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藥用藥小知識

中藥用藥小知識

1.內服中藥時的用藥常識有哪些

壹、解表藥亦稱發汗藥

系指凡通過發汗解表令人體出汗,以至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的藥物,稱之為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生姜、薄荷、紫蘇、桑葉等。

1.服用該類藥後,當立即臥床休息,根據季節如天氣冷者蓋厚棉被,熱天蓋毛巾被,或添加衣服,或用熱水袋保溫,目的是幫助出汗。夏季要註意空氣流通,以防室內悶熱,但應避免穿堂風;冬季服熱粥,或蔥白、姜湯或紅糖水等。凡發汗,只宜遍體微汗,不可大汗,以免損耗陽氣和津液,若以發汗達消腫者,只可適當多汗,此“汗為心之液”之故,尤其是溫熱毒邪受侵,汗過最易耗傷津液,應掌握分寸。對年老體弱者應慎用。嚴防汗過發生虛脫、厥逆等癥。

2.若汗出不止,可用煆龍骨、煆牡蠣粉、生黃芪粉各9克,粳米粉30克,***混合過篩,均勻後用布包,撲之,汗後應用幹毛巾擦幹,更換汗衣,但應嚴防當風受涼。

3.服藥後應認真觀察有無汗出,出多少,汗液性質以及面色、體溫、脈象的變化。

二、瀉下藥

系指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使排便的藥物稱瀉下藥。根據其作用與適應證的不同,可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三類。攻下藥如大黃、芒硝、番瀉葉等;潤下藥如大麻仁、郁李仁等;峻下逐水藥如甘遂、大戟、芫花及巴豆等。其中攻下逐水藥和峻下逐水藥瀉下作用峻猛,尤以後者為甚,潤下藥能潤滑腸道,作用緩和。

1.服峻下逐水藥後,可能出現劇烈腹痛、腹瀉或惡心嘔吐等毒性反應。服藥後患者應臥床休息。如患者精神緊張甚至恐懼不願意接受治療時,要認真做好解釋說服工作,以解除思想恐懼引起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2.服藥後若腹痛劇烈,泄瀉不止,或腹瀉不多,但頻繁嘔吐,大汗淋漓,心慌氣短,面色蒼白,應及時到附近醫院向醫生說明,以便進行恰當有效的處理。

3.此類藥易傷胃氣,奏效即止,慎勿過劑。

三、湧吐藥亦稱催吐藥

系指凡以促進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而謂之湧吐藥,如瓜蒂、藜蘆、常山等。

1.此類藥作用強烈,大都具有毒性,副反應較大。在使用時,當註意用量,壹般可采用小量漸增的方法。

2.服藥前,用寬布條或長毛巾緊束脘腹,服藥後10~20秒鐘不吐時,可用潔凈的鵝毛或手指輕輕觸及咽喉部或多飲熱開水以助藥力,吐後松解皮帶。若昏眩或嘔吐不止,應及時予以解救。張子和指出解救方法道:“吐至昏眩,慎勿驚疑,……如發頭眩,可飲冰立解,如無冰時,新汲水亦可。”又說:“如藜蘆吐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以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

3.嘔吐以祛除病邪和積滯為度,切勿過量,以免過度耗津傷氣。心臟病、失血癥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體質虛弱、老人、小兒、婦女胎前產後,以及素患頭眩、心悸、勞嗽喘咳等證,均當忌用。若非用不可,務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觀察下進行,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4.吐後當休息,不宜馬上進食,尤其油膩、煎炸、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俟腸胃功能恢復,再飲流質或易消化的食物,以養胃氣。

四、驅蟲藥

系指凡以驅除或殺滅寄生蟲為其主要作用的藥物,謂之驅蟲藥,如使君子、苦楝皮、檳榔、雷丸、蕪荑等。主要用於腸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絳蟲病、鉤蟲病等。

1.此類藥宜空腹時服,使藥力較易作用於蟲體,以收驅蟲之效。

2.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物,如桃、李、香瓜,或豬、牛、羊肉等,以免影響藥效。

3.此類部分藥物具有相當大的毒性,應用時必須註意劑量,以免損傷正氣,而劑量不足時又達不到驅蟲目的,因此小兒用藥時應根據其體重、年齡而遣藥;在發熱或腹痛較劇時,暫時不宜使用。孕婦、老弱患者均應慎用。

4.此類藥損傷脾胃,故服後應註意調理脾胃,可服人參健脾丸,若有食積者,可服保和丸之類消導。飲食宜淡而又富有營養,進餐應少量多次,飲食宜溫熱,尤其是小兒,不可吃冷飯,以免再次損壞脾胃。

2.用藥安全知識200字

用藥藥品安全知識 1、怎樣用藥才適當? (1)適當的藥物。

根據身體狀況,選擇最為適當的藥物。 (2)適當的劑量。

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服藥。 (3)適當的時間。

有的藥物需要飯前服用,有的需要飯後服用,有的要在兩餐之間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隨意服用,就會影響效果或對胃造成 *** 。

(4)適當的途徑。患者適合用口服的藥物,就盡量不要采用靜脈給藥。

現在提倡壹種序貫療法,即輸液控制癥狀之後,改換口服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5)適當的病人。

同樣壹種病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由於個體間的差異,即使使用同壹種藥物,也要進行全面權衡,壹個治療方案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人。 (6)適當的療程。

延長給藥時間,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細菌耐藥性、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的現象,而癥狀壹得到控制就停藥,往往又不能徹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適當的治療目標。病人往往希望藥到病除,徹底根治,或者不切實際要求使用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

醫患雙方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正確、客觀的態度,達成***識。 2、“五先五後”的用藥原則 (1)先用食療後用藥。

例如喝姜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性感冒,便秘可食菠菜粥。食療後不見好轉,可考慮用理療、 *** 、針灸等方法,最後再用藥治療。

(2)先用中藥後用西藥。中藥多屬於天然藥物,其毒性及副作用壹般比西藥要小的多,除非是使用西藥確有特效。

壹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服中藥。 (3)先以外用後用內服。

為減少藥物對肌體的毒害,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比如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外敷外用藥解毒、消腫,最好不用內服消炎藥。 (4)先用內服後用註射。

有些老年人壹有病就想註射針劑,以為用註射來得快,其實不然。藥劑通過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後進入心臟,直接危機血管壁和心臟。

因此,能用內服藥使疾病緩解的,就不必用註射劑。 (5)先用成藥後用新藥。

近年來,新藥不斷湧現,壹般說來他們在某壹方面有獨特的療效,但由於應用時間短,其缺點和毒副作用,尤其是遠期副作用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中西成藥,確實需要使用新藥時,也要慎重,特別是對進口藥物尤其要慎重。

3.中藥配伍的常識是什麽

中藥是有毒性的,只是不同的藥物毒性大小不壹樣,而且在藥用的劑量範圍內是安全的,超過藥用安全範圍可能就會引起毒副作用了,在治療中也常配伍使用,下面是中藥配伍的常識。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序例雲:“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其中首先談到“單行”。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

病情比較單純,選用壹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清金散單用壹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現代單用鶴草芽驅除絳蟲,以及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等。它符合簡便兼驗的要求,便於使用和推廣。但若病情較重,或病情比較復雜,單味藥力量有限,且難全面兼顧治療要求;有的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單味應用難以避免不良反應,因此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系問題。前人總結的“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余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現分述如下:

壹相須

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二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壹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壹種藥為主,加壹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腹痛裏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

三相畏

即壹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壹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四相殺

即壹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壹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壹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五相惡

即兩藥合用,壹種藥物能使另壹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相惡,只是兩藥的某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並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相惡。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但生姜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並喜嘔之證,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並不壹定相惡。

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如用人參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虛無實之證,而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參補氣效果降低。但對脾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參益氣,則不利於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編》說:“人參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惡配伍原則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壹面。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麽歷代本草文獻中所列相惡藥物達百種以上,而臨床醫家並不將相惡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對待。

六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幹藥物(見“用藥禁忌”)。

上述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註意;③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④壹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壹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壹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4.求壹篇關於中藥常識的文章

中藥的應用歷史源遠流長,至今長盛不衰,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在中國人民的醫療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藥理論及實踐經驗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它不僅是中國醫藥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大多來源於天然藥,毒副作用小,且壹味藥物多種成分,廣泛治療多種疾病。

中藥又多采取復方的形式應用,通過合理的配伍組方,既可適應復雜病情,又能提高藥效,降低毒副作用。 1、中藥方劑中的君臣佐使是怎麽回事? 中藥方劑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壹種形式,是根據單味中藥在方劑中的作用而確認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劑中常常是壹味起主導治療作用的中藥。

如四君子湯是用以治療脾胃氣虛而引起的飲食減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長,腹脹、面色蒼白或萎黃,語言低弱細微,四肢軟弱無力,脈細或沈細等癥的,其方劑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中藥組成,而人參具有良好的補氣、健脾、助陽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蒼白、四肢無力、脈細等諸多證候皆是因脾胃氣虛所引起,因此補益脾氣則是治療脾胃氣虛的重要原則。人參在四子湯中起君的作用。

白術也是健脾良藥具有良好的溫脾補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參而且補氣力弱,是壹味臣藥,佐藥則指茯苓,茯苓具有滲濕利尿作用,同時能健脾安神,中醫認為脾喜燥怕濕而茯苓能滲濕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則健脾作用更強。甘草是四君子湯中的使藥,能協君藥人參、臣藥白術、佐藥茯苓的治療作用,同時還可將諸藥引導到所需治療的臟腑和經絡,這樣使治療作用更有針對性。

也有些方劑中,如六壹散、白虎湯等,不壹定按君佐使的原則進行配伍,但其總的原則也是主藥和輔藥的關系;具體藥方如何配伍,應由醫生根據病情辨證而定。 2、什麽是中藥的四氣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疾病有熱證和寒證之分,壹般說來,能治熱證的藥物大多屬於寒性或涼性藥,如寒性的黃連、黃柏、大黃能清熱、降火、解毒。能夠治療寒證的大多屬溫性或熱性藥,如熱性的附子、幹姜、小茴香能暖中散寒。

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涼藥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常用於陽證、熱證疾病的治療。

溫熱藥多具有溫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於陰證、寒證的治療。有些平性藥物只是藥性比較緩和,但也具有偏寒或偏熱之性,因此也屬於四氣之內,如某些補藥、理氣藥、利尿藥等。

五味是指藥物的辛、甘、酸、苦、鹹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而其味相同的中藥,作用也有***同之處,如辛味藥能發散、能行氣血,適用於表證和氣滯血瘀等證;苦味藥能瀉能燥,適用於熱證和濕證;酸味能收斂,適用於盜汗、遺精、久瀉等;鹹能軟堅,適用於便秘、腫塊、瘰癘等癥;甘即甜味,能補能緩,適用於虛弱或和緩,拘緊疼痛等癥;但兩者必須綜合運用。

如同樣是寒性藥的黃連和浮萍,由於黃連味苦、浮萍味辛,因此,黃連能降火,浮萍卻能疏散風熱。同樣是甘味的黃芪和蘆根,溫性的黃芪能補氣、寒性的蘆根卻能清熱除煩。

3、中藥十八反十九畏 用藥禁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配伍禁忌: 中藥“配伍”壹節中曾原則地提到,在復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合用。《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系為“相惡”和“相反”。

據《蜀本草》統計,《本經》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壹致。

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並編成歌訣,現將歌訣內容列舉於下。 (1)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2)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藥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系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

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壹節中所談的“七情”之壹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壹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

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

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壹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采取慎重。

5.怎麽吃藥最有效 服藥的小常識

1.服藥跟飯點很多人簡單地把“飯前”理解成“吃正餐以前”,零食、水果等都不算。

其實,但凡肚子裏有了食物,就算是“飯後”了。是由於食物會影響藥物吸收。

註明飯後或餐時服用,多是因為此類藥物對消化道有 *** ,食物或可減輕這種不適,或其中含有的脂類物質能促進藥物吸收。壹般飯前指的是在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空腹指的是進餐2—4小時後。

服藥頻率多為壹天壹次至壹天三次,老百姓常把“壹日三次”簡單地等同於跟著三頓飯走。其實,壹天服藥幾次,多長時間服壹次,是藥學家根據24小時內血液中藥物濃度的變化規律制訂出來的。

徐燕俠指出,如果服藥為“壹日三次”,應每隔8小時服壹次;若壹日兩次,應每隔12小時服壹次。考慮到多數人的作息習慣,壹日三次可以安排在早上7點,下午2點—3點,晚上10點;壹日兩次則應該安排在早上7點和晚上7點。

6.日常生活中安全用藥常識有哪些

1. 家裏應準備藥品:

①常見病用藥:如傷風感冒、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病常用藥;拉稀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常用藥;其他如魚肝油、鈣片、五官科及皮膚科病外用藥等。

②常用的藥:治療各系統病的藥種類很多,家裏應備的只能是常用的。作用相似的藥物很多,挑選壹部分備用即可。

③安全的藥:兒童用藥要求較嚴,使用不當極容易發生不良後果。備用的藥應該是副作用少、毒性反應小、使用方法簡便的藥品。

④使用方便:家裏常備藥主要以口服藥、外用藥為主。註射藥盡量少用,因使用不當,掌握不好,容易發生過敏、中毒而造成不良後果。

⑤便於存放的藥:家庭常備藥存放的時間壹般較長。這就需要存放的藥量少些,特別是容易變質失效的藥更應少備些。具體地說,應以藥片為主,水劑為輔。要選擇些包裝比較好的藥物存放。

⑥易於掌握的藥:各種藥都各有用量、用法、適應癥和副作用,復雜的家長難以掌握。因此,應備用的藥要少而精,種類少些,易於記住,便於使用,可少出差錯。

2. 服感冒藥不宜吃甜食:醫學實驗證明,如果在空腹狀況下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時,壹般只需要20分鐘左右,血液裏的藥物濃度就可以達到最高。而當患者胃裏有糖類食物時,感冒類藥物的吸收則會推遲2小時,影響其發揮作用。甜食進食過多,也會使大量糖分進入血液,從而導致患者食欲更差。此外,甜食中的糖分進入人體後,還可促進皮質醇分泌,皮質醇對免疫系統有抑制作用,會使得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大幅降低,所以切記在感冒時不要服用甜食和甜飲料。

3. 服抗生素不宜喝果汁、牛奶:中國人幾乎大病小病都要吃點抗生素才安心。無論服用抗生素的做法對不對,都要記得在服用抗生素前後2小時內不要飲用果汁或牛奶。這是因為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可以加速抗生素的溶解,會降低抗生素的藥效,還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間產物,增加毒副作用;而牛奶則會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藥效無法充分發揮,也就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4. 服止瀉藥不宜喝牛奶:腹瀉期間,我們的食欲也常常會隨之下降,為了補充丟失的營養,我們常常會飲用營養價值比較高的牛奶來代替食物,但妳不知道的是,牛奶不僅降低止瀉藥藥效,牛奶中的乳糖成分還容易加重腹瀉癥狀。因此,拉肚子期間千萬不能飲用牛奶。

5. 服布洛芬不宜喝咖啡、可樂:布洛芬就是我們常說的芬必得,它具有抗炎、鎮痛、解熱作用。頭痛、關節痛、牙痛、感冒發熱它都能起到壹定的治療作用。但是,由於布洛芬本身對胃黏膜有較大 *** 性,為了避免疼痛加重,我們要盡量避免飲用如咖啡、可樂中等會 *** 胃酸分泌的飲品,以免加劇布洛芬對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誘發胃出血、胃穿孔。

6. 服降壓藥不宜吃柚子:醫生建議,在服用降壓藥期間,最好不要食用柚子或者飲用柚汁。如果非要食用應該在食用柚子後的12小時後再服用相應的降壓藥。這是因為柚子中含有壹種化學物質叫呋喃香豆素,它能夠影響肝臟的壹種酶的功能,使這種酶對藥物的代謝作用大大減低,導致體內血藥濃度增加。同時,柚子中的柚皮素又會加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5643662快腸道對藥物的吸收。藥物吸收的過快,代謝的過慢會導致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降壓藥與柚子同服,患者會出現藥物過量的壹些反應,包括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嚴重的甚至出現休克。

7. 服利尿劑不宜吃香蕉、橘子:利尿劑是臨床上常用的藥物,但大家需要註意,服用利尿劑期間,鉀會在血液中滯留。而香蕉、橘子等水果,本身含鉀較高,患者服用後,體內鉀蓄積過多,容易誘發心臟、血壓方面的並發癥。

7.醫藥小常識

醫藥小知識 阿司匹林與酒沖突。酒在體內先被氧化成乙醛,然後成為乙酸,而阿司匹林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體內乙醛蓄積,加重發熱和全身疼痛等癥狀,還容易引起肝損傷。 黃連素與茶沖突。茶水含有約10%的鞣質,在體內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會沈澱黃連素中的生物堿,降低其藥效。因此,服用黃連素前後2小時內不能飲茶。

布洛芬與咖啡、可樂沖突。布洛芬(芬必得)對胃黏膜有 *** ,咖 啡中的咖啡因和可樂中的古柯堿則會 *** 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對胃黏膜的副作用,甚至誘發胃出血、胃穿孔。 抗生素與牛奶、果汁沖突。服用抗生素前後2小時不要飲用牛奶 或果汁,因為牛奶會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藥效無法充分發揮;而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富含的果酸會加速抗生素溶解,不僅降低藥效,還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鈣片與菠菜沖突。菠菜含有大量草酸鉀,進入體內後電解的草酸根離子會沈澱鈣離子,妨礙人體吸收鈣,還容易生成草酸鈣結石。服鈣片前後2小時內不要進食菠菜,或將菠菜先煮壹下再食用。

抗過敏藥與奶酪、肉制品沖突。服用抗過敏藥期間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因為組氨酸在體內會轉化為組織胺,而抗過敏藥抑制組織胺分解,造成組織胺蓄積,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不適癥狀。

止瀉藥與牛奶沖突。服止瀉藥不能飲用牛奶,因為牛奶不僅降低止瀉藥的藥效,其含有的乳糖還容易加重腹瀉。

利尿劑與香蕉、橘子沖突。服利尿劑期間,鉀會在血液中滯留,如果食用富含鉀的香蕉、橘子,體內鉀蓄積過量,易誘發心臟、血壓方面的並發癥。

維生素C與蝦沖突。服用維生素C前後2小時內不能吃蝦,因為蝦中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使其失去藥效。蝦中的五價砷易與維生素C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毒性的“三價砷”。

降壓藥與西柚汁沖突。服降壓藥時不能飲用西柚汁,因為西柚汁的柚皮素會影響肝臟某種酶的功能,而這種酶和降壓藥的代謝有關,容易造成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

  • 上一篇:中班科學紙教案及反思
  • 下一篇:為什麽孔子說禮儀做好了,尤其是祭祀的儀式,國家就治理好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