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於湖南湘潭縣的湘蓮、產於福建建寧縣的建蓮、產於浙江武義縣的宣平是中國最著名的蓮子,被稱為中國三大蓮子。其中以香蓮最具特色,壹直是朝廷進貢的珍品,故又稱“貢蓮”,被譽為“中華第壹蓮子”。後來人們逐漸擴大了三蓮子的範圍,壹般把湖南蓮子稱為“湘蓮”。
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登頂,無從考證。3000多年前,戰國時的楚大夫屈原被流放於湖南元、湘之間時,寫下了許多關於荷花的詩句,如《招魂》:“荷花始,多雜。”《向君》:“在水中蓋壹間房,修壹修,蓋壹蓋。”可見湘蓮在當時已經引起關註,其影響已經滲透到湖南民俗之中。屈博士描述的“少思明”的裝束是:“他穿衣服穿了又穿,忽來忽死。”他自己要“以荷花為衣,以芙蓉為衣。”模仿邵思明的打扮。
2000多年前的《越絕書》中就有記載,申申如芙蓉,生於湖南。考古部門在禮縣九裏發掘的戰國壹號楚墓中發現了蓮藕等器物。在長沙馬王堆1972號漢墓出土的1號漢墓隨葬的果蔬中發現了蓮藕片,出土的竹簡《食譜》中也發現了蓮藕。這些實物為2000多年前湖南盛產蓮藕提供了實物證據。
“湘蓮”壹詞最早見於南朝江淹《芙蓉花賦》:“寫壹枝蒼青嶺興浪,擁湘蓮映朱。迎美人北燕,送其入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湘蓮”二字,還提到了南麓。這是古代對湖南地區的稱謂。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但此時已無其他以地名命名的蓮種記載,可見“湘蓮”的命名早於其他蓮種。
湘蓮品種主要有湘潭村三聯、雜交蓮、華容銀白花、漢壽水玉蛋、耒陽大葉、桃源九溪江、衡陽五蓮等。湘潭蓮子是湘蓮中的極品。湘潭蓮子不僅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產量高、品質優,享譽海內外,歷來享有盛譽。尤其是“寸三蓮”最為著名。相傳戰國時期湘潭白石鋪出產的蓮子、藕粉曾被呈獻給朝廷。漢、唐、宋、明、清歷代都將其作為貢品接受。《湖南物產誌》載:“蓮藕澱粉產於湘潭、湘鄉,別處豐富,全楚進貢。”清光緒《湘潭縣誌》說:“蓮分紅白兩種,官買進貢。”“土公有芙蓉,產縣喜羊堂。求人無數,土生土長自用難得。進貢者買衡陽清泉,稱‘湘蓮’。”直到清朝宣宗(道光)年間,“德敬儉,四方貢註,湘蓮貢註也。”西洋堂就是今天的白石鋪,出產的荷花就是著名的“三寸金蓮”。去殼後,三粒連成壹寸長,故名“寸三蓮”。湘潭因蓮子品質優良,有“湘蓮天下第壹,潭蓮湖南之冠”的美譽,湘潭縣被譽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市被譽為“連城”。
到了隋唐時期,湖南植蓮已經很普遍,很有名了,從當時留下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來。如唐代宋為《秋蓮賦》作序:“湘若生於瀟湘洞庭,秦有淇澳。"崔璐《嶽陽雲夢亭看花蓮》:"似醉似無心水心,夕陽欲看彩雲。.....那時我為妳寫詩,此地以古泥為底。“從詩中可以看出,很多詩人都是為‘湘蓮’而詠的。晚唐時寫過壹首《秋雨湘江》詩,詩中有“秋風萬國,暮雨千甲榕村”壹句,說明當時湖南芙蓉的知名度,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國”之稱。
關於譚用之詩中的芙蓉,妳指的是水芙蓉還是木芙蓉?有人認為是指木芙蓉。如1986出版的《毛澤東詩選》中的詩《答壹個朋友》中,“芙蓉之國”註:“芙蓉遍地之地。”新版《辭海》的《芙蓉國》壹文也采用了這種說法。但他在引用了譚石的上述話後又說:“當時湖南湘江有許多芙蓉樹,故稱此。
有人認為是指水芙蓉。在1980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新選》中,譚的詩《芙蓉國》註:“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沼,故名‘芙蓉國’。”也有妥協。比如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編的《中國各省手冊》湖南省,對“芙蓉國”的解釋,然後兩種學說並存:“據說過去湘江流域有很多芙蓉植物(壹說是芙蓉,壹說是水芙蓉,就是什麽花),所以湖南又叫“芙蓉國”。
更多的人認為是指水芙蓉,原因有三:1。譚用之的兩句詩明顯脫胎於屈原的《向君》:“水中采蓮,林中采芙蓉。”屈原的兩句話,意思是在山上用水采薜荔,在樹頂上采荷花,比喻想見向君卻得不到。這裏的芙蓉指的是水中生的蓮花。譚用之的兩首詩和屈原的壹樣,指的是陸地上的薜荔和水中的荷花。2.芙蓉不壹定要種在水邊,荷花只能種在水裏。譚當時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積的荷花是可能的,但說水中或水邊有大面積的芙蓉是不合理的。3.湖南自古就有盛產荷花的記載,籠統地稱之為“國”是當之無愧的,卻沒有盛產芙蓉花的記載。木芙蓉沒什麽大用處。怎麽才能大面積種植到可以稱之為“國”的程度?顯然,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現實。“芙蓉國”應該是指壹個開滿荷花的地方。
明清時期是湘蓮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在湘潭縣廣泛種植,而且在鄰近湘潭的衡陽、衡山、衡南以及更遠的祁陽、耒陽也有種植。特別是衡陽的小西門門外,有“西湖白蓮花”,成為衡陽八景之壹。因此,封建王朝在小西門設立“蓮實局”,征收蓮子稅。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衡陽縣誌》載:“衡陽收蓮稅吏六億余斤,重二百元,值壹千二百萬。”
清朝後期,湘蓮的產量逐漸下降。民國時期,湘蓮有了壹定的發展,是湖南壹大出口特產,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暢銷湖北、廣東、上海、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市,並從廣州轉賣到香港、南陽口岸,深受國內外市場好評。抗日戰爭時期,湘蓮的產量再次下降。抗戰勝利後,湘蓮恢復出口。1946《湖南經濟》載:政府提倡湘蓮生產,“在不妨礙糧食生產的原則下,努力提高質量,增加數量”。蓮子產量略有提高,但由於蓮子稅重,荷農無利可圖,更多的荷田種植水稻,蓮子產量逐年減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中期開始重視發展蓮子生產。20世紀60年代,湖南水產研究所成立了水生植物研究室,湘潭縣成立了湘蓮研究所,省供銷處也成立了湘蓮研究所,逐步開展了湘蓮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全省有計劃地進行了品種更新,重點在湘潭縣推廣白蓮良種“村三聯”替代紅蓮,並聘請湘潭的荷花農場技術人員分別幫助湘陰和漢壽試種,畝產從1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此後,湘潭良種迅速推廣到全省所有荷花產區。
1975年,常德西湖農場正式被列為湘蓮出口基地。65438年至0979年,湘潭、漢壽兩縣被定為湘蓮出口基地,國家在貸款、化肥、農藥等方面給予扶持,使蓮子生產迅速發展。此外,各地還建立了壹批國有和集體荷花養殖場。有兩個國營荷花場(華容縣龍慶荷花場和益陽荷花場)和10多個集體荷花場。由於采取了各種措施,湘蓮在全省得到了逐步發展。從1979年到1981年,荷花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左右,年產量5萬~ 8萬噸。1984年,荷花種植面積大幅上升至317900畝,產量超過35萬噸,為中國荷花歷史最高水平。
在全省蓮子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產量和質量快速提升的形勢下,湘潭蓮子壹直是優先和主導地位。1982年9月,國家商檢局對湘蓮進行了嚴格的認定。結論是湘潭湘蓮含粗蛋白18.7%,粗脂肪1.91%,總糖55.8%,還原糖6.43%,是低脂高蛋白的優質品種。1985,武漢商檢局對湘潭“村三聯”、福建建白蓮、江西幹白蓮、湖北胡璉進行了營養成分的對比測定。結果表明,在10個指標中,湘蓮在糖、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粗纖維等7個主要指標上均優於其他蓮種。1987湘潭“村三聯”獲北京首屆全國食品博覽會壹等獎。
自1983以來,湘潭縣科研人員壹直致力於品種改良研究。經過長期努力,“村三聯”與福建建聯雜交育種,9年後培育出香蓮新品種。1993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湘潭芙蓉”。“蓮”的品質比親本好,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親本高。畝產量可達185公斤。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還總結出了“選荷場、精選蓮子、及時移栽、壯苗早長、用水調溫、去老藕、調藕鞭、增肥、控病蟲害、留葉摘葉、增冠增粒、及時采摘”的48字經驗。開創了蓮田養魚、蓮稻輪作等蓮田綜合利用立體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湘潭蓮子的種植面積、單產和品質。
1995 4月6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學會、中國優質產品開發與服務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第壹特產之鄉”命名大會上,湘潭縣被命名為“中國湘蓮之鄉”。湖南將湘蓮及其系列食品列為該省重點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和“十大優勢產品”之壹。
現在,湘潭縣不僅在本縣生產大量優質蓮子,而且在花石鎮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蓮子市場。每年蓮藕肉的購銷近萬噸。全縣每年有5000多名荷花種植專家到外地傳授荷花種植技術,承包荷田,把湘蓮的品種和種植技術傳播到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廣東、江蘇、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省建寧縣、江西省廣昌縣、河南省信陽區、湖北省洪湖區、廣東省韶關區等。曾來湘潭引進湘蓮品種。江西省廣昌縣也組團到湘潭學習湘蓮種植技術。湘潭成為全國蓮子大本營,形成了蓮子、人才、技術、信息、配送的全國中心市場。
湖南蓮藕栽培歷史悠久,範圍廣,產量高,品質優,尤以漢壽縣城郊西湖窪地出產的玉臂蓮藕品質最佳。蓮藕潔白如玉,臂狀,嫩脆香甜,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渾水深處的鮮果”。蓮藕有小碗那麽粗,每個重5公斤左右,平均畝產500公斤。據說曾經是明清時期的貢品,蓮藕罐頭現在暢銷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