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觀的內涵
中國傳統義利觀是將各自的義利觀結合起來形成的對壹定社會經濟矛盾的看法和認知,既包含經濟層面的利益選擇,又關乎人們的價值設定和追求。在中國早期(尤其是先秦時期),各種義利觀主要是針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西周封建制度時期,其經濟形態體現在封建領主經濟上。但對於平民來說,關心自己的是私利,剩下的才是公共利益。雖然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瓦解,但取而代之的諸侯割據國也為地主經濟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從先秦儒家的義利觀中可以知道,義利觀的內涵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對社會經濟矛盾的選擇和價值取向。作為人們在獲取利益時需要考慮的標準尺度和道德規範,為處理不同階層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矛盾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導。
二,先秦儒家的義利思想
(壹)孔子的義利觀
孔子認為,義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階級尺度。孔子認為:“為政不見小利,則不能成大事。”在這裏,小利指的是普遍利益,而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短期的、暫時的利益。而義,則屬於統治階級需要追求的與小利相對應的根本利益。所以孔子前半段的論述,其實是希望每壹個統治者都應該知道,只有把君主的利益建立在人民利益的基礎上,而不是在階級內部互相占便宜,才能獲得長遠的利益;所以孔子有“有利於民利”的結論。可見,孔子的義利觀包含著強烈的階級劃分觀念,對不同階級義利觀的解釋也是新興封建階級關系的反映。
(二)孟子的義利觀
孟子在《惠亮·王上》之初就提出了“義更勝壹籌”的思想。孟子對治國方略的建議是,壹國之君不應只關註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應重視以仁義觀念治國;如果所有的人,從君主到大臣,都只註重利益,而忽視道德,那麽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其次,孟子還認為,義應該是人類發自內心堅守道德而非謀利的手段。在孟子的觀念裏,義是堅守境界的手段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貪圖利益;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能更好地理解孟子“舍身取義”的思想深度。可見,孟子在義利問題上,表達了對正義的高度重視;雖然不可否認利的必要性,但從最終的角度來看,義無疑是所有人的根本原則。
(三)荀子的義利觀
首先,荀子承認謀利是我們所有人的天性,但同時又必須加以約束。荀子認為就像人覺得餓了想吃飯,覺得冷了想取暖,覺得累了想休息;趨利避害是人生固有的,即使是像大禹和夏傑這樣的帝王也不例外。同時,荀子說:“火與水有生命而無生命,植物有生命而無知識...所以是世界上最貴的。”可見,荀子在肯定了人的逐利本性之後,也承認了對義的堅守也是人區別於植物、昆蟲、魚類等其他事物的精神底線。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能堅持道德。
第三,分析先秦儒家的義利觀
(壹)先秦儒家義利統壹觀探析
1.在堅持占便宜的同時承認利潤的合理性。
首先,孔子曾說:“富可自求。妳雖然是鞭子,我也替妳幹。”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談利的問題,並不是他認為利不重要,而是他認為道德層面的規範教育是基礎,只有在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形成後,才談以利為目的的具體社會活動才有意義。其次,孟子曾說:“民為道,有常產者有恒心,無常產者無恒心。”他認為,有壹定財產收入的人有壹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即“利”是“義”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活的物質保障,可以促進義的完善。
2.認為公共利益大於私人利益,更要“見利忘義”。
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體現了對不同階級義利觀的重視;特別強調社會整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統治者的義利標準更高;人們認為統治者的主要任務是為世界和社會謀取利益。比如孟子認為:“墨子愛萬物,世人效法為好。”他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富民政策,稱之為義為天下謀公共利益;強調把國家整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用公共利益來制約個人利益。荀子提出了“窮則窮,富則富”的觀點,將人民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緊密聯系在壹起。他要求統治者“省錢富民”,只有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統治者自己才能受益。並指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具有內在的統壹性。
(二)先秦儒家義利觀的精髓。
春秋時期,孔子的義利觀主要是站在沒落的奴隸階級的立場上,思考如何調和其與新興的地主階級的矛盾。到了戰國中期,經過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大動亂,舊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被徹底破壞,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成長起來,掌握了實權。但是腐朽的奴隸階級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孟子的義利觀就是站在前者的角度思考如何通過道德規範來加強統治。荀子生活的戰國末期,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已經戰勝奴隸主階級,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此時統治者的主要任務是思考如何進壹步鞏固新建立的封建秩序,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社會主要矛盾也轉變為地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荀子的義利觀就是這壹矛盾的集中反映。
第四,先秦義利觀及其對社會主義市場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啟示。
(壹)義利統壹是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價值追求。
如果壹個社會只講利益,沒有道德約束,那麽整個市場就會出現盲目逐利的不良競爭,從而導致秩序的破壞;同樣,如果壹個社會只註重道德,不註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那麽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會薄弱,國力也不會增長。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的運行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在考慮企業個體利益的同時,更多地關註整個社會的利益,必須批判壹些極端利己主義的思想。因此,先秦儒家堅持的義利統壹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運行的道德規範。
(二)義利統壹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取向。
1.先守“義”,後求“利”
在當今資本邏輯主導的全球形勢下,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大大提高,馬克思對其本質的規定是:“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對物的依賴性基礎上。”因此,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細胞的主體,對其營利目的不置可否;但近年來,由於壹些企業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產生了許多欺詐、偷稅漏稅、侵害消費者權益等不誠信行為,造成了市場秩序混亂、環境汙染嚴重、消費者利益受損等壹系列不良後果。
2.得到“利”也不忘強調“義”
企業在利用好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資源後,要樹立“社會企業家”的價值觀,認識到企業的成功不僅來自自身的努力,更有賴於社會各界的支持。壹方面,在社會參與方面積極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課程,投身環保、醫療、教育等慈善事業,提高企業內部員工的福利保障;壹方面,要積極響應國家的大政方針,照章納稅,幫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同時,企業這些明智的舉措也可以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升企業形象,吸引更多負責任的消費,實現義利雙全。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通過研究可知,先秦儒家義利觀不是片面強調正義而忽視正義或為正義而犧牲;義利在內涵和邏輯上是統壹的。壹方面,義可以引導,進而衍生利益;同時可以促進義的實現;另壹方面,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辯證矛盾中,它們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如果我們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相互促進。而且,先秦儒家的義利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中企業主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義利統壹的理念不僅是我們制度的要求,也是企業的價值取向。我們肯定企業逐利行為的合理性;但同時,在求利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忽視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包括兩個方面:先保義再求利,求利的同時不忘強調義。只有把義利統壹的理念作為企業經濟活動的出發點,才能促進單個企業和整個社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