《中庸》壹書中賦予了“誠”壹個普遍的含義。他相信人們生活的社會,看到的壹切都是真實的,也就是真誠。所謂“無誠則無”(《中庸》第二十五章),無誠則無,所以人要誠。只有真誠,才能明白道理。“自誠,即性;不言自明的真誠,叫做教導;誠則明,明則誠。”(《中庸》第二十壹章)從誠實中得出真理是人的本性,從悟性中得出真理是由於開悟。如果妳誠實,妳就會明白真相。明白了道理,就老實了。誠信的作用是“為所欲為”,即發揮人性,發揮人性,發揮事物的本性。如果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也能參與到贊助天地萬物發展壯大的行列中來,成為與天地並行的三。
“但世誠,以盡其能。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如果妳能善用人性,妳就能善用事物;若能物盡其用,可頌天地之教;若能贊天地之修,則可參天地。”(《中庸》第二十二章)這就是說,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人的本性,通過充分發揮人的本性來治理人,通過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來治理事物,使萬物各得其所。
“誠實”對於客觀事物來說是壹件舒服的事,因為人知道人是有思想的,人要誠實是不容易的。第壹,對人誠實,不說假話,不做虛假的事;第二,對自己誠實,不要欺騙自己;只有不欺騙自己,才能真誠待人;不自欺欺人的話,壹個人的時候壹定要謹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謹慎獨立”。
“所謂真誠,不是自欺,比如惡臭味,比如好好色,這叫謙虛。所以君子必慎獨處。”(《大學》第七章)真誠的思想,不要欺騙自己,好像妳討厭汙穢的惡臭,喜歡美麗的顏色,那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所以壹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處的時候,壹定要謹慎自己的思想。壹個人獨處的時候,總覺得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麽,別人不知道。其實別人看他就好像他看到了自己的肺和肝,把妳的五臟六腑看得壹清二楚。他舉例說,反派在沒人見過的地方做了很多壞事。當他們看到壹個紳士時,他們把不好的東西藏起來,把好的東西展示給別人。但在別人眼裏,他們看到了妳的肺和肝,再怎麽掩飾也沒用。因為“誠在形在外”,妳心中的想法必然會表現出來,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自己的想法是否真誠。如果他有絲毫不好的想法,他應該立即克服它們。不要因為別人不知道而隱瞞他們,欺騙自己。
要做到人心中的真誠,就要考察人在什麽地方沒看過,什麽時候沒聽過。
“所以君子慎獨不見,恐視之而不見,視之而不見,不顯之而無足輕重,所以君子慎獨。”(《中庸》第壹章)有道德的人要真誠。即使人沒看到,也要謹慎恐懼。當人們聽不到的時候,他們應該感到恐慌和害怕。人的思想沒有比在暗處時更明顯的了,也沒有比在潛移默化時更明顯的了。所以,君子慎獨。
這就是“謹慎獨立”的概念,強調人不要自欺欺人。人在面對人的時候還是會有壹些恐懼的,但是在對待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得過且過,明知自己錯了還會原諒自己,所以克服自欺比欺騙別人更難。很多人開始自欺欺人,壹步壹步走入歧途。
儒家的修身理論,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包括道德、文化、知識和技能。道德是需要培養的,知識和技能是需要學習的。其積極意義在於認識到人是社會生活的壹員,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個人的壹切生活行為都必須考慮到社會,把個人和社會作為壹個整體來看待,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符合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從高的角度來說,人要自覺遵守各種社會道德規範,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積極為社會做貢獻;從低的角度來說,人應該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從而樹立壹種人生理念,“達則兼濟天下”,在事業突出的時候服務社會;“窮則可以獨善其身”(《孟子》)。當妳身處困境的時候,妳可以潔身自好,保持獨立的性格,而不隨波逐流。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是誠信問題。人應該對別人誠實嗎?就是誠實信用,不欺詐,說到做到。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承認這是壹個人際交往的* * *原則,但是相當壹部分人在對自己有利或者不得不遵守這個原則的時候遵守這個原則,也就是說,不容易部分地、完全地、自覺地遵守這個原則。有些人要求別人對自己誠實,自己卻在有意無意欺騙別人的時候,總認為設計精妙,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如此壹來,他們在被曝光後將會付出沈重的代價。所以,做人要誠實,首先妳要對自己誠實,對自己誠實,自然也要對別人誠實。所以,人對自己對別人是否真誠,是人立足於世間的壹大原則。
還有,人有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妳有勇氣承認自己做錯了嗎?自省,知道了就改。在正義與利己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擺脫自私,堅持正義?妳是否被金錢利益的誘惑所誘惑?在可取與不可取之間,我們能不能廉潔自律,不取?面對黑惡勢力的危害,妳敢打敢拼,不怕犧牲嗎?等壹下。有道德修養的人和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差別很大。壹個有道德修養的男人,在精神上築起了堅實的道德防線,能夠應對各種艱難險阻;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可能在壹些困難面前退縮,被欺騙,隨波逐流,甚至在壹些眼前利益的誘惑下導致身敗名裂。
現在我們強調法治,但不代表不要道德。道德和法律有不同的功能。法律是人類行為的底線,具有強制性。違反它將受到懲罰。而道德則是壹種需要人們自覺遵守的社會行為。可以起到法律無法起到的作用。法律只是禁止人作惡,而道德勸人向善是為了防患於未然。這是壹個永久的治療方法。因此,壹個好的社會必須既是法治社會,也是道德社會。對於個人來說,做壹個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獲得思想自由的人,因為他自覺遵守社會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完全是出於他的自覺理解,而不是別人的強迫。社會越發展,人的認知能力越深刻,人的自由就越大。所以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過程中,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