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發展理論雖然衰落了,但它的重要命題、概念和研究方法對政治學的發展功不可沒。批判地借鑒西方政治發展理論,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理論。本文主要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進行了回顧,並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以期深化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
首先,國內外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
國外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始於1970年代,由於亨廷頓的文章和著作對政治發展影響深遠,思想新穎,約瑟夫·拉·帕隆巴拉[3]和馬克·凱塞爾曼[4]等學者對其著作發表過書評。政治發展理論衰落後,維達[5]等學者在反思政治發展理論時,高度評價了亨廷頓的理論貢獻。壹些學者,如亞歷山大·j·勞斯[6],對亨廷頓的政治系統理論進行了專門研究。普特南[7]和卡普蘭[8]撰寫的亨廷頓思想傳記為我們全面理解亨廷頓的思想提供了重要材料。近年來,學者們對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關註相對較少。蘭西絲·哈戈比安[9]等人在評論當代政治發展時提到了亨廷頓的理論。
港臺學者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關註在1980年代達到頂峰。1982年,臺灣省雲辰文化公司出版了當代政治巨擘叢書,其中彭著《政治穩定的設計者——亨廷頓》[10](臺灣省將亨廷頓譯為亨廷頓或亨廷頓)壹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陳鴻宇[11]和江丙綸[12]等學者也對亨廷頓的理論做出了中肯的評論。
大陸學者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嚴博非[13]在1989的《讀書》中寫道,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壹書的意義在於拋棄烏托邦。1990年代,張興久[14]等人論述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的理論體系。王才波[15]等人從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角度進行了論述。近年來,嶽世平[16]等人探討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二、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體系
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涉及政治現代化、政治腐朽、政治制度化、政治穩定、政治參與、革命、改革等諸多方面。如何概括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體系是學者們面臨的首要問題。
彭認為,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目標是政治穩定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標準是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在於政治革命和改革。彭稱亨廷頓為“政治穩定的建築師”。[17]
張醒久認為,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包括四個方面:現代化,政治發展的根源;政治發展的目標取向——政治制度化;傳統政治制度實現變革的重點——創新和吸收能力;實現發展與穩定的戰略戰術--費邊戰略與閃電戰略的結合。[18]王才波論述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分析框架。其中包括:政治發展目標(政治壹體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政治制度化與政治民主化的關系;經濟變革和政治變革之間的關系。[19]
於洪生從政治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政治革命和改革)、政治發展的組織保障(政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的關系、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的關系五個方面分析了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20]
由此可見,在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中,學者們的意見是比較壹致的。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以政治秩序(政治穩定,前期)和政治民主(後期)為目標。政治發展的手段和標準是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在於革命和改革。當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非常豐富。比如亨廷頓對軍隊、知識分子、農民在政治變革中的作用的分析也非常準確。
第三,亨廷頓政治發展的目標——政治穩定和政治民主
張貴林[21]從在民主和權威之間尋找平衡的角度考察了亨廷頓的穩定民主觀。亨廷頓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政治不穩定的原因,提出了穩步推進民主和政治現代化的措施: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加強制度化建設;重視政黨在政治穩定中的特殊作用;重視在政治發展中采取靈活的戰略和策略。張貴林認為,亨廷頓的穩定民主觀並不意味著他不尊重民主。相反,亨廷頓是壹個忠誠的民主主義者,這壹點可以從他在1989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壹書中得到印證。不同的是,亨廷頓是壹個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從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動蕩歷史中認識到,民主和穩定是人類寶貴的價值追求,穩定是發展中國家民主的前提。
馬克·凱塞爾曼認為,亨廷頓把政治穩定放在中心位置,政治腐朽意味著被統治者對政治秩序的瓦解。亨廷頓沒有考慮到統治者引起的政治動蕩。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秩序可能更容易受到統治階級的破壞。他質疑亨廷頓的政治穩定觀,認為亨廷頓關於政治穩定優先於自由的理由並不充分。秩序必須優先於自由,這可以從邏輯和經驗的角度提出質疑。即使我們同意秩序在邏輯上先於自由,但這並不壹定要求秩序在時間上先於自由。事實上,那些早期權威強大的國家(如普魯士)被證明不如那些秩序和自由同時發展的國家(如英國)自由。[22]
約瑟夫·拉普隆巴拉也認為亨廷頓對政治穩定的解決方案是先驗的、抽象的。亨廷頓的中心論點有兩個相關的理論基礎,即社會力量和公共利益。亨廷頓對兩者的分析都不能令人信服。[23]
可見,國內學者對亨廷頓政治穩定的研究主要是梳理和闡釋,在他的政治穩定觀中尋找可用於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理論營養,批判性不夠。然而,國外學者對亨廷頓的政治穩定觀進行了詳細的批判,並評價了亨廷頓的理論基礎及其存在的理由。
第四,亨廷頓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標準。
亨廷頓尋求政治穩定的路徑是政治制度化。他對於政治制度化的論證非常充分有力。可以說,亨廷頓是傳統制度主義研究向歷史制度主義研究過渡的人物。然而,他的政治制度化思想也受到了很多批評。
馬克·凱塞爾曼認為,政治制度化體現了有吸引力的價值觀,有助於增進公共利益。但是,這些價值觀是不可靠的,也是難以操作的,制度化和秩序都是包含成本的。事實上,政府盡力擴大這些價值,但他們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自主性和適應性的沖突。強政府比弱政府更能創造公共利益,但也更能阻礙公共利益。[24]
亞歷山大·格羅特(Alexander J. Groth)用空間的例子來說明亨廷頓政治制度化的四個變量並不是相互適應的。測量房子的空間時,我們使用三個變量:長、寬、高。三者的乘積就是房子的空間。那麽,如果要比較不同組織或程序的制度化水平,就用“適應性”來比較“連貫性”;或者說“復雜性”對“自主性”這些變量能相輔相成嗎?是否同時需要它們?妳想達到同樣的水平嗎?這些都值得懷疑。[25]
陳鴻宇認為很難有壹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亨廷頓所列舉的政治制度化。比如,建制要維持多久才能制度化?政治組織和程序能不受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嗎?我們能測量系統的自主性嗎?[26]張醒久認為,亨廷頓提出了制度化這壹重要概念,並列出了自主性、復雜性、適應性和凝聚力四個指標,但操作起來卻很難,讓人生疑:壹個政治系統是如何具備這四個條件並實現制度化的?嶽世平還考察了亨廷頓政治制度化思想的缺陷:難以適應各國國情;讓人感覺難以操作,有些地方令人費解;在亨廷頓列出的四個指標中,以時間的長短為標準來衡量組織適應能力的高低是有失偏頗的。當然,亨廷頓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改革政治體制、維護中央領導權威具有指導意義。[27]
國內外學者對亨廷頓政治制度化思想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四個指標的內在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上。畢竟,亨廷頓為發展中國家開出的穩定藥方是建立在政治制度化的基礎上的。如果政治制度化不具有可操作性,他的政治發展理論的建築基礎將是不穩固的。
動詞 (verb的縮寫)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變遷
從65438年到0965年,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從發表《政治發展與政治衰敗》壹文開始,經歷了壹系列的變化。許多研究者註意到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從早期關註政治發展到關註政治民主,再到強調文化在政治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邱國成從亨廷頓早期政治發展觀的不足分析了亨廷頓政治發展觀的巨大變化:即民主政治發展觀取代了專制政治發展觀。亨廷頓早期政治發展觀的核心要素滲透著穩定目標的規定。但是,為了維護政治穩定,限制政治參與是必要的,但限制政治參與破壞了政治參與的動機。正是由於威權主義政治發展觀的上述不足,亨廷頓修正了政治發展觀。這個修訂過程從政治發展的定義開始。70年代,他拋棄了制度化的定義,80年代,他越來越重視文化分析。到20世紀90年代初,民主的目標已經取代了穩定的目標。[28]
李姝妍考察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變化。她認為,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壹書為發展中國家設定了三個政治發展目標:公民廣泛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參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模式和選擇是在艱難的選擇中確立的。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根據政治精英的需要和態度來決定。亨廷頓在《發展的目標》壹文中提出了壹個重要觀點:發展中國家要根據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制定和選擇社會政治發展模式。[29]
可見,亨廷頓引領了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方向。隨著第三世界政治發展的變化,亨廷頓也及時修正了他的政治發展理論。學術界對亨廷頓政治發展變化的總結有壹定的道理,但並沒有對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
第六,結論:研究的不足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表現在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體系的泛化;深入研究他的政治穩定思想和政治制度化思想;本文分析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變遷。然而,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存在諸多不足:壹是不註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連貫性,只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變遷,而沒有分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中不變的主題;第二,國內學者在研究亨廷頓思想時,傾向於簡單化,引用較多,但對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內涵的研究較少。第三,沒有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來源,沒有梳理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脈絡,沒有分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畫像的背景。
亨廷頓是20世紀美國政治理論發展的活化石,也是政治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我們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應該拓寬視野,從思想史和比較研究的角度深入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未來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我們應該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起源。我們認為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主要來自三位學者:壹是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卡普蘭采訪亨廷頓時,亨廷頓提到他是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孩子。亨廷頓對秩序和穩定的關註主要基於尼布爾的人性論。第二個是馬基雅維利。亨廷頓曾在《第三波》中提到,他是現代的馬基雅維利。馬基雅維利對現代國家建構的分析是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主要來源。第三個是路易斯·哈茲。作為美國著名的自由主義歷史學家,哈茲對自由主義和美國建國理論的研究深深影響了亨廷頓。作為保守派,亨廷頓在很多著作中都提到了哈茲和他的研究。當然,聯邦黨人、托克維爾以及當時的政治發展理論家如阿爾蒙德、多伊奇等也是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重要來源。
第二,探索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中不變的主題。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經歷了從前期強調穩定和權威到後期強調民主和參與的過程。我認為,雖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發生了變化,但亨廷頓的政治思想仍然是連貫的,這是亨廷頓作為壹個保守派對秩序的關註。早在《士兵與國家》中,亨廷頓就通過對美國軍民關系的研究表明了他對秩序的偏好。這在變革社會的政治秩序中更為明顯。後來的《難以抉擇》和《第三次浪潮》從政治參與和民主化的角度探索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道路,但亨廷頓的終極關懷仍然是秩序。他試圖在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中找到秩序和民主之間的平衡。
第三,我們應該比較亨廷頓和其他政治發展理論家的理論。政治發展理論聚集了當時大多數傑出的政治學家,也形成了三個學派:結構功能學派、社會過程學派和比較歷史學派。亨廷頓是比較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分析頗具特色。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找出各種流派的優劣,便於我們借鑒和使用。亨廷頓的政治發展思想應該與比較歷史學派的其他學者進行比較,如布萊克和巴林頓·摩爾。
中國正處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階段,這對我們借鑒和吸收西方政治發展理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批判地借鑒其經驗,構建26世紀中國的政治發展理論,是壹項重要的任務。
PS:是亨廷頓~著名政治學家。看看以上信息對妳有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