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孩子為什麽要學美術?

孩子為什麽要學美術?

總有這樣壹種印象:

藝術就是創造。沒有邏輯。培訓班的種類很多,但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卻很少。事實上,當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學習和探索時,科學和藝術的混合遠勝於單壹的科學或藝術教學。只在書與書之間“荒野求生”的孩子

作為壹名宇航員、舞蹈家、醫生和藝術收藏家,梅·傑米森呼籲,如果我們想面對快速變化的未來,就應該進行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教育。

點擊這裏觀看中文字幕的Mae Jemison在TED的演講視頻。

但是在自然探索中如何將科學和藝術融合在壹起呢?在說怎麽做之前,先說壹下家長心中的兩個誤區:1美術太怪力的迷茫,誤導孩子。許多家長認為,藝術的奇思妙想不僅占用了孩子的學習時間,還會讓他們相信壹些怪力的困惑。偶爾玩玩藝術創作還行,但是深入研究藝術肯定不行。《愛麗絲夢遊仙境》給出了幾個反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卡羅爾,寫了《擾動中的怪力》,是壹位優秀的數學家。愛麗絲在仙境中遇到的許多奇怪的事情反映了醫學和數學問題。《神秘博士》這部經久不衰的英國兒童科幻劇,總是在壹些科學幻想中告誡人們,宇宙中有各種各樣的奇跡,相信各種各樣的神秘事物是很有趣的。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在科學方面也很有造詣。他首先提出了心臟瓣膜的假說,他也做過很多復雜的機械設計。

可見科學和藝術並不沖突,反而給彼此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深度。

萬物皆有靈論。

2科學知識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經常聽到媽媽們感嘆,學習這些知識真好,但是孩子的想象力沒有了。如果孩子知道太陽是壹個不斷氫聚變的火球,孩子還會想象太陽裏住著三只腳嗎?父母很容易有這樣的擔心。但是妳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多。為什麽太陽裏有這麽多氫?如果有太陽風,我們能做太陽帆嗎?這些好奇給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藝術在科學解釋世界的同時,賦予了世界未知部分的可能性。孩子們想問的問題越多,他們的創作就會越獨特,因為科學為他們打開了更廣闊的世界。

與花朵和太陽相比,他們可以通過科學想象遙遠星系或下方的微型螞蟻社會。

擴展妳在宇宙中的想象力

孩子探索自然時,藝術和科學如何結合?1讓孩子接觸自然。很多家長在中國的自然探索無疑和逛公園是壹樣的。孩子僅限於觀看,畫壹些花鳥樹木,知道壹些植物名稱。但國外很多自然探索都是指在雨天學會生火(童子軍必備技能),讓孩子適當感受大自然的刺激。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品嘗苦澀的泥土,觸摸黏黏的青蛙。這些遊戲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讓科學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孩子要想到處摘野果,首先要學會分辨當地的植物。如果壹個孩子想要生火,他必須能夠理解火的原理。孩子摸青蛙身上的黏液,會問青蛙為什麽會分泌黏液(答案是保持身體濕潤)。有的家長會問,這跟藝術有什麽關系?很多時候,為了記住植物的名字,孩子會本能地學會在紙上畫植物。這種本能的藝術創造,比在昂貴的培訓班裏熱愛要有效得多。而這些真實的臨場感受也加強了孩子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力。他們在畫青蛙的時候,會努力表現出記憶中青蛙黏黏的觸感。這是普通美術教學做不到的。很多課堂上的空話,比如“表達妳的感受”,在自然課本上很容易實現。

讓孩子學習藝術,自覺接受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完善知識結構。藝術教育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腦協調能力。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美感。藝術教育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藝術有無窮的魅力,它陶冶孩子的人格,讓孩子在感受、體驗、表達的過程中,建立自信,開發潛能,感受快樂。

以前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無法接受學習藝術,現在家長願意為孩子創造條件,培養孩子學習藝術。

當然,家長要觀察孩子適合學什麽再做決定。不要人雲亦雲,看到別的孩子在學什麽,就為孩子規劃未來。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接受最適合自己的藝術教育。

有必要從小給孩子提供藝術訓練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家長千萬不要像電視劇裏那些家長壹樣,把孩子的藝術素養變成進入上層建築的通行證。這樣孩子的素質到最後也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還可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走向不歸路——就像劇中那些女孩壹樣。

現在的孩子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培養興趣愛好。除了加強自己的學術知識,他們要麽參加體育訓練,要麽參加藝術訓練。由此可見藝術培訓在當今社會有多麽重要。

既然高考是以文化知識為主,為什麽家長壹定要對孩子進行藝術訓練?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逐漸追求藝術了。

第壹,藝術教育是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藝術教育可以滿足孩子的審美感受。

第三,有助於孩子從小形成健全的人格。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間萬物,推動了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藝術熏陶更重要的壹點是,它有助於加強道德教育,用美來補充道德。

藝術教育的特點是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引起人們的興趣,觸動人們的感情,使人們受到愉快的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幫助孩子學習是非善惡美醜。

所以,藝術教育從來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本身,更是孩子壹生的滋養。而且,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更多的藝術家,而是在精神上豐富和滋養孩子。

我認為孩子學藝術主要有兩個原因:

1.學習藝術可以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首先,為什麽孩子壹定要學壹門藝術,因為無論學什麽藝術都需要堅持,而堅持這件事比學藝術本身更重要!堅持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很難。我們讓孩子學習壹種樂器,是希望他們在享受美妙旋律的同時,能夠靜下心來,更專註、更嚴謹地對待壹件事。不斷的努力和堅持,養成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性格,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好。

2.幫助孩子找到表達情緒的窗口。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學藝術成為舞蹈家、藝術家和音樂家...通過藝術,孩子可以找到宣泄情緒的渠道,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通過藝術來緩解情緒,他們能更快樂嗎?

所以讓孩子學美術的這些好處,可以讓孩子受益壹生,值得他們去嘗試和堅持。學習過程漫長而艱難,最後的收獲絕不會讓妳失望。

前段時間剛寫了壹篇文章《我為什麽讓孩子學美術?我想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全文如下(有點長,可以跳過不看):

有壹天,壹個媽媽在群裏問:妳們有喜歡印象派作品的嗎?為什麽我看起來這麽漂亮?太喜歡了,說不出原因。

很多人說喜歡,有人說看不懂但很美,有人說最喜歡國畫的韻,有人說我覺得每壹幅畫都很美。

繪畫是我們最常見的藝術類型,有些人甚至把藝術等同於繪畫。古今中外,很多畫讓我們看到了美,甚至體驗到了震撼。繪畫與人類壹起誕生,壹起進化到現在,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產品。我們在這種藝術中經歷震驚並不奇怪

對美的追求也融入了人的血液,是與生俱來的。

藝術是很多人體驗美的源泉。我們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美,但我們會通過藝術呈現生活來發現美,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跳出平凡的生活,體驗生活的美好意義。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非常喜歡畫畫。我覺得中國畫太美了,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沒有人告訴我繪畫常識,沒有人指導我學習繪畫,沒有人告訴我如何欣賞繪畫。壹切都是壹種原始的生命傾向,來自壹顆赤子之心的熱愛和欣賞。後來美術課成了我最喜歡的課,沒有之壹。後來我有了自己安排假期生活的能力,就報了壹個課外美術班,在那裏學畫畫,寫書法。那種靠自己的愛好安排漫長暑假的時光,成了我人生中美好的回憶。它比我在學校的任何壹個班級都讓我開心,因為我在那裏看到了很多美麗,優雅的水墨,精致的繪畫。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這種對美的追求,只要我們不破壞他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知。每個孩子都喜歡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

讓孩子跟著自然的美感去學習去探索,他壹定會有百分之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有專家建議,孩子不要過早學習繪畫,因為技巧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審美和興趣。我很贊同這個觀點。

我們讓孩子學習繪畫,是為了讓孩子看到這門藝術的美,認識和進入繪畫的世界,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和興趣,認識和享受繪畫的美,不是為了讓他成為畫家,不是為了讓他多掌握壹項技能,不是為了讓他獲獎,也不是為了讓別人學習。不跟隨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目的,最後都會落空。

藝術形式多樣,門類繁雜,當然不僅僅是繪畫。

音樂是另壹種常見的藝術形式。也是壹種刻入人類基因的藝術,讓人類感受到。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就能感知音樂的節奏。

如果壹個人從未感受過音樂,他可能會成長為壹種特殊的人。

我們讓孩子學習各種樂器,唱歌,唱戲,就是為了順應他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讓他們更好地感受世界的律動,感受大自然動人的旋律,感受人類心靈的悸動,感受浩瀚宇宙和人類自身的美好。它與我們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關,是重要的精神食糧,不可或缺。

在網上看到壹個視頻。中國第壹代鋼琴家,87歲的吳壹立老師,演奏的是梁祝。當她顫抖著走上臺時,她演奏了流暢的音樂。那壹刻,她覺得世界安靜了。

這就是音樂藝術的力量。

有人說音樂有治愈的力量,我深表贊同。我經常不敢聽音樂,因為它對我來說太治愈了。它常常讓我感到震驚,激起深深的情感,突然釋放對現實的不滿。每次聽音樂,心裏都充斥著時空、人生、歲月等等不著邊際的字眼,會讓人落淚。我對音樂壹無所知,甚至不會欣賞,但我知道它的美,它直達人心。

同樣,我們學習音樂是因為它的美,滋養了我們平淡的生活。我們不想成名成家,不想多壹技之長。畢竟這個世界上的音樂人、歌手、明星不在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大眾。我們就像詩經裏縱橫長江的普通男女。我們在閑暇和戀愛的時候,用節奏表達自己的感情就夠了。而當我們學會了它,我們的節奏會更優美,我們的感情也能更好地表達和表達。

我曾聽壹位帶著孩子學琴的媽媽說過:“學琴帶來的最神奇的變化在於內心——如果美屬於內心的話。以前聽古典音樂會犯困,現在有時候覺得流行音樂太單薄,只有古典音樂才夠厚重。它的美麗所帶來的喜悅無以言表。”

這就是學音樂的意義!

文藝也是我們常見的藝術,比如我們經常看的小說、散文、詩歌,甚至妳最熟悉的心靈雞湯,都是文藝作品。但這種藝術往往被視為無用之學,因為看不到它的實際用途,只是為了好玩。

我在研究這種無用的藝術。

對我很有用!

我研究它,並以此為生。我學會了它,它成了我生活的底色,給我帶來了光明、溫暖和快樂,足以抵禦這個冰冷躁動的世界。它甚至賦予了我與這個庸俗的世界保持距離的能力,讓我更加清醒,活出自己的本性。

很多名人都定義過這門藝術的意義,各有千秋,但無壹例外都是贊美。可見這種無用的學習還是被廣泛使用的。

有壹天,我讀到這樣壹句話:文學是天上的星光,照亮妳我的每壹刻。

突然覺得: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意義了!

文學是天空中的星光,照亮妳我的每壹刻。我默讀了好幾遍。

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堪比天與地。在我們的壹生中,我們吸收精華,使我們成為高級動物。沒有藝術,即使我們生而為人,也會被取消世界資格。

藝術形式多種多樣,都表達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對世界的熱愛和敬仰。

讓孩子學習藝術,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廣闊的世界,更豐富的情感,更高的審美情趣,更好的感知世界。

但是,無論我們讓孩子學習什麽藝術,第壹目的都是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美,讓更多的知識幫助他有享受藝術之美的自由,懂得用美感去觸摸這個世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藝術包含書法、美術、音樂、舞蹈、曲藝、文學等豐富的內容。讓孩子從小學習相關知識,培養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陶冶情操。

學習音樂、美術、吟誦文學經典等。,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壹切美好的事物,能激發他們以音樂、美術或文學的形式去發現美、認識美、記錄美,從小培養美好的情操。

第二,培養孩子堅強自律的人格。

舞蹈藝術對動作和形式有嚴格的要求,每壹個動作都要求完美。有時候對於壹個動作,練習者需要反復練習幾十次或者幾百次才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妳可以培養孩子堅韌堅強的性格。對體形的嚴格要求使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飲食,培養自律。

第三,培養孩子自信從容的性格。

比如書法的學習,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寫字的人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練字,可以培養他們踏實、從容的性格。舞蹈和民間藝術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肢體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公共場合更加自信和從容。

雖然孩子學美術大有裨益,但要根據孩子的先天條件和興趣愛好客觀決定。他們切不可因為焦慮和攀比而盲目跟風,做出錯誤的選擇來耽誤孩子,得不償失。

想沾點光環,讓別人羨慕妳。

書法是國寶。千百年來,無數先賢不斷推出新的藝術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結晶。孩子學習書法對未來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很好的影響,孩子未來在任何行業同等條件下都會比別人強。.......

1.學習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毅力、註意力和想象力,提高智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

2.能夠終身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

3.學習藝術可以提高孩子自我封閉的性格,完善人格,培養氣質。可以通過藝術表達自己的特殊感受,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4.通過學習和玩藝術可以提高孩子的氣質和生活質量,讓孩子更好的控制和規範自己的行為。

5.藝術可以調節情緒,讓孩子放松,從而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接受度。通過學習美術,妳的孩子也可以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因為不思考是學不到美術的)。

1.發展想象力

學習美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培養孩子大膽的思維。

2.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藝術本身就是壹種遊戲。在藝術的影響下,孩子用藝術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平衡。

提高記憶力

孩子們學習藝術,比如繪畫和彈鋼琴。他們學到的不是虛無,而是壹種對現實的記憶恢復。孩子在感受到外物時會把儲存在腦海中的記憶翻出來,然後用壹種“不成熟”和“幼稚”的方式抽象地表達出來。

4.培養審美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較弱,審美標準還比較模糊,而藝術環境帶來的審美卻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審美能力。

我從幾個方面來解釋壹下問題:

01

小孩子學點美術總是很難的。

任何壹個已經為人父母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壹個孩子剛開始學琴的時候,感覺很新鮮,摸著琴就像收到了壹個新玩具,不舍得放下。當新鮮感過去,只剩下無聊的辛苦,他就不開心了。他開始哭,開始耍賴,怪父母哄他。

壹般來說,這種情況父母有必要堅持,鼓勵孩子堅持。畢竟,不努力是學不到任何知識或藝術技巧的。

但是,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能直言不諱,需要把道理給孩子講透。我覺得很多家長講不好這個道理是因為不懂,所以自然講不好。

難怪藝術、審美之類的詞比較高大上,難免空泛空靈,孩子聽不進去,家長自己也有負罪感。但如果妳說藝術能讓人快樂,孩子們很可能會願意聽。但是,藝術的實踐是很苦很枯燥的。怎麽會和幸福有關系呢?

這就涉及到美學的基礎知識和壹系列重要問題。

舉個例子,

什麽是美?

什麽是審美?

什麽是藝術?

就我而言,不會太深奧,讓人望而生畏,但會讓孩子覺得遙不可及。在我看來,所謂的“美”就是那種能讓妳保持快樂的東西。而藝術是美的對象和載體。

康德說,美是壹種快感。當妳欣賞某樣東西,感到快樂的時候,它就是美的,這個過程就叫審美。

當妳在街上遇到壹個漂亮的女孩,如果妳還沒有看夠,妳會忍不住回頭看。這叫“回頭”。

壹個審美對象,“回頭率”越高,就越美。壹幅畫越看越開心,越看越美,藝術價值越高。

所以,藝術和美學,其實並不神秘和深奧。它們是能讓妳快樂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害怕,而是勇敢的擁抱他們。

02

康德把人類的快樂分為三類:感官快樂、道德快樂和審美快樂。

妳喜歡吃火鍋,麻辣辣的讓妳滿嘴香,這是感官上的享受;

妳做了壹件好事,內心有壹種崇高的快感,這是道德上的快感;

這兩種快感與審美快感的區別在於,感官快感是純感性的,道德快感是純理性的,審美快感介於兩者之間,是“半感性半理性的快感”

比如人和貓同時看到壹條魚,貓只會想到吃或者不吃,因為貓沒有理性只有感性,它只有感官快感,只能從食物中尋找快感;人是不壹樣的,人可以完全把握魚的所有特性,包括對這條魚產生的各種聯想和想象。這種想象力只有天才才有,審美由此而來。

康德把這種審美過程稱為“反思直覺”,說明審美首先是對眼前事物的直覺,然後事物需要通過反思和想象進行加工和創造,“反思直覺”的結果就是美感。

莊子賞魚是壹種審美態度。

莊子不是魚,自然不知道魚的快樂。但莊子不需要回答惠子“子非魚,知魚之樂”的詰問,因為莊子是在欣賞美,而美不是認識對象,而是欣賞對象,不需要知道魚的真實感受,這是科學家的事。在藝術家看來,魚作為壹種審美對象,它怎麽想並不重要,它是否真的快樂並不重要。藝術家只是幫助魚快樂。

莊子用眼睛看到了遊來遊去的魚,從而與魚感同身受,想象著魚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狀態,感到快樂。這是壹個完整的審美過程,是感性和理性共同參與的審美愉悅。

人獨特的想象力需要處理的不是這個物體的實用價值,而是這個物體的審美價值。

如果妳看到壹條魚就只想吃,那妳還處在動物的本能階段,只是動物;如果妳能欣賞壹條魚的美,那麽妳就是壹個完整的人,因為妳知道那種美,那種審美,那種動物得不到的快樂。

不懂美的人,不值得活壹輩子。

因為,這真的是浪費了上天給妳的天賦。

03

美國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卡爾·巴納克博士(Dr Carl Banac)在致新生家長的歡迎辭中說:“音樂不是奢侈品,不是我們錢包鼓鼓的時候花的不必要的東西。音樂不是壹種消遣或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使人類生活有意義的方式之壹。”

卡爾博士用法國作曲家奧利維亞·梅西安在集中營創作《時間終結四重奏》的故事來解釋為什麽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6月,1940,奧利維亞·梅西安被德國納粹逮捕,關押在集中營。

集中營裏沒有生意,沒有娛樂,沒有希望,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但是有很多像梅仙這樣的藝人。好在梅仙在獄中認識了壹個大提琴手,壹個小提琴手,壹個單簧管手,讓梅仙萌生了為這樣壹個特殊群體創作四重奏的想法。這個監獄裏壹個富有同情心的看守給他提供了紙張和創作的場所,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可以說,藝術和吃飯睡覺壹樣,是存在的壹部分,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在人幾乎被剝奪了壹切自由的集中營裏,梅仙用藝術證明了“他還活著,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04

人和動物不壹樣。動物被困在自然規律中無法掙脫,其存在的意義無法自我證明。人類的自由讓人類超越自然規律,追問自身存在的意義。

無論是道德還是藝術,都是對人類自身意義的壹種確認。

當我們欣賞壹幅油畫,壹件雕塑,或者壹段音樂時,我們能從內心深處湧出的豐富細膩的情感中,清晰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幸運和美好。

我們希望其他人能從我們欣賞的這些美麗的藝術作品中獲得同樣的美感。這就是美學和藝術的奧秘,不深刻,很親切。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如果妳想更快樂,學點藝術吧!

藝術帶來的快樂是壹頓美餐無法替代的。這種快樂不僅高級,而且持久,是陪伴妳壹生的禮物。

沒有這種快樂,才是浪費生命的最大風險。

希望對妳有幫助。

  • 上一篇: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樣的?
  • 下一篇:什麽是汽車企業數字化?在哪些方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