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4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為古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四雕是在發達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鄉,花巨資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觀上促進了徽州雕刻藝術的發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藝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費時間,加上匠心獨運,使得徽州四雕藝術特色獨具、精湛雋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極。
徽州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時達到極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壹致,內容與風格統壹的手法。
四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壹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上,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
徽雕藝人不但具有濃厚的傳統技藝功底,而且具有壹定的模式化造型,壹般先審材度勢,大處著眼,即確定好雕刻對象的位置、比例、上下關系。
同時還要考慮好某處應用某種技法,如對稱、呼應、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後再分層次運刀,遂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
采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徽州木雕裝飾主要體現在內部建築的重點部位上,如主梁、構架、鬥拱、雀替、門、窗、扇板、欄板,以及家具裝飾上。
明代的木雕裝飾整潔明快、線條粗拙奔放,圖案多呈菱形、方格形、回文形等幾何形狀。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細、考究,雕鏤的層次更多。
始建於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間大修過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采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種圖案。
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致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征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縣宏村承誌堂的木雕飾件是中晚清時期作品的代表,特別是廳堂梁枋上的木雕極為精細,枋中心有壹組群雕,梁兩頭有彎月曲線。主枋上壹幅“百子圖”,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構圖之精巧、造型之優美,表意之深刻,堪稱木雕中的珍品。西廂房的“八駿圖”、東廂房的“十鹿圖”,采用突起式浮雕,人物眾多,或弈棋,或吟詩,或踏青,或細語,神態各壹、細膩逼真。
許多圖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個層次,其技藝令人驚嘆。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門罩、大門口裝飾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獅以及石窗、石欄桿、門額等。
由於黟縣西遞產的“黟縣青”大理石,質地堅韌,紋理細膩,富有光澤,成為雕琢石雕作品的優良材料。
石雕題材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雲彩、花葉,不壹而足。石雕圖案多有“喜鵲登梅”、“歲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有壹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采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西遞村“西園”中有壹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徽州磚雕多用於裝飾門罩,貼墻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隱壁、照壁上。在寬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獸,或人物山水,或樓臺亭閣,各臻其妙。
明代的磚雕圖案簡潔,以平、浮雕為主,風格粗獷樸素。清代磚雕風格漸趨細膩繁復,註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
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從近景至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築十分看重門樓門罩的裝飾,素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稱,門樓上的主要構件就是磚雕和石雕,尤以磚雕為多。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制作極為考究。壹般采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畫,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壹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
磚雕取材則多選自民間傳說戲文故事,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郭子儀拜壽”等,簡單的則是八寶、雙錢、瑞獸、香草等圖案,體現了房主人祈求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寄托。
由於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因此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簽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徽州竹雕壹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
清代時,徽州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發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方便靈活。
有壹把竹制茶壺為徽州竹雕的傑作。
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三面為字,壹寫道“客到相待時”;二寫道“茶來渴者多”;三寫道“竹壺世間少”。
無論字,還是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
此壺是高11厘米,直徑88厘米,口徑45厘米。壹壺配4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壹體。