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場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 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於高檔產品。由於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壹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產業轉移所導致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
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4.中美貿易逆差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來自貨物貿易。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是世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提供的服務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
5.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壹步減少。
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6.統計方式的不同誇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壹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擴展資料:
貿易逆差利弊
轉變觀念:從順差到平衡
必須轉變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應該努力追求外貿平衡。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壹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據統計,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後,我國再沒出現過年度貿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後,我國沒出現過月度貿易逆差。其實,壹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長期出超未必有利於我國
我國是壹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
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
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壹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適當入超未必有弊於我國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
第壹,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
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壹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
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
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